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透射电镜观察了8例正常食管上皮组织中的郎格罕氏细胞,发现郎格罕氏细胞(Lc)具有许多作者描述过的特点,即具卷曲分叶状核、清亮胞浆和Bir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62例临床上难于确诊的胸水通过纤支镜检查结果,胸水由肺癌引起者32例,纤支镜确诊17例,诊断率为53.13%。14例结核性胸膜炎仅1例病理证实有郎罕氏细胞而确诊。10例炎性胸水3例并发于  相似文献   

3.
表皮郎格罕氏细胞(Langerhans Cell,简称LC)被认为是皮肤免疫活性细胞,与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一起构成皮肤的淋巴样组织(Shimada,1988)。目前有许多作者报道LC存在于一些肿瘤组织中,如各类型皮肤肿瘤及组织细胞增生症X等。LC在肿瘤组织中是否与肿瘤免疫有关,尚有争论。本文对近年来LC与组织细胞增生症X和LC作为肿瘤间质反应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采用S—100蛋白免疫组化技术,在25例消化道肿瘤及26个局部转移淋巴结中均发现有郎格罕细胞浸润,其数量在不同类型肿瘤中虽有差异,但并不显著。局部转移淋巴结中的郎格罕细胞数量均比原发瘤明显增多,且在各类型肿瘤中有明显差别。郎格罕细胞与肿瘤细胞关系密切,且与淋巴细胞的分布有一定关系。认为该细胞在机体内有可能与其他免疫细胞协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 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ZIO组化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对26例食管癌及其癌旁上皮、局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郎格罕氏细胞的分布、形态和超微结构等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描述,发现癌组织中的LC有显著变化,提示LC具有摄取、处理及提呈癌抗原给淋巴细胞作用。比较了上述两种染色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正常人表皮郎格罕细胞Birbeck颗粒(LG)作了超微结构观察。计数十个细胞中146个LG的各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27例4组织细胞增生症X的石蜡包埋组织作了S-100蛋白免疫纽化、花生凝集素亲和组化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能显示郎格罕斯细胞,阳性率分别为88.5%、75%和47.4%。结合临床和组织学检查,它们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有一定价值,但并不特异,对估测预后意义不大。实验尚表明病变中可能有皮肤未定类细胞或淋巴组织指突网状树突细胞参与。另外,多核巨细胞和泡沫细胞也可以由郎格罕斯细胞及其相关细胞所形成。  相似文献   

8.
从健康断奶仔猪中分离得到罗伊氏乳杆菌LR2,研究该菌株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生长性能,确定罗伊氏乳杆菌最适培养pH值为5.5.采用恒定pH值分批培养方式高密度培养罗伊氏乳杆菌,最终发酵液中细胞密度达3.1x109 CFU/mL.在菌悬液中添加海藻糖、脱脂奶粉等保护剂进行冷冻干燥,冻干菌粉活菌数为2.26×1011 CFU/g,细胞存活率达81%.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猪增生性肠炎黏膜免疫相关细胞数量的变化情况.采用组织学方法,比较PCR检验阳性猪(获得胞内劳森氏菌特异性扩增产物)与阴性猪(无胞内劳森氏菌特异性扩增产物)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黏膜淋巴细胞、杯状细胞、肥大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变化.结果表明,阳性猪十二指肠、空肠黏膜上皮内每100个柱状细胞间淋巴细胞的数量同比阴性猪稍...  相似文献   

10.
大鳍鳠肝脏的显微及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镜观察发现:大鳍鳠肝小叶不明显;肝血窦呈蜂窝网络状,可见枯否氏细胞;无典型汇管区;肝实质中有胰腺组织分布.电镜观察发现:大鳍鳠肝细胞具有明显的双态现象,可分为电子密度低的亮细胞和电子密度高的暗细胞.胞质中线粒体非常丰富;粗面型内质网特别发达,层层绕核排列;可见次级溶酶体聚集而成的残体;糖原颗粒和脂滴丰富.枯否氏细胞内吞噬泡较多,说明其吞噬功能活跃.  相似文献   

11.
应用组织切片技术观察了克氏原螯虾眼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结构,研究了XO-SG复合体的分布.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眼柄神经内分泌系统主要组成部分为X器官-窦腺复合体.X器官分布在视神经节上,由Ⅰ~Ⅵ型6种神经分泌细胞构成,均为单级神经元.Ⅰ~Ⅵ型分泌细胞类型及数量在不同生长期存在差异.窦腺位于视内髓与视端髓之间的背内侧,由窦腺壁和中央血窦腔组成;窦腺壁由神经分泌细胞的末梢、神经胶质细胞及其突起交织而成.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外源蛋白在茄科植物叶片细胞中能否瞬时表达,克隆了土壤根癌农杆菌的VirE2基因,并融合至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N端,成功构建pPZP-VirE2-N-EGFP植物表达载体.以茄科的本氏烟为对照,根癌农杆菌介导在辣椒和番茄叶片细胞中进行了表达分析.用共同聚焦显微镜可以在本氏烟和辣椒叶片细胞中观察到绿色荧光,而在番茄叶片细胞中未观察到.表明外源蛋白VirE2-N-EGFP可以在辣椒叶片细胞瞬时表达.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辣椒中与植物病原互作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胰大豆蛋白胨培养基(TSB)为基础培养基,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优化提高鳗源迟钝爱德华氏菌ETY细胞生物量的培养基与培养条件。通过试验,获得迟钝爱德华氏菌ETY的优化培养基配方为1 000mL水加入葡萄糖3.0g、胰蛋白胨10.0g、鱼粉蛋白胨10.0g、磷酸氢二钾2.5g、氯化钠5.0g;培养条件优化结果为接种量8%、温度25℃、pH 7.5、转速200r.min-1。迟钝爱德华氏菌ETY在此条件下培养20h,细胞生物量达1.575×1010 cfu.mL-1,较优化前培养的细胞生物量5.200×109 cfu.mL-1提高3倍。每吨液体培养基的成本较优化前下降41.36%。  相似文献   

14.
马立克氏病肿瘤相关的表面抗原是MD肿瘤细胞和MD成淋巴细胞系细胞表面存在的特异性抗原,在此综述了马立克氏病肿瘤相关的表面抗原的细胞分布、分离纯化,理化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马立克氏病肿瘤相关的表面抗原在马立克氏病的肿瘤免疫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观察比较交趾黄檀和奥氏黄檀木材的宏观、显微构造;结合图像测量分析系统测定、分析各种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两者均为散孔材,生长轮明显;心材均黄褐色至红褐色;管孔类型均以单管孔为主,偶见径列复管孔;管孔内红褐色树胶明显。交趾黄檀导管细胞以圆柱形细胞为主,而奥氏黄檀导管细胞以鼓形导管细胞为主,两者均有矩形细胞,而纺锤形细胞只在交趾黄檀中可见。两者木纤维均腔小壁厚,壁腔比分别为0.72和0.57;木纤维细胞在横切面均以椭圆形、多角形为主;在纵切面呈纺锤形,少数奥氏黄檀木纤维末端呈树枝状分歧。两者轴向薄壁细胞丰富,在横切面上为同心层式窄带状,其中交趾黄檀在宽度上较奥氏黄檀多1~2个细胞。纵切面上均呈长方形或近似长方形。交趾黄檀和奥氏黄檀木射线均由横卧射线细胞组成,两者木射线高度相对接近,两者长宽比分别为6.08和9.23,即前者长宽比较后者小。交趾黄檀和奥氏黄檀均含分室含晶细胞,前者结晶细胞较后者少。  相似文献   

16.
揣玉多  马志刚  王德培 《安徽农业科学》2014,(11):3191-3192,3204
[目的]研究碳源对固定化费氏丙酸菌生产丙酸的影响.[方法]采用吸附-包埋结合法制备固定化费氏丙酸菌细胞,用于生产丙酸,研究了碳源(葡萄糖、乳酸钠和蔗糖)及其浓度对固定化细胞生产丙酸的影响.[结果]最适宜的碳源为乳酸钠,最适浓度为40g/L,丙酸产量13.03 g/L.[结论]试验考察了碳源对固定化费氏丙酸菌生产丙酸的影响,为费氏丙酸菌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克隆本氏烟的抗细胞凋亡基因NbDAD1,并对该基因进行遗传转化研究.[方法]通过RT-PCR技术分离本氏烟NbDAD1基因,构建基因超表达载体,以获得转入NbDAD1基因和携带HAtag标签的NbDAD1基因抗性植株.[结果]试验克隆出了全长351 bp的本氏烟NbDAD1基因;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CAMBIAI301 - NbDAD1和pCAMBIA1301 - NbDAD1 HAtag;共获得3个基因型50株T0抗Hyg本氏烟植株,其中23株检测PCR呈阳性.[结论]该试验为研究NbDAD1基因在本氏烟中的具体功能及深入探讨DAD1蛋白在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中可能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通过透射电镜对人工诱发的马立克氏病病鸡的肝、肾细胞进行了细胞凋亡观察,其肝、肾实质细胞发生了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呈现多阶段的过程:早期,染色质发生凝聚和边集;中期,染色质凝集十分明显,核变成致密小体,随后裂解成数个团块;后期,凋亡小体形成.肿瘤细胞浸润越严重,细胞凋亡也越明显.凋亡的细胞细胞质内自噬体和同心板层小体形成,内质网扩张成空泡状.细胞膜完整,线粒体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鸡住白细胞病严重影响养鸡业的发展,给养鸡业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鸡住白细胞虫病又称白冠病、出血性病,是由住白细胞虫属的卡氏住白细胞虫或沙氏住向细胞虫寄生于鸡白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和红细胞中而引起。卡氏住向细胞虫致病性强,危害性较大。本病靠吸血昆虫(卡氏住白细胞虫为库蠓,沙氏住自细胞为蚋)传播,故有明显的季节性。  相似文献   

20.
应用超薄切片技术研究了第6周到出生前山羊小脑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发育的变化。结果表明:(1)出生前山羊小脑皮质内颗粒层细胞在第10周龄以前一直处于未分化状态,第10周龄以后开始分化,但直到出生前山羊小脑皮质内颗粒层细胞内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都增加缓慢。(2)小脑浦肯野氏细胞在第7周龄以前处于未分化状态;在第7周龄开始分化,第7~14周龄处于不成熟期;第15~18周龄浦肯野氏细胞处于发育成熟期,细胞内各种细胞器均出现并充满整个胞体,细胞核膜趋于成熟,核内常染色质发达,中央核仁发育成熟;浦肯野氏细胞自第19周龄开始进入成熟期,细胞内尼氏小体开始形成并发育,但其体积较小,界限不明显,这表明浦肯野氏细胞在出生前尚未完全成熟,出生后仍存在一个较长生后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