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也是新时代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空间载体。然而,新时代下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目前仍存在着村民对法治权威的确信度不高,法治与自治、德治融合困难以及乡村的公共法律服务发展疲滞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通过重塑乡规民约之于乡村法治化建设的效用,培育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群众基础,构建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组织体系以及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等路径,推动形成新时代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乡村治理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演变表明乡村法治秩序建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乡村治理法治化是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法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但是,实践中存在法治化水平较低、乡村社会法治公共产品供给有待加强、治理主体多元化的矛盾冲突、“半熟人社会”未能充分发挥法治作用、乡土社会法治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等困境。为了克服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法治秩序构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要健全乡村法制体系,提高乡村法治化水平;二要加大法律公共产品的培育与补给;三要兼顾多元主体利益诉求,实现良性互动;四要改善法治环境,促进“三治融合”;五要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权威。  相似文献   

3.
《农家科技》2014,(10):20-2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在坚持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全球化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迎接提出的严峻挑战,同时也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力争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迎来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道到严重挫折,但这只是历史长河中的暂时现象。国际上有些好心的人,据此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感到忧虑,有些人甚至预言中国会步苏联的后尘。本文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英法等国革命的异同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不会也不可能改变;中国人由学习西方转向“走俄国人的路”,是完全符合世界发展规律的一种现象。从而证明上述预言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根本目标。权力制约是法制国家的普遍规律,也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目的是希望公权的行使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之间,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民通过法律形式授予国家权力,从而依靠法律手段来维护公民的意志和利益,监督制的权力。笔试图从立法、执(司)法及法律监督三方面探索用法律机制对公共权力约束之可行性和科学性,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法制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公、违法必究。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种全球化趋势最早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全球化思想包括世界历史理论和全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社会主义中国不应该回避,而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化发展,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法律价值观是以儒学体系为理论架构的,这与建立在商品经济和宗教理性基础上的西方法律文化迥然相异。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西方法制似乎成为了唯一的历史品格。目前,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研究也过多地囿于“西法移植”这一单一的范式,忽视了中国传统价值观,造成了中国的法制进程似无根之浮萍。然而,具体的法律制度需要相应的文化心理来支撑,就中国法制变迁的价值取向而言,只有从本体文化的内在理路去寻求,借鉴地融合西方法律智慧,才是获得国人接受和认可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民法理念     
民法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在西方具有悠久历史,我国由于缺乏相应的经济和法律环境,民法理念从来没有成为社会政治和民众生活的主流意识。民法理念就是司法理念,其核心表现为私权神圣、私法自治。民法理念还是市民社会法理念,主要体现社会成员介人意志的社会关系,它以私人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体现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邓小平同志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出发,论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是一个全新的科学概念,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目的与社会主义任务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与共产党人根本宗旨的统一;阐明了要认清社会主义本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出认清社会主义本质,对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高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大众化,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律争端也逐渐频繁出现,这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尽快纳入法治化轨道。应该从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法律体系入手,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构建法治化工作模式。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现状及其原因,我们建议应该从国家立法、法律制度完善、构建学校内部良好的规章制度、完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等四方面构建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2.
政治明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其内容包括国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民主制度等多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整个明系统的主导和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从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是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中孕育,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正式确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法律制度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新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枫桥经验”是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由人民群众自发创造的宝贵基层治理经验,是党建引领下充分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样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创新成果之一。新时代“枫桥经验”是法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完美结合的中国典范,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法治化是传承发扬这一“传家宝”的重要举措,是“枫桥经验”走向国际化的路径之一。通过建立完善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机制、预防性法律制度、“数字+法治平台”等多项创新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法治化的进程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于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建议加强党内法规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党建的法治化执行力,抓紧抓实诉源治理、诉调衔接,进一步完善一站式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加快出台多元化纠纷机制的国家立法,善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普法教育效果,培育全民信仰法律、善用法律的良好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5.
法治与法治化概念辨析——兼与刘永艳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本身不是过程,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社会治理模式。当然这种社会治理模式可以是理念上的未来蓝图,也可以是现实中的制度范式和生活实践;而法治化或者说对法治的追求探索才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西方国家法治化的不同进路说明法治化可以有不同的路径选择。中国的法治化应在充分认识国情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法律与道德虽属两类相对独立的社会规范体系,法治和德治也属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两者的统合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两者的统合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社会基础的全新构架,是在法治主导原则下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仍存在诸多问题,并成为时下研究的焦点。改革开放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滋生了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各类土壤。虽有法治社会之大环境,然而传统特权思潮回归,加之西方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多重思潮影响,不断冲击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各类群体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摒弃西方错误思潮的纠葛,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保卫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类土壤,已成为时代之亟需。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的形成来源于资本主义的创造和推动,但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当代的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来说是机遇又是挑战。为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尤其要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实现国内经济、政治、化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加强社会主义力量的国际团结。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苏联解体赋予人们的深刻教训是:社会主义制度不能一成不变,而应该根据实践的发展实行必要的改革;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社会主义原则为代价;必须时刻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的和平演变,并随时准备粉碎资本主义的“西化”、“分化”图谋;共产党要经受长时间执政的考验,就必须永葆自身的人民性和先进性。所谓社会主义革命是“早产儿”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民法的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和发展的体系,它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因素息息相关。众所周知,德国的私法是建立在中世纪后期对罗马法的继受上,它的民法是沿革古罗马法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潘得克吞体系”。而我国几千年不存在“私法”,我国民法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就是从清末变法开始的,自发展始就被纳入了大陆法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