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南京市浦口区顶山街道为例,通过抽样调查,分析在江苏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指出当前江苏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失地农民就业政策不完善、缺少制度设计;二是缺乏妥善安置的有效办法,就业渠道过于单一;三是就业市场不完善,城市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劳动力就业的需求;四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五是失地农民自身存在的不利于就业因素;六是缺乏各种就业培训。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江苏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1)完善征地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2)积极营造有利失地农民的就业环境;(3)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就业服务平台,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渠道;(4)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5)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提升其素质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屈晓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396-2398
从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失地农民市民化出现的问题:一是失地农民转成市民后家庭经济生活困难;二是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就业困难;三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剖析了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制度化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根源;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深层次原因;三是城市居民对失地农民的排斥与失地农民的自我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主观因素;四是城市就业对失地农民的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客观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与利益分享机制;二是为失地农民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三是加大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其就业率;四是提高失地农民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3.
石鹏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760-8762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导致大量城郊失地农民的出现。由于征地补偿制度的不完善和农民自身素质的低下,城郊失地农民难以顺利就业,给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威胁。所以有必要对城郊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笔者从城郊失地农民就业存在的问题入手,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最终从保障城郊失地农民的各项权利、建立就业培训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3方面提出促进城郊失地农民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本文中,笔者介绍了我国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总结了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制约因素,如地方政府缺乏高度重视、社会就业环境对失地农民就业不利以及就业培训机制不完善等。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我国应针对失地农民就业在制度、资金、渠道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从而多角度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为失地农民创造有利的就业环境,帮助其更好地就业。  相似文献   

5.
就业质量是衡量失地农民生活状况、就业能力以及城市融入度的重要指标,提高就业质量是保障失地农民生存发展,实现市民化转型的关键。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系统归纳,发现失地农民就业质量较低,就业稳定程度不高,职业地位层次较低、职业获得感缺失、薪酬福利保障不到位,失地农民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受制度政策、经济发展和个体因素的影响,从这些层面深入探讨,提出深化户籍改革、构建公平就业市场、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完善安置制度、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等对策,以提升失地农民的就业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城镇化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6.
蔡娟 《农业考古》2005,(5):70-74
农民失地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农村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能否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直接影响到我国城乡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最根本的路径是制度规范化.首先,明晰土地产权制度,保护失地农民的财产权,这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首要前提;其次,改革征地补偿制度,维护失地农民应得利益,这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关键所在;第三,健全就业培训制度,促使失地农民重新就业,这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重要环节;第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这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长远之计.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涌现大量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市民身份转变的关键是非农就业技能的获得和就业。合肥市调查数据表明,失地农民非农就业能力较低。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能力需要加强制度性安排,需要加强失地农民自身主体性构建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拓展。  相似文献   

8.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居民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由于失地补偿制度欠佳、缺乏就业保障、社会保障问题突出、自身素质较低等原因,失地农民面临生活保障困难、就业危机严重、市民化进程受阻等困境,应通过改进征地补偿制度、建立新型就业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身份转换的政府扶持等措施帮助失地农民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9.
关于失地农民就业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失地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失去了最稳定、最基本的生活来源。解决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存问题的根本,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最根本的措施。因此,应当制定妥善的就业培训制度,提高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采取多种途径,努力拓展失地农民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措施,提供法律援助,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的机制和环境。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进程下,京郊失地农民面临融入城市、获得职业并取得持续职业成长的诸多迷茫、困惑与挑战.基于就业能力培育视角,探究京郊失地农民应对就业挑战、获得职业发展的举措,有助于为大都市失地农民的城市化融入过程提供职业教育层面的应对路径借鉴:如有效政策保障和可靠补偿机制是实施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培育的坚实基础,丰富先进的教育资源为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培育创造了有利条件,结构多样的首都经济为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培育提供了实践平台和空间.  相似文献   

11.
吴青松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376-8377,8379
通过一个失地农民和城市居民混合社区的实证调查,研究失地农民在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之后的社会支持网络状况,以及由此造成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制度、经济、文化与心理、社会关系网络4个方面分析了失地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遭受到的社会排斥,理清了社会排斥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从创新制度、改造就业环境、转变观念等方面入手,缓解和消除对失地农民的社会排斥,促进失地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王栋 《安徽农业科学》2012,(8):4884-4886,4952
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农民失地问题,并提出解决农民失地问题的对策: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农业发展;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制。  相似文献   

14.
张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625-22626,22629
介绍了河南农民的失地情况,分析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并对保障失地农民生活和生存权益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解决今后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2010年以来铜仁市所采用的征地补偿安置模式,主要有货币安置、社会保障安置、留地安置;分析了这些安置模式存在的问题,如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难以实施,社会保障陷入困境,统一年产值区域与区片价补偿价格相差较大,留地安置适用范围小等。结合铜仁市实际,提出了完善征地补偿安置的方法,如将优质教育资源向被征地农民子弟倾斜,加强失地农民技能培训,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征地补偿安置模式。最后,将创新提出的预留农村建设用地安置模式、土地入股安置模式与原有的安置模式进行了比较,对各种安置模式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对比,为农村土地征收与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征地范围广,补偿方式单一、标准低;就业无保障;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该从落实农民土地权利、土地换保障两个角度入手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资料查阅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地区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调查,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低、缺少专项技能,加之就业渠道狭窄、政策扶持不力等因素造成再就业困难,认为重视人力资本积累和拓宽就业渠道等方式可以缓解再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原晶晶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564-16566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是一个影响面广的社会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民生问题。针对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提出了重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构想。  相似文献   

19.
苗忠杰  刘丽红 《农学学报》2015,5(9):130-134
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社会配套设施的缺乏,加上自身的弱势地位,失地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后,逐渐出现了生存危机感、身份认同困惑、社会歧视带来的自卑感、对未来生活的焦虑和无助感等多种心理问题。失地农民的这种心理不适应状态,对正在进行的城市化进程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失地农民要转变观念,全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积极地融入城市生活;社区和政府应为失地农民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帮助失地农民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增强其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