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扼要论述了朱湘诗评特点和以偏概全的毛病 ,以《采莲曲》、《猫诰》、《王娇》等为例 ,论述了朱湘新诗的成就和较优之作 ,同时指出了其诗的弱点 :过份地追求诗歌的形式 ,而对现实的认识流于一般化。  相似文献   

2.
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的著名作品《紫色》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除了作者以其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的世界,并展现了许多美国社会当前的重大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其中所体现的对话意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叙事伦理的视角将近年周梅森政治小说与书写“官场”的其它小说(王跃文《国画》、阎真《沧浪之水》等)进行比较。笔者认为存在的区别体现在3个方面:思索而非展示问题;道德在场而非缺席;作者发言而非失语。因此,相对于市场语境下大量匮乏写作伦理的作品而言,周梅森的政治小说拥有其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论文主要研究沈从文笔下湘西边城的自然与生命、人情与人性的美好。论文认为生命之静美和人性之温柔在《边城》里得到了极致的阐释。《边城》是沈从文的巅峰之作,是一个颂扬爱与美、和谐的故事,虽是悲剧,但作者无意挖掘其悲剧内涵,而是旨在创造出一曲审美理想化的田园牧歌。用诗意横溢的文字为读者勾画出奇妙独特的湘西边城,他将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朴的湘西风情有机的结合,描绘了边城茶峒中的自然美、民俗美和人性美。  相似文献   

5.
素以形式与技巧而获得文学史价值认同的《草莽集》 ,诗人朱湘于其中悲观地将人生意义归为“虚空” ,反常地张扬生命活力 ,密集地描述“老人”和“坟”等意象。作品充满悲剧意识和厚重的精神品格。《草莽集》的整体主题和内容是对“死亡”的书写 ,并由此可找寻出作者日后自杀的部分心理原因。这是以前评著忽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伍艳妮 《河南农业》2007,(12):50-51
《绿化树》中的普通劳动者马缨花、海喜喜、谢队长等无疑都是充满光辉、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这类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六十年代西部人民的生活状态,批判了极左时代对人性的扭曲。普通劳动者群体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容,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情感追求和审美认识。  相似文献   

7.
王闿运是清末著名经学家,以推尊《春秋》公羊学而闻名于世。他在《春秋》是经而不是史的“经史之辨”基础之上,对《春秋》三传进行褒贬尊黜,认为《公羊》、《穀梁》相发而并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春秋》三传观。  相似文献   

8.
近日在《农业考古》2 0 0 1年第 2期上读到周文棠先生的大作《 <广雅 >茶事作者与时代的商榷及其对茶史的影响》 ,周文在论及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广雅》云”时认为 :“这段文字是茶界公认的茶文化重要史料 ,但作者是谁 ?作者是什么时代著的 ?却有不同意见。……吴觉农、陈祖、朱自振、周文棠等认为是张揖所著 ,但对于作者所处时代意见不同。……本文作者认为是南北朝后魏太和年间 (约公元 4 77— 4 99年 )。”“后魏之说是言之有据的。即张揖是《广雅》中茶事内容的作者 ,其著作时代是南北朝后魏太和年间。”周文的观点主要有两…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我国南北朝《后魏·齐民要术》(贾思勰著)中的我国古代制曲和酿酒发酵技术进行了探讨,认为《齐民要术》中记述的制曲和酿酒发酵技术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和运用微生物知识的深刻总结,它对我国酿造和发酵技术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并对我国近代微生物学、酿造学和工业发酵等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试图通过《齐民要术》中我国早期曲类分类雏型思想原则及其对曲中微生物生长规律的认识的分析,论述我国古代制曲技术;对影响酿酒发酵过程中几个主要因素的调节控制和各发酵阶段直观判断标准等进行讨论,为发掘和研究我国古代酿酒发酵技术这一古老遗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杨兰凯 《河南农业》2008,(24):34-34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是李白畅言其人生理想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作者自明其待时而起、功成身退之志,体现了用世和出世的“进”与“退”思想,本文认为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道家特别是老子功成身退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化现象的"朱湘之死"的现象学阐释可能有多种,但主要与四个方面紧密相关融注了边缘、焦虑、精美、悲剧的文化身份;诗与人的清醒悖逆;"救赎诗"的自觉营构与乌托邦话语;"诗的救赎"的自为献祭."朱湘之死"是一种"理性死亡",也是一种"意向死亡",最终完成了诗人朱湘从"救赎诗"到"诗的救赎"的诗学之旅.  相似文献   

12.
朱世泽于万历十六年前后编纂并刻印《考亭志》十卷,为历史上唯一一部流传至今的建阳考亭书院志,也是历史上唯一一部全面记述朱熹考亭书院历史的书院志书。由于此书极为罕见,以往对此书的内容、编者、卷帙、刊者和刊印地点等均存在不少失误,故应逐一作出考辨和纠正。  相似文献   

13.
朱熹的《大学章句》是独具特色的理学诠释文本,代表了礼理沟通、融合的经学诠释典范。朱熹的“格物致知”诠释,注入了天理论,实现了从礼到理的哲学升华;强调大学格物的基础是小学工夫,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礼理沟通的可能;同时重视格物中居敬涵养的修养工夫,强调礼理融合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其代表作《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自传体政治抒情诗。长诗在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执著追求进步政治理想、毫不妥协地进行斗争、热爱和忠于自己祖国等方面表现了屈原的人格美,其意义在于唤起麻木灵魂的警醒与自觉,培养人们高尚纯洁的品格和爱国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15.
刘向之《诗经》学家法,前人每有论及。然其论据及研究方法,均仍有可改善之处。本文从家学、异文比较、《诗》说比较三方面,考论刘向之《诗》学家法,以图全面分析刘向《诗》学家法的问题,并希望由此而于两汉《诗》学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韩诗在“三偷”、音律、用语、以文为诗等艺术手法上接受杜诗而有拓新。韩诗学杜不泥, 学而知变, 自成一家, 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史铁生散文的三个特点:人生的顿悟与思想的升华、爱与美的理想及独特的宗教精神,并指出史铁生散文因此而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南宋理学家朱熹推崇陶渊明,但对韦应物山水诗更为欣赏,这与其心性论理学思想有着深刻关联。他声称“心与理一”,但其理学体系中的心被割裂为人心、道心,心的本体地位不完整,心与理无法真正合一。这就使心与理的关系极为紧张,去欲成为心的必要任务,并导致了心对理的外求。故朱熹不仅欣赏去欲色彩浓厚的韦诗,且其山水诗常常表现出主体对客体的“格物”冲动。总之,在朱熹山水诗中,主、客体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南方各民族女性有千奇百怪的奇风异俗,笔者将这些奇风异俗分类为经济、恋爱、婚姻家庭、文化、不落夫家等若干方面。关于成因,笔者不赞成"母系社会残余"的公式化解释,而提出"儒与非儒文化的冲突"、"女性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角色"等理论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