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过大,加上我国城市化滞后,农村中非农产业受阻,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以及现行的制度因素,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了其现状,并提出了转移的途径:在农业领域和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拓宽劳动力国外转移渠道。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成绩巨大。但农村相对发展较慢,人多地少,仍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日显突出,如何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如何合理转移这些劳动力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突显,时至今日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源源不断的流动大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从长远看,国民经济的增长有赖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性转移。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城乡关系方面也要有一个相应的转变,即由限制农民进城到主动大量吸引农民进城转变,这是关系到国家现代化成败的历史性转变。近几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加速跨地区流动,我认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 相似文献
4.
5.
6.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制约农民收入的重要问题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将推动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中国改革的进行。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能否成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农村改革成败的关键,然而,受政策、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缓慢,即使已经进入城市多年的农村人口,也不能真正融人城市.因此,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劳动力培训市场,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石登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提出如何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变得越来越多。为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就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结合马龙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从加强领导,搞好宣传,发展地方经济,进行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12.
农村教育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分析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解决途径。从农村教育这一传统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隐含实现条件出发,提出农村教育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因素,进一步分析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业转型、农业深度和广度开发、非农产业等要求的不适应性;根据农村教育的瓶颈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介绍临沂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促进临沂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定义、现状及特点,总结了其对农村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就其影响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四年来,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各级政府在管理方面,存在着“错位”和“缺位”现象,政府职能没有得到充分而有效发挥,制约了阳光工程的持续健康发展。按“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实施原则,如何定位政府的主导推动作用,如何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有效发挥,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文章分析了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种模式,并进一步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将主要带来劳动力转移的"外部模式"。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影响城乡的全局性问题,关系到农民生存和就业状况;是一个宝贵的人力资源能否得到有效配置的问题,决定农村人地矛盾是否缓解、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能否向前推进;是一个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能否实现全面小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得知,一方面通过就地转移的方式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很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往大中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大、中城市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地降低。因此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把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小城镇转移模式在吸收剩余劳动力上具有独特优势,建议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