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一直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不断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事关脱贫攻坚和社会公平,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战略举措,也是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多年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关注贫困家庭学生成长成才问题,不断优化工作理念,建立健全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积累了丰富且宝贵的经验,对推动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广西高校的发展环境,阐述了广西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深入分析了影响农村贫困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针对现有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措施,为解决广西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张高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2):250-251
为了深入研究农村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以六安市独山镇太安村为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介绍了太安村基本情况,以及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制定靶向政策、争取资金政策支持、强化党建引领等脱贫攻坚工作的实践经验。由此引发了关于破解农村发展困境、深入探索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领头作用、政府为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保驾护航、区域政策优于产业政策分析、规划引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五方面关于农村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思考,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骞 《新农业》2021,(12):28-29
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关键节点,党中央提出了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只有对农村经济发展高度重视,使其得到长远的发展,不断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选好农村经济带头人,保证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才能帮助农民实现脱贫致富这一目标,最终形成共同富裕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推进,各级单位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与挑战.本文对多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加以分析总结,认为主要存在三大问题:部分地区整体实力过于薄弱,脱贫难度较大;政策实施重形式、轻时效,效率低下;扶贫对象积极性不强,能动作用体现不明显.因而在对应措施上要强化结对帮扶,细化具体帮扶措施;坚持...  相似文献   

5.
6.
陈述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4):248-250
在当前的反贫困国家战略中,扶贫开发、农村低保、精准扶贫的渐次提出,为我国脱贫攻坚做出了巨大贡献.扶贫开发(精准扶贫)与农村低保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问题.如何织密底线民生"保障网",逐步构建一体化的反贫困政策框架,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扶贫攻坚是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截止日期越来越临近时,扶贫攻坚的紧迫性也越来越高,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对脱贫攻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贫困乡村经济形式主要包括个体经济、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和企业或龙头大户带动等。目前贫困乡村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脱贫规划工作滞后、管理人员水平不高等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管理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商,打造高素质经济管理队伍,促进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农村电商迈入快速发展时期。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在助力农村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快速发展中出现部分农户电商脱贫意识薄弱、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严重缺乏农村电商人才等问题,应加大对农村电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推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有效推动农村电商良性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相似文献   

9.
实现农村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脱贫工作得到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制定计划、采取措施、狠抓落实、力求成效。盘县改为盘州市,作为2017年国家正式解冻撤县设市审批后,全国首批、贵州省第一个获批的县级市,由于贫困人口多、耕地条件差、贫困户发展能力不强等现象客观存在,导致盘县的精准脱贫工作面临一系列挑战和困难。针对盘县精准脱贫现状,分析了盘县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提出实现盘县农村精准脱贫的对策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苏北农村在脱贫攻坚上创新了许多工作方法,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扶贫致富方式,改变以往走马观花,隔靴搔痒的扶贫做法,做到包村包户,精准施策精准扶贫,在做好一户一策帮扶机制上,又创新扶贫帮扶机制,让上面扶与下面需有效对接,提高扶贫的效果,使苏北农村贫困人口均能切实享受国家发放的各种福利。在脱贫攻坚的实际工作中得知,脱贫只有和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企业相结合,由此才能获得脱贫攻坚大胜利。  相似文献   

11.
韩成英  赵正洲 《安徽农业科学》2011,(9):5602-5603,5607
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广州、杭州都市农业发展情况,总结出广州、杭州都市农业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举措,以期对武汉市及其他城市的都市农业改革与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贫困测度是研究贫困现象的重要依据。贫困测度首先涉及到如何划定贫困人群的问题,即如何划定贫困线。主要介绍了调查法、实证法、比较法和收入弹性法。贫困线划定后,贫困人群内部,贫困程度有所不同,这就涉及到贫困的测度。文中主要介绍了H指数、贫富差距和森指数。选取国外20世纪后半叶对这两方面问题的研究文献,指出研究的异同和不足,最后给出改进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一起典型的农业技术事故为由,引发了对我国当前农村农技推广服务问题的诸多思考,提出了建立农技推广与农业重大技术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一村一名农业技术员制度,建立农村技术员的培养和国家扶持机制,以及农村技术员工作的运行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刘灿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3(12):169-171,185
首先叙述了产生留守儿童信息贫困的原因,由此提出留守儿童信息权利保障问题。最后针对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信息贫困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营养健康和贫困代际传递一直是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两大重要部分,它们不仅影响着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更关系着祖国的未来,然而这两大问题在中国农村地区表现的更为突出.该研究主要利用CHNS数据,借助SPSS19.0、Excel等统计软件,对中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程度,以及营养健康对中国农村贫困代际的作用机制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对提高中国农村营养健康水平,改善贫困代际传递状况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研究表明:中国农村依然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其中相对代际贫困传递成为主要的形势.父辈的健康水平对子辈健康的影响显著,父辈对子辈的健康投资和对健康的认知水平对子辈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贫困面积广、贫困程度深。保证贫困地区收入稳定、持续增长对本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现状和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收入低、增收困难的原因,并根据当地的特点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村居家养老困境及实现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农村地区推广居家养老是一种必然趋势,但也面临着资本资源、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以及老人居家养老意愿等因素的桎梏。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推广农村居家养老在上述因素中的种种困境,并对相关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其次,针对相关困境及其原因,提出了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农村居家养老,分类分层、最大效用地满足农村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的实现路径;最后从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支持,改革管理体制、强化基层自治与服务,扩大队伍、增强人员素质和加强宣传引导等4个方面提出了农村地区推广居家养老服务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8.
根据新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新的贫困人口标准,甘肃的重点贫困县由51个增加到58个、贫困人口由300多万增加到1 300万、贫困面由16%增加到80%。扶贫开发主要工作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新纲要和新标准的提出和实施,对甘肃省的农村扶贫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我们必须调整思路,总结经验,创新模式,探索新阶段符合甘肃省实际的农村扶贫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卫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731-8732,8736
在总结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和贫困问题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学者关于农村低保制度与农村扶贫开发政策衔接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一方面,基于我国城市化加快与贫困程度加深的实际情况,指出我国扶贫政策和低保制度有必要作出重大调整、转变;另一方面,指出低保制度和扶贫政策的真正衔接没有一套万能的经验可循,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该从管理、资金和政策上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的有机结合。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变迁,列举了多项精准扶贫战略的地方实践,分析了扶贫开发战略的实施绩效及实践困境。在宏观把握精准扶贫战略内在逻辑的前提下,从树立正确精准扶贫理念、兼顾多方精准扶贫主体、构建科学精准扶贫机制、运用多维精准扶贫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精准扶贫的路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