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4 毫秒
1.
随着时代形势的发展,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成为近些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系统的世界现代化理论,它深刻揭示了世界现代化的实质、动力、过程特征及其基本规律,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认真研究这些内容,对当代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邓小平对外开放观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启示作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邓小平对外开放观一脉相承。邓小平对外开放观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简单继承,更是对其的高度深化和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3.
列宁东方社会理论是列宁议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为方法论基础,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落后国家可通过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是列宁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的科学探索。列宁东方社会理论无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康德的历史哲学理论、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并且他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预测了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理论是对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直至今日仍是宝贵的思想财富,为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问题和实现共产主义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面对社会历史的经济发展过程,把哲学批判的理性和经济学的实证研究的有机结合。在此手稿中,马克思重新使用“异化”概念,这一“异化”概念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概念既有价值观的一致性,又有理论基础上的区别。在此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思索比早期显得更具社会性和历史性,更具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实性。  相似文献   

6.
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与超越,是马克思建立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起点.以实践为基点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形成的基础,正因马克思扬弃了以往“敌视人”的“纯粹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只将感性存在作为一种对象而不是活动过程的“直观唯物主义”,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或者说以自我意识来掩盖一切现实的物质的世界的思辩唯心主义,才使得“新唯物主义”达到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层次、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种全球化趋势最早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全球化思想包括世界历史理论和全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社会主义中国不应该回避,而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化发展,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一个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其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资本主义的首创,这种首创性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世界历史理论的最终历史和逻辑结论是共产主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我们认识全球化的一把钥匙,我们要全面辩证分析全球化,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通过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原始文本,提出"交往"用是马克思一生关注的中心课题,它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中具有独立的意义和基础性地位.主张将"交往"定位为"主体间对象化实践活动",认为正是交往将分散的个人力量整合成改造世界的最大化合力,将彼此隔绝、孤立发展的史初格局改变成全球一体,共生共荣的当代历史格局.交往范畴的当代定位不仅有助于沟通马克思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赋予唯物史观以当代内容和当代形式,而且将为把握世界历史和中国未来发展提供全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0.
历史维度是马列文论发展与创新的基本维度,“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近年来文艺学科反思的焦点,有其复杂的理论背景和特定的历史语境建构。在中国近60年的文艺学科发展长河中,其理论的历史贡献不可忽视。“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有机整体,纯文学观和泛文化思潮都没有从马克思历史实践观出发意识到这种整体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产生于资本主义主导的生产关系中,《资本论》中有关再生产理论的论述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一般客观经济规律,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加强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特色金融制度的一项重大实践创新,“村社内置金融”已在全国开启燎原之势。通过建构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与“村社内置金融”的理论逻辑,展开“村社内置金融”的历史逻辑与经验探索,总结了郝堂村模式、张远村模式和树林召模式3种村社振兴模式。对当下探索中国内循环金融体系的合理道路提供有益启迪。  相似文献   

13.
李颖川  李尚旗 《甘肃农业》2005,(12):132-132
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邓小平真正领会和把握了马克思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的精神实质,他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时代特点出发,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为中国成功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之一,占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地位。阐述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及其与青年的关系,分析了当代青年在人的全面发展视角下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当代青年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马克思在一生中从事理论实践与革命实践所得的出的一个首创性、革命性的科学结论。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它从本质上说表明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自然历史的发展一样 ,是一个遵循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历史性过程。但问题在于有目的有意识的人在创造自己历史的过程中 ,怎么会使历史显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征呢 ?对此理论界曾展开过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的大争论 ,虽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至今其认识还比较模糊。这是因为无论是决定论者还是选择论者 ,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论述都是以马克思的某一…  相似文献   

16.
“异化”与“物化”理论对我们研究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现实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 义。本文主要从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概念、理论产生根源以及扬弃物化与异化 的途径入手,分析了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在思想起点、叙述路径以及批判维度和 重点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他的世界历史理论和方法,是研究全球化问题的基本原则。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状况及其实现形式,是思考上述问题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剑平 《中国农垦》2005,(11):63-66
世界历史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它的喜剧。——马克思历史学家翦伯赞说过:“假如呼伦贝尔草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闹市”,大兴安岭就是“幽静的后院”;“假如整个内蒙古是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那么呼伦贝尔草原就是“这个历史舞台的后台”。“后院”幽静、“后台”萧索,都不会有“喜剧”发生。那么,人口爆炸,生存危机,农业开发,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现实背景的转换,会不会促使“最后一个阶段”归属“后院”和“后台”,从而加速这里“喜剧”的进程呢?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继承者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在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在不同国家的社会环境里,在探索革命道路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研究和阐述了有关农民问题的理论.概括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农民问题,对于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价值规律在《资本论》一书中进行了详细而科学的阐述。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比较局限的遵循的价值规律,而我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理论也应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当今全球经济大发展的市场经济当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会更加重要和有意义。同样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中,价值规律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