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长吻鮠与大鳍鳠的含肉率及鱼肉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试验定量测定了长吻鮠,大鳍鳠的含肉率及鱼肉的主要营养成分;分析了肌肉水解液中氨基酸及肌肉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比较,评价了两种鱼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长吻鮠优于大鳍鳠。  相似文献   

2.
应用同源克隆和RACE-PCR方法获得大鳍鳠免疫球蛋白轻链3型(IgL3)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分析了该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大鳍鳠IgL3的cDNA全长为947 bp,包含5非编码区58 bp,3非编码区184 bp,开放阅读框705 bp,编码234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质序列分为可变区(VL)和恒定区(CL)。VL被进一步划分为4个骨架区(FR)和3个互补决定区(CDR)。大鳍鳠与其它6种硬骨鱼类免疫球蛋白轻链L3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大鳍鳠氨基酸序列与斑点叉尾IgL3型(F型)的相似性最高,为68.8%,与南极鱼IgL3型的相似性最低,为47.2%。进化树分析表明,大鳍鳠IgL与斑点叉尾IgL3型(F型)聚为一支并与其它硬骨鱼类IgL3型聚为一簇,明显与L1和L2进化支不同。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大鳍鳠IgL3基因主要在头肾、脾脏和血细胞中转录表达;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头肾、脾脏和血细胞IgL3基因转录表达量有显著上升。研究表明,头肾、脾脏和血液是大鳍鳠IgL3型基因主要的表达器官,在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大规格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对不同隐蔽所的选择及其相关的行为特征, 本研究在同一养殖池中以不同材料构建了 3 种类型的洞穴(瓦片、卵石和水草), 并在实验池中按照放鱼的数量分别设置自由选择组(1 尾鱼)、无竞争组(3 尾鱼)、竞争组(6 尾鱼) 3 个实验组, 分析了 3 种养殖密度条件下大鳍鳠对隐蔽所的选择及其行为特征。结果显示, 大鳍鳠更偏好瓦片洞穴和卵石洞穴, 这两种洞穴未见多尾鱼同栖, 水草洞穴可见两尾鱼同栖。 面对不同种类洞穴, 大鳍鳠均表现为白天躲避在洞穴中, 夜间出来活动的特征。在无竞争和竞争组中, 大鳍鳠均表现出探索、巡查、捕食等日常行为, 追逐、碰撞、撕咬等攻击行为以及入侵、驱赶、守卫等领地行为。竞争组中实验鱼的攻击频率显著高于无竞争组, 夜间的攻击频率显著高于白天。大鳍鳠能够根据攻击行为建立社群等级分出“优势个体”和“弱势个体”。因此, 建议大鳍鳠在池塘养殖过程中采取夜间投喂模式, 并在池塘中设置足够的开放式隐蔽所供其躲避, 以避免其相互间攻击行为的发生, 提高养殖成效。  相似文献   

4.
大鳍鳠产卵前后肌肉脂肪酸组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产卵前后大鳍鳠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鳍鳠肌肉中脂肪酸种类丰富,含有22种脂肪酸,油酸(C18:1n-9)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软脂酸(C16:0)、棕榈酸(C16:1n-7)、亚油酸(C18:2n-6),所占比例分别为22.38%~37.57%、18.86%~23.95%、7.00%~11.52%、7.46%~9.97%。EPA和DHA在大鳍鳠肌肉中占有较高的比例,EPA占总脂肪酸的5.39%,DHA占5.44%。在野生大鳍鳠产卵前后的22种脂肪酸中有8种饱和脂肪酸(SFA),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8种多饱和脂肪酸(PUFA),大鳍鳠肌肉中脂肪酸在产卵前后表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5.
大鳍鳠免疫球蛋白M 重链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春涛  张其中  杨莹莹  朱成科  李超  陈霞 《水产学报》2011,35(11):1684-1693
用RACE-PCR和RT-PCR方法获得大鳍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M(sIgM)重链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大鳍鳠sIgM的cDNA全长为1 992 bp,包含5 '非编码区53 bp,3’非编码区226 bp,开放阅读框1 713,编码570个氨基酸.推测的大鳍鳠sIgM蛋白质序列可变区含有4个骨架区(FR)和3个互补决定区(CDR),恒定区(CH)含有CH1、CH2、CH3和CH4 4个部分.与其它6种硬骨鱼类IgM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大鳍鳠sIgM存在半胱氨酸和色氨酸保守位点;其氨基酸序列与斑点叉尾鲴IgM的相似性最高,为54.3%;与石斑鱼的相似性最低,为24.6%.进化树分析表明,大鳍鳠sIgM与斑点叉尾鲴聚为一支.RT-PCR显示,大鳍鳠IgM基因主要在血细胞、脾脏、头肾和中肾中转录表达;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血细胞、脾脏和头肾IgM重链基因转录表达量在1~10 d内有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作为炎症反应的关键介导物,通过开启基因的表达来调控免疫反应。为了丰富鱼类该基因的研究,实验采用RT-PCR和RACE-PCR技术,首次从鲇形目鱼类大鳍鳠中获得IL-1β基因cDNA的全序列。大鳍鳠IL-1β基因cDNA全长1 194 bp,包括3’非编码区域(UTR)为224 bp,5’UTR为82 bp,开放阅读框(ORF)为888 bp,编码296个氨基酸。预测的蛋白质分子量为33.843 43 ku,等电点为5.00。与斑点叉尾等其他8种脊椎动物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大鳍鳠IL-1β氨基酸序列与斑点叉尾相似性最高,为79.0%,与原鸡的相似性最低,为22.0%。进化树分析表明,大鳍鳠IL-1β与斑点叉尾聚为一支。半定量PCR显示,大鳍鳠IL-1β基因在肌肉、脑、脾脏、头肾、体肾、胃、皮肤、肝脏及肠等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经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后大鳍鳠IL-1β基因在头肾和脾脏的转录表达显示,1 d后该基因在头肾与脾脏中的表达量都达到最大,15 d后恢复到刺激前的水平。研究显示,大鳍鳠IL-1β在抵御病原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长吻鮠是我国名贵淡水经济鱼类,以肉嫩味美而著称。本实验通过水溶提取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测定了长吻鮠肌肉含氮物质的比例及各种水溶性(风味)氨基酸的组成。结果表明:在青鱼、草鱼、鲢、鳙、鳊、鲫和长吻鮠等6种水产动物肌肉样品中,总氮含量较接近。长吻鮠肌肉中的非蛋白氮和氨基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余5种鱼肌肉;水溶性氨基酸检测结果表明,His、Tau、Lys、Ser、Val、Met、Phe和Glu等氨基酸是长吻鮠的主要风味氨基酸,其中His、Tau、Met、Phe和Glu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它5种鱼肌肉。  相似文献   

8.
长吻(鱼危)又名江团、(鱼危)鱼,隶属于鲶形目(鱼危)科(鱼危)属,是我国名贵淡水经济鱼类,以肉嫩味美而著称,尤其是鱼膘特别肥厚硕大,干制成的“鱼肚”,是享誉中外的名菜。渔谚有“不食江团、不知鱼味”之说。长吻(鱼危)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及支流,近年因过度捕捞,天然资源严重缺少。为保护这一名贵鱼类资源,开展人工养殖长吻(鱼危)大有可为。一、长吻(鱼危)的生物学特性长吻(鱼危)吻锥形,向前显著突出;口下位,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须4对,均  相似文献   

9.
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作为炎症反应的关键介导物,通过开启基因的表达来调控免疫反应。为了丰富鱼类该基因的研究,实验采用RT-PCR和RACE-PCR技术,首次从鲇形目鱼类大鳍鳠中获得IL-1β基因cDNA的全序列。大鳍鳠IL-1β基因cDNA全长1 194 bp,包括3'非编码区域(UTR)为224 bp,5'UTR为82 bp,开放阅读框(ORF)为888 bp,编码296个氨基酸。预测的蛋白质分子量为33.843 43 ku,等电点为5.00。与斑点叉尾等其他8种脊椎动物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大鳍鳠IL-1β氨基酸序列与斑点叉尾相似性最高,为79.0%,与原鸡的相似性最低,为22.0%。进化树分析表明,大鳍鳠IL-1β与斑点叉尾聚为一支。半定量PCR显示,大鳍鳠IL-1β基因在肌肉、脑、脾脏、头肾、体肾、胃、皮肤、肝脏及肠等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经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后大鳍鳠IL-1β基因在头肾和脾脏的转录表达显示,1 d后该基因在头肾与脾脏中的表达量都达到最大,15 d后恢复到刺激前的水平。研究显示,大鳍鳠IL-1β在抵御病原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水库网箱养殖野生长吻(鱼危)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吻(鱼危)肉味鲜美、肌间刺少、营养丰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近年来,天然水域长吻(鱼危)产量急剧减少.因此,如何保护天然水域长吻(鱼危)资源,已是人们该认真对待的问题.我们于2004年进行水库养殖野生长吻(鱼危)试验,旨在摸索一条保护该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游长吻(鱼危)幼体长江丽棘虫感染率高达84.5%,感染强度为16.4(1~48).1龄长吻(鱼危)感染率96.3%,感染强度17.1;2龄鱼为76.6%、15.6;3龄鱼体内未检出长江丽棘虫.80%长江丽棘虫集丛分布在长吻(鱼危)危小肠的前段,雌体明显多于雄体.长江丽棘虫在长吻鱼危幼体种群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型式.  相似文献   

12.
大鳍鱯的消化能力与营养价值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向枭 《水产学报》2003,27(4):371-376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大鳍鳠(Mystusmacropterus)的消化道指数,其比肠长、比胃重、比肠重、比肝胰脏重和比内脏重分别为0.531±0.006、0.014±0.006、0.017±0.003、0.0084±0.0029和0.070±0.011。体重与体长的回归方程Y=0.1238X2.8388(r=0.9949,P<0.01);大鳍鳠的胃、前肠、中肠和后肠中消化液的pH值分别为:3.0~3.8、6.6~7.4、7.2~8.2、7.2~7.9,且消化道各部分具有较高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蛋白酶的活性为中肠>前肠>肝胰脏>后肠>胃;而淀粉酶的活性则为前肠>后肠>中肠>肝胰脏>胃;全鱼和肌肉中粗蛋白的含量分别为62.09±3.8%和68.28±4.6,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5.33±1.7和21.87±2.9;肌肉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0.76%,鲜味氨基酸的含量为总氨基酸量的29.70%。综合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分析的结果,表明大鳍鳠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质鱼类。  相似文献   

13.
长吻(鱼危)(Leiocassis longirostris),属鲶形目,鲿科,(鱼危)属,俗称鲴鱼,分布于我国东部的辽河、淮河、长江、闽江至珠江等水系,以长江水系为主.为探索长江水体网箱养殖长吻(鱼危)技术,2009-2011年在扬州市江都区长江三江营夹江水域开展了长吻(鱼危)网箱养殖试验.试验对长吻(鱼危)网箱养殖环境、网箱制作、网箱设置、鱼种放养、饲料投喂、网箱管理等方面技术进行了认真总结,形成了网箱养殖长吻(鱼危)生产操作规程.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长吻(鱼危)又称江团、(鱼危)鱼,是我国名贵的淡水鱼类,以肉质细嫩,肉肥味美而著称。尤其是鱼膘特别肥厚,为名贵鱼肚,食者无不称赞。渔谚有“不食江团,不知鱼味”之说。长吻(鱼危)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及支流,近年来,由于长期过度捕捞,使江河的长吻(鱼危)资源严重缺少,为保护这一名贵鱼种资源,开展人工养殖长吻(鱼危)鱼大有可为。广东省经过近一年的试养,收到了较好的养殖效果,并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现推广其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15.
水库网箱饲养长吻鮠的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小专 《水产科技情报》2003,30(6):256-256,260
长吻(鱼危)(属鲇形目、(鱼危)科、(鱼危)属)又名江团、肥沱,最大个体达18.5 kg,是我国近几年被纳入人工养殖的品种之一。江西省万安生态水产科技园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长吻(鱼危)的人工繁殖已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1999年5~10月,对长江黄州江段的长吻(鱼危)进行了相对渔获量、种群结构和体内寄生蠕虫的调查.统计显示:长吻(鱼危)只占(鱼危)科渔获量的1/18,且95%是2龄及2龄以下的个体.其体内有3种蠕虫寄生.首次在长吻鱼体内检出鳔等睾吸虫和黄颡异钩棘头虫.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游长吻鱼危幼体长江丽棘虫感染率高达 84 5 % ,感染强度为 1 6 4 (1~ 48)。 1龄长吻鱼危感染率 96 3% ,感染强度 1 7 1 ;2龄鱼为 76 6 %、1 5 6 ;3龄鱼体内未检出长江丽棘虫。 80 %长江丽棘虫集丛分布在长吻鱼危小肠的前段 ,雌体明显多于雄体。长江丽棘虫在长吻鱼危幼体种群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型式  相似文献   

18.
长吻鱼危 (Leiocassislongirostris)又名江团、肥沱 ,隶属鲶形目 ,鱼危科 ,鱼危属。长吻鱼危的养殖和人工繁殖 ,江西虽有个别单位试验过 ,但尚未见有成功的报道。 1999年~ 2 0 0 0年我们进行了长吻鱼危池塘单养试验研究获得成功 ,2 0 0 1年我们在省内首次成功地繁殖了长吻鱼危鱼苗。 2 0 0 2年我们进行了大批量的生产。现将 2 0 0 2年长吻鱼危人工繁殖技术总结如下。1 繁殖前准备1 1 亲鱼来源亲鱼全部从国家大 (二 )型水库万安水库网捕所获。1 2 亲鱼培育亲鱼培育是鱼苗繁殖的关键 ,亲鱼培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催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微孔增氧与普通增氧两种不同增氧模式养殖长吻鱼危的对比试验,分析采用微孔增氧技术池塘养殖长吻鱼危的效益。结果表明:体质量约50.0 g的长吻鱼危,在普通增氧模式下养殖2、4、6个月后,体质量分别为147.4、210.2、376.5 g;在池塘微孔增氧模式下养殖2、4、6个月后,体质量分别为212.3、323.4、501.0 g。微孔增氧模式下长吻鱼危的生长率比普通增氧模式高38.7%,且两种不同增氧模式对长吻鱼危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在最终成活率方面,微孔增氧模式下长吻鱼危的成活率比普通增氧模式下提高了27.9%。  相似文献   

20.
水库网箱饲养长吻鮠的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吻(鱼危)(属鲇形目、(鱼危)科、(鱼危)属)又名江团、肥沱,最大个体达18.5 kg,是我国近几年被纳入人工养殖的品种之一.江西省万安生态水产科技园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长吻(鱼危)的人工繁殖已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