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构建成渝城市群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各项指标权重,结合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模型划分"三化"协调阶段类型,从3D与2D视角借助全局趋势与平面插值分析探讨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整体工业化平均指数最高,农业现代化次之,城镇化发展较迟缓;仅重庆市与四川省成都市的城镇化发展超前于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其他城市工业化发展均快于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成渝城市群城镇化与工业化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倒"U"形分布与东高西低的特征,农业现代化南北向的二阶函数倒"U"形分布不显著,东西向呈一阶函数的陡峭递增。重庆市"三化"综合发展强度位居首位,四川省成都市次之,四川省德阳市、绵阳市、南充市再次之,以成都市为分割点的四川省中部、东部"三化"发展潜力强于西部,重庆市高值区扩散范围大于四川省成都市,低值区分布在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中心的川西北,整体表现为东部西部的东高西低、中部南北的倒"U"形不均衡分异格局。重庆市"三化"为勉强协调阶段,成都市为濒临失调衰退,其他为中度失调衰退,耦合度的相对差异高于协调发展度,东西向呈中部东部西部、南北向呈中部南部北部特征,四川省中部、东部是高水平耦合集聚区,重庆市与四川省成都市为协调发展制高点,川西、川西北与川东北为耦合与协调发展的极低地带。  相似文献   

2.
汤进华  钟儒刚  宋成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468-10470
采用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就业人员素质3个指标对中部地区就业状况与东、西部地区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中部地区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应从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利用国家给予的政策,加快发展非国有经济;加大教育投入,重视教育与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基于全国城镇化发展状况和霍利斯·钱纳里"正常发展型式"城镇化国际经验,借助宏观统计数据分析和判断福建省城镇化水平的合适性。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目前福建省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正常发展型式"的国际经验相比较,目前福建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基本相协调,但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略滞后于非农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定量研究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及其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贡献性,以全国126个地级市(仅限大陆地区)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并籍此为基础研究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结果表明:1)四大区域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东北地区城镇化率始终保持领先,但增长幅度最小,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增长最快,各地区年均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增速放缓;2)地级市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度为0.48~0.90,其中0.79%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对我国城镇化贡献度为中,40.48%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对中国城镇化贡献度较高,58.73%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对我国城镇化贡献度高;3)类型上,均有超过各自总量50%的非金属、金属、煤炭和油气型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对我国城镇化的贡献度高,而森工型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对我国城镇化贡献度高的城市数量不到其总量的1/3;空间上,东和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贡献度大于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推动了我国城镇化发展,但资源型城市的不同类型和区位,对我国城镇化的贡献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我国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背景下 ,湖北如何抓好这一发展契机 ?城镇化是湖北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迈进的必由之路 ,是 2 1世纪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分形几何R/S分析方法和GIS技术,对河南省农民收入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关系进行时空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趋势;协调区在空间上趋于向经济较为发达的河南西北、中部、西南地区集聚,而不协调区空间上趋于向黄淮平原、豫南等广大地区集聚。在类型演变中,相邻类型转移比不相邻类型"跃迁"的可能性大;协调区和不协调区数量变化表明,2000年以来,河南农区县域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县域经济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7.
梁云奇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10):1903-1908
研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更快更好地实现新型城镇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针对江西省的立地环境,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依据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江西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过程,最后通过AcrMap 10.2软件实现空间可视性。结果表明:在2010—2016年7年间,江西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表现为良好协调的只有新余市、景德镇市和南昌市,剩下8个地级市都处于中低度协调阶段;位于江西省中部和南部约占总面积三分之二的地区始终处于低度协调—城镇化滞后型。未来江西省应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特别是要加速中部和南部城镇化的发展,注意江西省东北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西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耦合发展的制度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中国农村全面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重中之重,促进西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耦合发展是加快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必要环节。西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耦合发展不容乐观,呈现出低水平非耦合发展的现状,严重制约着西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西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非耦合发展的制度成因进行了分析,并试图从农村社会基础环境、小城镇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以及乡镇企业4个方面构建促进西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耦合发展的制度创新框架,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湖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协同发展,选取1980~2015年间湖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数据分析了两化的协调程度,结果显示:当前湖北省工业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城镇化发展超前于工业化的发展。推动湖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要继续推进湖北省城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重视加快湖北省工业的发展,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从土地的投入、产出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构建土地集约利用体系,从生态、人口、经济与社会视角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利用熵值赋权法测度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新型城镇化的强度水平,基于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模型划分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类型,同时结合GIS探讨其空间分异格局。研究表明:(1)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超前于土地集约利用,西部二者相对持衡,中部与东北新型城镇化滞后于土地集约利用;东部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均强于中部,东北部与西部较弱。(2)中国大陆土地可持续利用效果显著,东部土地产出效益优势潜力巨大,中部土地投入与可持续发展次之,西部土地产出环节最为薄弱。(3)中国大陆新型城镇化发展重心集中在经济与社会城镇化,东部经济城镇化效益巨大,西部生态与人口城镇化脆弱。(4)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空间分异格局不均衡性显著,呈现东高西低、由东向西的梯度递减态势。(5)多数省(市、区)处于高等级拮抗耦合,但存在诸如宁夏、甘肃"虚假高等级耦合"情况;目前东、中、东北为中度失调,西部为高度失调,中度失调的省(市、区)比重最大。协调高值区集中在广东省和江苏、山东、上海、河南、河北等省(市)串联的东部,西部以新疆、甘肃、青海、宁夏、西藏、贵州、云南的地域范围协调发展亟待提升。  相似文献   

11.
王宁  赵凯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5):3394-3397
城镇化与工业化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利用修正后的钱纳里标准和误差修正模型对陕西省的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的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其原因一是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偏小,回归系数只有0.399 941;二是存在一个反向的调整机制阻碍了工业化水平提高对城镇化的带动,并且该调整力度高达0.587 985.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工业化与农牧业现代化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通过构建新疆城镇化、工业化与农牧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1978-2011年的长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刻画变量之间动态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系统分析新疆城镇化、工业化与农牧业现代化的内在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三化"彼此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动态协整关系。城镇化对农牧业现代化短期内作用不明显,长期内引领作用强化。工业化对农牧业现代化短期内作用显著,长期内带动作用弱化。农牧业现代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在短期内显著,对工业化的支撑作用长期和短期内都显著。促进新疆城镇化、工业化与农牧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增强绿洲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将是新疆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丛正  邢天才  王文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3106-13108
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协整检验方法,对1990~2012年沈阳工业化、城镇化与金融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城镇化、工业化与金融发展三者之间在短期和长期内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关系,经济工业化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城镇化和整体金融发展;而整个社会金融体系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城镇化进程,并且金融总量规模发展对城镇化提高的影响要比工业化影响大,但城镇化不是金融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金融组织体系效率低,社会储蓄到投资转化率不足是制约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障碍.据此,提出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提高金融支持的力度;发挥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引领作用等策略.  相似文献   

14.
国家"十二·五"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了更好的促进"三化同步"发展,本文在对"三化"概念简析的前提下,采用函数模型和立方体模型及相互关系与图示的方法,分析"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和两两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倡导低碳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村城镇化;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化同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河南作为全国人口和农业大省,不能走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必须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三化”协调发展是指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河南省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通过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组建新型城镇体系、打造产业集聚区、加大先行先试和对外开放步伐、集约节约利用资源、自主创新和以人为本,保障“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基础上,运用改进的熵值法、综合评分法、ESDA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方法对河南省2001、2005、2010和2014年18个省辖市四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河南省四化子系统发展水平呈增长趋势,信息化明显落后于其他三化,地区之间四化协调发展水平差距逐渐变小,逐渐实现四化融合发展;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群聚效应,高-高区主要位于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内部,低-低区分布在豫东南地区;社会城镇化、农村现代化与四化协调度的灰色关联度较小,经济城镇化、教育科技水平、农民现代化与四化协调度关联度较高,灰色关联度平均值大于0.90,其余因子影响水平都居于0.80~0.90之间。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指出河南"三化"协调发展面临着工业化水平不高、城镇化总体水平低、农业基础薄弱以及诸多制度性障碍等问题。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目标就是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基于此,提出了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措施选择:坚持走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发展加快方式转变;坚持走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坚持走有河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相似文献   

18.
李莲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4,(8):2495-2497,2515
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的发展水平是当前河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基本问题。该研究首先对"三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研究了国内外对"三化"发展的理论,探讨了河南省"三化"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为构建美丽河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和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十二五”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利用中国农业年鉴等统计资料,从粮食生产现状和形势出发,深入剖析了当前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制约粮食增产潜力的主要因素包括粮食播种面积波动和下降、粮田基础设施和水利配套建设缺位、粮食生产力布局和耕作栽培制度不合理以及科技潜力发挥不够等,从而提出“十二五”四条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广东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民经济持续以每年13.5%左右的速度增长。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广东土地非农化和土地生态环境恶化也日益严重,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从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关系分析入手,阐述了广东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