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当代农业》2014,(9):63-63
在我国.虽然土地快速完成了城镇化.但农村人口却没有同步融入城市.1亿多进城打工的农民“钟摆”于城乡之间.形成“城乡两栖人群”.没有落地生根、没有享受到市民待遇.没有城市户口和社会保障……他们告别农民工身份还要多久?欢迎各位读者朋友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娄跃  洪光豫 《新农村》2005,(2):28-28
外来务工者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需要全社会的关怀。那么,他们对自己的进城打工生活怎么评价?他们都遇上了些什么难题?最近,浙江省农调队组织力量,在杭州市萧山区和余杭区、嘉兴市区、绍兴县对200名进城务工农民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环境和创业环境虽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调查资料显示,外来务工者在打工生活中还有四大难题。  相似文献   

3.
丁静 《农业考古》2005,(6):88-90
依据我国目前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剩余严重的现状,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将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城镇二、三产业就业,提高非农收入,最终成为城市居民.政府的责任就是为农民就业转移、身份转变创造条件:通过加速城镇化进程,拓宽非农就业渠道,靠产业吸引农民进城;通过加速土地流转,维护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归还进城农民的国民待遇,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促其融入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4.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千政策的意见》全文公布。《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将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产生重大影响。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也是建国55年来中央首次就农民增收问题出台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 事隔不到一年。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公布.中央再次作出承诺:明年各项支农政策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一系列要“加大……力度”的指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中共中央两年间连续发出一号文件都是针对农村工作,足见中央对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视。更是让人见识了新一届政府关注“重中之重”的鲜明立场。 说起农村、农业.也就不能不提起农村、农业中的主体——农民.中国社会问题研究专家陆学艺教授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中国城市化就是要了你的土地,要了你的树、你的粮食却不要你的人.中国的城市化一直很粗暴地把农民排除在外面。”陆学艺分析现在许多城市暴力频增时说:“大量的农民因为没有任何知识积累.在被水泥化的土地里他们找不到经济来源.他们试图去融入城市。可是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发展的巨大鸿沟.许多城市都需要现代技术.而大量农民只懂得简单的手工。因为国家特殊的户口体制.农民也没有所谓的低保.吃饭也就成了问题.再加上土地是被城市剥夺的,他们会对城市抱有敌意.这就是为什么这几年城市治安问题突出的原因了。” 广州最新的调查显示.仅有两成的人对城市治安表示放心。“不只是这些问题.我们担心的是集体情绪的仇恨城市。”“从道义说,中国的农村养大了城市,城市应该反哺农村.但是现在没有.这成了关系紧张的根本。” 春节如约而至。生活于华灯霓虹中的都市人开始盘点这一年劳动的收获.精心绘制着明年的宏伟计划。而对于终日辛苦劳作为城市建设增光添彩的广大打工者来说.这一刻最渴望的就是回家,和父母、爱人、孩子一起过个团圆年!匆匆的脚步、沉重的行李,在大大小小的汽车站、火车站里,来来往往的人潮中.农民工们的身影随处可见。 不论这一年,他们给予了这个城市多少汗水、泪水。得到了多少理解和认同,甚至受到了多少歧视和伤害,这一刻,他们要做的就是回家.安顿自己.养精蓄锐.鼓足勇气以使自己明年面对城市人异样的目光时不再怯懦和回避。不知道没有了农民工身影的城市是否繁华依旧、光彩依旧,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中国的农村养大了城市,中国农村的打工者创造了城市! 那么.作为让一些农民羡慕不已的城市人他们叉是如何看待这些进城农民和农村的呢?对于那些梦想融入城市至今仍在城市边缘挣扎的进城农民来说。他们眼中的城市、城市人又是怎样的呢?对此.本刊记者春节期间随机采访了一些相关人士.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5.
论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的巨大变革、城市的纷繁变迁、社会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造就并吸引着1.27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于是,农民工这支庞大的劳务大军涌进了城市,他们经历着从农村到城市情感上的嬗变。然而,“城里人”“农村人”这种世代因袭的观念上、情感上的隔膜并没有完全从人们的头脑中消除;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低下、权力缺失依然是不争的事实。一、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缺失的现状所谓农民工,就是农民工人,是指具有农村户口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从身份上说他们是农民,从职业上说他们又是工人。他们是属于边缘状态的“边缘人”。这个称谓,形象地刻画出进城打工…  相似文献   

6.
在外打工的务工农民从事着城市最累、最苦的工作,在餐饮业、制造业、建筑业,大部分人连周末都没有休息,有的甚至一个月只能休息一天,小长假、黄金周都与他们无缘。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休假如此难?进城务工人员到底能否带薪休假?  相似文献   

7.
最近,苏州一些市民接连向质量管理部门反映:他们在菜场肉摊上买回家的猪排骨、猪蹄膀煮熟后,竟惊讶地发现猪骨头是绿色的,不少市民担心此肉对人体有害而不敢食用。从苏州一些菜场肉摊了解,这种“绿骨猪肉”大多来自浙江,可能是猪吃了什么新饲料,少数摊主也承认自己卖过这种“绿骨猪肉”,但他们同时又称这种肉人吃了“没关系”。苏州市畜牧兽医站和食品监督所专家对此分析认为,出现“绿骨猪肉”的原因可能是生猪饲料中微量元素铜的含量严重超标,据说铜超标的饲料可促使猪多长瘦肉,也不排除猪饲料中添加了较大剂量的刺激生猪快速生…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7):193-195
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城镇化的速度大大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但是,多数农民进城的同时,也给城市的住房供给造成较大压力。能否让进城农民顺利定居城市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家庭生活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镇化目标的实现。因此,只有妥善解决进城农民的住房问题,才能使农民真正融入城市,以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城镇化。通过一系列调查与研究,深入了解我国进城农民的现有居住方式,总结现有居住方式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而对农民来说,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是他们为之苦苦追寻的梦想,而农村与城镇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距让农民对城镇的向往之心越来越强烈。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人的城镇化,使进城农民融入城市成为市民,同时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和人的无差别发展,它不仅是农民“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农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我们要通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的改革助推城镇化,通过发展产业支撑城镇化,将文明生态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实现城镇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精神文明的需要与输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着重探讨了“十五”期间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基本特点,他们的教育、培训与业余生活现状和问题,以及他们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贡献。提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需要精神文明也为城市输出着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愈来愈多,在当前的制度安排下,失地农民面临着严重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提出了维护失地农民权益的思路与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分析了当前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主要原因,指出了对待失地农民利益应遵循平等与公平、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以及共同富裕的原则,提出从严格界定“公共利益”;明晰集体土地产权,合理确定各土地产权的补偿标准;实施多元化的征地补偿方式,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等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思路。研究结论: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让失地农民分享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才是真正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2.
何玲玲  陆永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94-15997,16000
在对柳州市河东村随机抽取的40户失地农民进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柳州市城中区河东村征地情况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了城市拆迁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及失地农民的迫切需要:村民失地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拆迁安置标准偏低,难以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生活来源发生改变,但没有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失地农民的迫切需要是更多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针对目前状况,提出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对策与建议,分别是建立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机制;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和培训的机会,千方百计为失地农民广辟就业渠道,构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单梳理了近百年农民由分化到齐平再到分化的生存状态,并根据在豫南周村的调研资料详细探讨了当下农民的分化情况.本文将当下农民划分为"纯务农农民"、"半工半农农民"和"非农农民","非农农民"又可分为"常年在外务工农民"和"在外经商农民",这四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依次降低,因此在相关土地制度设计时要予以考虑,要保障占农民...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欠发达地区农户兼业对土地转出的影响,基于云南省的调研数据,利用Logit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欠发达地区农户兼业对土地转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以村级平均受教育水平作为工具变量,通过IVProbit模型和2SLS模型控制了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单一的认为农户兼业促进或抑制土地流转是欠妥的,事实是农户流转土地与其兼业程度有关;不同兼业类型的农户选择转出土地的概率存在显著差异,Ⅰ兼农户转出土地的概率显著低于纯农户,而Ⅱ兼农户与非农户选择转出土地的概率更高;农户转出土地面积比重与农户兼业程度呈现U型曲线关系。基于此,欠发达地区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时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引导性政策,充分发挥兼业农户内在土地转出需求的作用,促使欠发达地区广泛且分散的兼业小农自发的转出手中的土地。  相似文献   

15.
农村人力资本作为“活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率。以浙江省为例,利用回归模型,对农民文化水平与农民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分别与农民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成正相关关系,而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16.
安同侃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643-10645,10649
阐述了失地农民养老社会网络分析的必要性,揭示了社会网络的变革对城郊失地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并以天津市西青区为例进行实例分析与评价,就加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弱网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土地征用及其管理现状的反思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征用是我国现行经济管理体制下,为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将集体农用土地强制转变为国有土地,并对失地农民进行适当经济补偿和安置的行为.由于我国土地征用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低价征用土地的现象,使土地征用带有一定的损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财产权益的嫌疑,甚至出现了对现行的征地制度的完全否定.本文针对目前政府管理部门和学术研究中关于征地的种种迷思,对于建立高效、公平和合理的土地征用制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平朔露天矿区土地征用对搬迁农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实地调查、类比分析、系统回顾相结合的方法,对平朔矿区已搬迁的安太堡村、白辛窑村、上窑村、西易村居民的生活条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被征地农民得到一定土地补偿后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善。采矿也给农民提供了再就业机会,农民可以依托矿区开展与矿业发展有关的煤层剥离、洗煤、运输、种植及多种经营活动,经济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但部分老少农民虽然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但因失去了做为基本生活保障的土地,又无其它就业渠道,生活水平受到了影响。这种情况随着采矿规模的不断扩大,矛盾愈来愈突出。因此,继续开展土地复垦解决复垦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已成为保持矿区社会稳定、解决搬迁农户的再就业问题和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前,农民比较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发展生产来增加收入,使生活变得更好。而新农村建设正是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政策,这一政策已实施多年。为了检验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本文针对丽江市永胜县期纳镇的三户村民进行了典型调查,采取入户访谈法,详细了解了他们2008、2009两年的收入和支出的实际状况。结果表明,农民在种植结构上基本没有变化,习惯于常规产出;农民没能力进行市场组织,蔬菜价格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养猪没有形成规模,猪肉只在流通环节涨价,农民养猪基本都出现亏损;农民转移到非农就业,发现打短工是增收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佛山市“三生”用地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佛山市为例,利用1990、2000和2016年3期遥感解译数据,建立了基于主导功能的“三生”用地分类体系,借助基尼系数、ESDA、景观格局指数、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揭示了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三生”用地的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16年,佛山市“三生”用地发生变化面积为1 426.53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7.56%,生活用地持续增加,生产用地显著减少,生态用地保持稳定;2)佛山市生产用地的镇域分布最为均匀,生活用地、生态用地分布差异较大;1990—2016年,生产用地增加、生活用地减少、生态用地增加与减少的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为0.212 1、0.144 0、0.401 5和0.260 3,空间分布正相关性显著,呈现出相邻镇街的集中分布,而生产用地减少、生活用地增加的镇域集聚效果不明显;3)1990—2016年,佛山市“三生”用地景观分离度指数、香农多样性和香农均匀度指数分别由3.384 9、0.860 3和0.783 1增至8.259 5、1.083 4和0.986 1,景观异质性增强,空间结构趋于复杂;4)坡度、高程和土壤条件对佛山市生产、生活用地的演变和分布限制性作用较强,对生态用地影响较弱;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居民生活、人口和交通运输是导致佛山市“三生”用地演变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