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惠宏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3):92-94
命运是一种冥冥之中超越于人之外、支配人的力量,是人虽然看不到、却可以感觉到的神秘力量。本文从俄狄浦斯的悲剧出发,解析古希腊人的命运观,指出俄狄浦斯悲剧的根源在于他无视人的有限性与世界的无限性,过分相信和依赖理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要价值在于其创造了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留下了一个个经典的记忆。《雷雨》以本世纪二十年代前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集中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都市上层社会的糜烂与罪恶。小说塑造了繁漪、鲁侍萍等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通过展现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控诉了封建社会和宗法礼教对女性的迫害和思想的束缚。通过探析繁漪和鲁侍萍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表现手法及其社会背景,探讨人物角色性格和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揭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迫,探讨女性解放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主要代表作,也是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哈代在其作品中表现了他对自然和女性的双重关注。在他笔下,自然是女性生存的沃土,女性是自然的化身。与此同时有机自然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侵蚀,渐渐失去生机,威塞克斯女性在父权制文明的压制下经历着悲剧。而自然与女性正是生态女性主义探讨的焦点。本文试以其视角解读哈代笔下女性的典型代表苔丝的命运悲剧,来进一步探析哈代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4.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2):64-67
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在言谈交际时,说话者的表达应准确明了,但由于模糊语言存在普遍性的特点,以及说话者有意选择模糊语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因此人们不可避免地会用到模糊限制语。本文以《雷雨》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为研究内容,分析模糊限制语在人际交往及文学表达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弦外之音及作者想实现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陈兴焱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2):43-45
曹禺在《雷雨》中所表现的高超的造“悲”艺术确立了《雷雨》在中国戏剧史乃至世界剧坛上无可争辩的悲剧代表作地位。它是作者学习和引进西方悲剧创作理论和创作方法对中国古典悲剧进行改革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6.
7.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4):110-111
世界经典名著《基督山伯爵》和《悲惨世界》分别塑造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埃德蒙·邓蒂斯和冉阿让。他们的前期人生经历惊人相似,但是由于受到不同的教育,后续人生命运完全相反。对比他们的人生与教育,不难发现教育能够改变命运,不同的教育能够塑造不同的命运,而只有最和谐的教育才有可能成就完美人生。 相似文献
8.
王闿运为宣传其复古诗学主张而编<八代诗选>,并自作眉批.其选诗偏重于八代诗歌大家及文学群体,重视五言古诗.其论诗主诗缘情,重视抒情咪怀诗,而注意辨析诗歌体裁和音律,追求高雅华丽诗风,主张曲隐而自达.作诗主拟古而自成家数. 相似文献
9.
凌晨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5):140-144
尤金?奥尼尔一生着力于现代心理悲剧的创作,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二十世纪美国人民灵魂扭曲的可悲心态和美国现代社会的精神窘困的可忧状况,表达了对人生理想之梦的努力探索和幻灭。木文以《榆树下的欲望》为例,从人物内心欲望困扰、社会批判意义及悲剧的终极价值三方面来探讨其显性的、隐性的及终极的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6)
《宠儿》和《最蓝的眼睛》都是出自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之手,两部作品虽然创作于不同的年代,但是两部作品都极其深刻的揭示了在美国种族压迫的前提下,黑人文化传统与白人文化霸权的矛盾与冲突。《宠儿》深刻的揭露了蓄奴制下对黑奴肉体以及精神的折磨,《最蓝的眼睛》通过小女孩佩科拉对蓝眼睛的渴望揭示黑人文化在霸权文化影响下的迷失。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中对托尼·莫里森的这两部作品中的三代黑人进行分析,他们生活在白人的文化霸权之下,身体与心灵同时饱受折磨,这些饱受折磨的残缺的灵魂在一代代的延续,同时也暗示了黑人悲剧的不间断性。 相似文献
11.
许玲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2(1):149-150
本文拟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觉醒》中所展现的十九世纪末期的伦理环境,女主人公艾德娜的伦理选择,她面临的伦理困境及其悲剧命运所引发的伦理思考四个方面探讨造成艾德娜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乔燕冰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6):130-134
通过对《论语》这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经典作品的文本进行研究,可以见出,在生命、个人价值实现和情感伦理三个层面中,都蕴含着孔子哲学思想中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意识与悲剧意识的超越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影响,使中国人的悲剧意识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消解,也铸就了中国人自强不息、刚柔并济的品格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4):155-156
空间叙事的研究为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作者以线性结构安排地质空间从而突出空间的表征意义,以社会空间的存在、差距及进入社会空间的手段来描写克莱德的人生悲剧,以存在的宗教空间和作为意识形态的空间来阐述人们信仰的空虚。地质空间、社会空间和宗教空间等三个空间叙事维度增强了小说的空间化效果,加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进一步烘托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林冲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发展富有艺术构成的层次性.主要表现为主题和冲突的层次性;人物自觉意志和情感的层次性以及悲剧必然性因素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15.
许玉翠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77-79
屠格涅夫的社会风俗喜剧《单身汉》通过设置人物伦理身份的问题,试图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再现俄国19世纪三四十年代农奴制时期底层社会中小人物所面临的伦理身份问题与生存的困境。本文集中分析玛莎和莫什金伦理身份转变的原因、经过及其影响,并进一步挖掘屠格涅夫喜剧中的悲剧因素,以及这种悲喜交融的戏剧风格对契诃夫戏剧创作的影响,对19世纪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师陀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反映了20世纪初期到抗战前日益凋敝的封建乡村的生活场景,这种场景窒息着人的生命,果园成了人们的失乐园,不仅是女性,即使是男权社会中的男性,也难逃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7.
吴建萍 《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4(3):55-59
巴金是中国现代学史上杰出的学家。《家》是其代表作之一,为了鲜明突出《家》控诉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罪恶的主题,作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的悲剧女性形象,他们虽然出身不一,经历不同,但却无一例外地落入悲剧结局。巴金在作品中溶入了自己深刻地情感,倾其心力,成功地塑造了血肉丰满的女性悲剧形象,并通过这些艺术典型深刻揭示了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内蕴、化根源和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8.
水的择取和烹煮对茶之真味真香的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品决定茶品,故有"水为茶之母"的说法。陆羽《茶经·五之煮》详细记载了烹茶之法,以及对水次第品级的等级排列。在《茶经·六之饮》中陆羽将水品的评判视为"茶之九难"的核心,可见宜茶之水鉴别之重要。"水"的意象在道家视域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水"几于道"的无为品格和其对本真自性场域的开显,使其在诸形万物中成为"道"的现实表征。故而对宜茶之水的择取、烹煮和育华,便成为温润滋养茶叶和成就茶人精行体道的契点。 相似文献
19.
20.
张红霞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2):106-108
澳大利亚作家帕?怀特的《人树》具有多层次、多侧而的主题。本文作者认为其主题之一是对丛林人平凡而充实人生的颂扬。文章分析了作家通过两个强烈的对比揭示了现代都市人精神的苍白,并彰显了丛林人的平凡和伟大。并指出怀特在颂扬丛林拓荒者的同时,讽刺了某些澳大利亚人的实利主义和精神荒漠,以此来折射现代人空虚的生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