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将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经济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生态农业要求农业生产发展和资源、环境及有关产业协调发展,使生物与环境之间得到最优化配置,具有合理的农业生态经济结构,农业生产力布局适应最佳生态环境,生态和经济达到良性循环。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能够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效统一。  相似文献   

2.
随着移动互联网进入大学课堂,与原有的传统课堂生态系统之间产生了碰撞,课堂师生互动、课堂生态环境和课堂学习模式都呈现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课堂的新特征。然而移动互联网在大学课堂中所造成的失衡现象,需要我们遵循教育生态链法则,优化课堂生态中的师生生态链;遵循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营造良好课堂生态环境;遵循限制因子定律,改善学生学习方式;规避"花盆效应",提升学生实践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广昌县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六项具体做法: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二是调整农产品结构;三是建好市场;四是优化市场环境;五是搞好示范,培育能人;六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以陕西省安康市为例,分析了安康旅游业发展及城乡统筹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安康实际及主导产业发展提出了基于旅游环境优化的安康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是对有效推进安康城乡统筹发展有益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湖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为例,论述了农业环境损害赔偿应遵循“无过失责任制度,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因果关系推定制度,连带赔偿责任制度”等法律制度,遵循以上规律责任制度有利于解决农民因环境损害产生的负担问题,这也是当前农业环保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6.
《农家参谋》2015,(2):4-5
<正>1.战略目标基本思路围绕走好两不牺牲、四化同步的科学发展路子,遵循规律、改革创新、破解难题,成功推动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加快构建"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坚持以开放改革"一举求多效"、以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一发动全身"、以优化环境"一优带百通",用大枢纽带动大物流、用大物流带动产业群、用产业群带动城市群、用城市群带动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条件和对象的新变化;要变革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8.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的演变有其规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必须遵循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9.
论大学内部学术生态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哲学与教育生态学为研究和探索大学学术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学术性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的重要特性之一,学术的创新与发展除学术主体因素外,环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作为研究主体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为研究大学学术环境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就对大学学术有敏感影响的学校环境、学院(系所、讨论)环境、学科专业环境、课程组和课题组等四个环境因子进行探讨,旨在为优化大学学术生态环境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是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际需要。本文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方向四个方面,探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建设用地管理课程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对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经济增长和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从绿色食品工程、生态农业、绿色营销、法制管理、科研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历史传统因素与现代社会生活的不相适应;社会风气不好,社会价值取向失衡;政治经济体制的缺陷等多种社会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致使诚信缺失严重。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从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监督机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优化经济诚信环境;加强诚信教育,建设市场经济诚信道德等多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农业信息咨询业的发展环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国信息咨询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正确认识当前农业信息咨询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对于我国农业信息咨询业的迅速崛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信息咨询业发展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咨询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提出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咨询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付文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056-5058,5061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是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目前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很多:粮食生产资源减少,环境条件恶化;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贡献率偏低;市场风险加大,政策扶持不力。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护和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扶持制度;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增强粮食生产科技含量等,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5.
作者认为在未来的世纪中,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现实的选择是必须确立生态优先的战略思想。论述了在理论上,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地位;在实践上,坚持生态建设优先的战略原则。阐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施这一战略的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绿色食品及其与有机食品和生态食品的关系 ,发展绿色食品具有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意义。江西生态环境优越 ,特色种类资源丰富 ,开发绿色食品 ,适合江西省情。依照有关法规 ,通过土壤、大气、水和市场等调查 ,确立生产基地、生产对象和加工方式。引入高新技术 ,保证绿色食品的安全、营养、天然性 ,形成绿色产业 ,振兴江西经济  相似文献   

17.
传统农业基础论的主要观点(即6大贡献:食物、原料、劳力、资金、市场和创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难以真正说明农业的基础地位。新形势下必须从理论上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1.农业为基础,应包括农业是自身发展的基础;2.发达的经济必须有一个发达的农业;3.农业基础地位的增强依赖于农民的增收。  相似文献   

18.
为保证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必须增加我国农业投资,改善农业投入环境;建立和健全符合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投资机制,使国家对农业投入的份额和方式制度化、规范化;运用价值规律引导农业投入,通过经济杠杆的运用和物质利益机制的调整,鼓励各农业投资主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在增加农业投入的同时,通过建立新型的农村土地经营和流转制度,创建新体制的城市区,加快农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变我国“务农吃亏”的状况,增加农业投资的吸引力,尤其是粮食生产投资的吸引力,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农业自身积累能力,促进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走稳科技创新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食品产业是21世纪的黄金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绿色食品产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必须冲出科技水平低的"瓶颈",改变技术落后状态,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引进,提高研究、开发能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强人才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builds on the food sovereignty literature to ask pointed questions about the interplay of market forces and political liberalism. Specifically, we use cuisine as a lens to interrogate the assumption that multiculturalism is compatible with Indigenous food sovereignty. Because multicultural inclusion is the means by which Indigenous Peoples’ gastronomies are commodified and alienated, they experience not gastronomic multiculturalism but culinary colonialism. Accordingly, food sovereignty in colonial contexts must embrace both the active sharing and the mindful withholding of food as political acts, and acknowledge that culinary culture is not simply a market commodity but also a politically-embedded process. In drawing together the threads of this argument, we advocate for a broadening of the discussion on Indigenous food sovereignty to include the resistance and resurgence enacted through gastron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