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确保覆盖雷竹林高产稳产,于2011~2015年,在湖北省崇阳县的雷竹林中进行田间试验,比较不同密度、不同竹龄留养母竹的竹笋产量差异。试验结果表明:竹林立竹密度应控制在12 000~15 000株/hm~2,竹笋平均产量达22 381 kg/hm~2;1~3年生竹各占25%,4年生竹占20%,5年生竹占5%的竹龄结构最好,竹林平均单笋质量达172.6 g,平均母竹发笋数达10.2支/株,产笋量达23 850 kg/hm~2。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苦竹秆形、枝形和冠形特征对林分密度的响应规律,为苦竹良好形态建成的林分密度构建提供参考,调查测定了3种林分密度(低密度:14 430—16 545株/hm~2;中密度:31 590—34 560株/hm~2;高密度:54 120—55 560株/hm~2)苦竹林2年生立竹秆形、枝形和冠形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苦竹立竹胸径先升高后下降,立竹全高、枝下高和冠长总体呈升高趋势,而冠幅和枝盘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立竹胸径、枝下高和冠幅不同林分密度竹林间差异显著,且高密度竹林立竹全高、冠长均显著高于低密度竹林,枝盘数则相反。立竹分枝数、枝长和枝分角随林分密度的增大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枝夹角则相反,枝长和枝夹角不同林分密度竹林间差异显著,低、中密度竹林分枝数和枝分角显著高于高密度竹林。主成分分析表明中密度苦竹林立竹表型特征综合得分最高。研究表明,苦竹秆形、冠形和枝形存在明显的林分密度效应,林分密度增大苦竹高生长增加,冠形径向扩展受抑而趋于紧缩,枝形趋于稀疏,中密度苦竹林具有最大的立竹胸径、较长分枝与开张的角度,是试验区苦竹林立竹良好形态建成的适宜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3.
毛环竹笋用林丰产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影响因子的多因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通过立竹度、平均胸径、年龄结构等因素对竹笋产量、竹材产量、竹林收益等指标的影响来研究毛环竹笋用林的丰产结构,结果以立竹度为13 500株·hm-2、平均胸径为3~3.5 cm、年龄结构为2~4 a生各占1/3的林分竹笋产量最高;立竹度为13 500株·hm-2、平均胸径为3~5 cm、年龄结构为2~4 a生各占1/3的林分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4.
绵竹是四川优良的乡土竹种。本研究在绵竹主要分布区沐川、叙永设置了125个经营水平大体一致的样地开展不同林分结构(年龄结构、均匀度、整齐度和立竹度)对绵竹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绵竹林的年龄结构、整齐度和立竹度对竹材产量有显著影响,而均匀度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当绵竹林以1 a~2 a年生竹为主,整齐度为10,立竹度在10 000株·hm~(-2)时,绵竹竹材产量最高,是绵竹林最优林分结构。  相似文献   

5.
毛竹林林分平均胸径模拟预测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何东进  洪伟 《林业科学》2000,36(Z1):148-153
毛竹林分平均胸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毛竹林的平均水平 ,也是影响毛竹林产量 (包括毛竹产量和笋产量 )的重要测树因子之一。不同年龄结构或者不同密度的毛竹林 ,其林分的平均胸径存在着差异。对于同一密度的毛竹林而言 ,其林分平均胸径也可能不同。反之 ,对于同一平均胸径的毛竹林来说 ,其林分的结构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 ,探讨毛竹林分平均胸径与立竹密度或与毛竹林分年龄结构之间的关系 ,就成为了解和掌握毛竹林内部规律 ,实现毛竹林丰产、高产和稳产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毛竹林的优化经营过程中 ,平均胸径与立竹密度是影响毛竹林产量的 2…  相似文献   

6.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通过立竹密度、平均胸径、年龄结构等指标研究毛环竹笋用林的高产地上结构 ,结果以立竹密度 10 0 0 0株·hm-2 ,平均胸径 3~ 3 5cm ,年龄结构为 1~ 3年生各 30 %、4年生 10 %的毛环竹林分产量最高 ,1hm2 可产笋4 0 0 0 0个、10 0 0 0kg。  相似文献   

7.
金佛山方竹笋用林改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竹林年龄结构、密度、护笋养竹、竹木抚育、间伐物归林等方面实现对现有竹林的改造。示范基地连续4年固定样方的监测表明 ,小年亩笋均产量由改造前的9kg 增至改造后的43kg;改造后大年笋均产量为80kg;林分平均胸径增长率达28 6 % ;蓄留母竹平均胸径增长率达34 86 % ;竹林均高增长率为21 42 % ;大径级竹株数呈稳定增长 ;林分年龄结构趋于合理。林分年亩均生物量增加了11 % ,其林分最大截持水量也相应增加11 %以上 ;林地年亩均间伐物增加640kg,可增加地表层蓄水量2 5t左右。  相似文献   

8.
在金佛山方竹中心分布区内,选择低质低效的天然次生林,建立密度等级试验区。经过5年的研究,乔木层密度1623株/hm^2~2587株/hm^2、方竹林层片密度87632株/hm^2、平均胸径0.86cm的林分,适宜的经营密度为4.5万株/hm^2。在由保留林分、1年生竹、笋产量径级结构,林分和间伐物特征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中,间伐和产笋是方竹异龄林系统的输出部分,1年生竹的径级结构通过影响保留林分的径级结构进而影响林分的特征指数。分析表明,采笋直接影响蓄竹质量、林分质量,适度间伐可优化方竹林分的年龄结构、径级结构。因此,蓄竹、间伐和采笋措施是提高金佛山方竹林分质量的3种主要手段,三者互为关联、其中蓄竹较为关键。  相似文献   

9.
临安市雷竹林经营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1991—2013年临安市雷竹笋产业数据,选取临安市雷竹分布重点乡镇的99个农户,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测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劳动力、覆盖技术、经营成本、施肥次数及竹林结构状况等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临安市雷竹林覆盖笋和自然笋的投产面积、产量、产值大致呈现出增长趋势,产量和产值整体表现为波动并显稍增长趋势;临安市雷竹林经营过程中劳动力不足现象明显;采用覆盖技术的农户占调查农户总数的66.7%;雷竹林覆盖过程中,经营成本最高的是覆盖物,为83715元·hm~(-2),占总成本的80%左右;雷竹林年施肥次数以3次最多;平均胸径、立竹度、竹龄,覆盖雷竹林分别为4.14 cm、19710株·hm~(-2)、2.56 a,而未覆盖雷竹林分别为3.93 cm、19170株·hm~(-2)、2.13 a,雷竹胸径、立竹度与覆盖与否相关性不大,而平均竹龄覆盖竹林基本上高于未覆盖竹林。  相似文献   

10.
历时10年对撩壕施肥的毛竹林生长特性和林分结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径级毛竹均分布在林分密度3 750~10 305株/hm~2的中密度到高密度的范围之内,当林分密度为8 250株/hm~2的中密度时,林分平均胸径和新竹平均胸径达到生长高峰;当林分密度为10 305株/hm~2的高密度时,平均枝下高、秆全高和枝下高占全高的比例也达到最大值。(2)撩壕施肥竹林立竹株数为8 625株/hm~2,其中胸径12~17 cm的大径竹占该竹林总株数61.2%,比对照竹林增加4.02倍;胸径9~11 cm的中径竹占该竹林总株数33.2%,比对照竹林增加38.4%;胸径8 cm以下的小径竹占该竹林总株数5.6%,为对照竹林的87.4%。(3)撩壕施肥竹林Ⅰ~Ⅳ度竹为幼、壮、中龄竹,立竹株数和蓄积量占林分比例均在70%以上,处于绝对优势,繁殖功能旺盛;Ⅴ~Ⅶ度竹为次老龄竹和老龄竹,立竹株数和蓄积量占林分比例均在30%以下,繁殖能力有所下降,但因能增加立竹密度,有利于为新竹提供营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黄甜竹低产笋用林为期4 a的深翻松土、施肥、结构调整、竹林喷灌等林分改造,使林分立竹数控制在10 500±750株/hm2,平均眉围5 cm,平均竹高6.1 cm,培育黄甜竹早出、多出笋的优良林分。于林分中开展不同覆盖材料、覆盖时间和不同施肥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覆盖材料以上层砻糠,下层稻草的覆盖方法出笋最早,鲜笋产量最高,比对照早出春笋55d,平均鲜笋产量高23 t/hm~2;覆盖时间以11月下旬开始,鲜笋产量最高,比对照平均鲜笋产量高出13 t/hm~2;施肥方法以沟施法最好,平均新立竹数,平均眉围、平均竹高分别比对照高出46.7%、33.3%、19.7%,退笋率比对照低28%。经方差分析,不同处理间平均眉围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崇阳县毛竹为研究对象,在4种密度(1 300±100株·hm~(-2)(D1)、1 900±100株·hm~(-2)(D2)、2 500±100株·hm~(-2)(D3)及3 100±100株·hm~(-2)(D4))毛竹林分内对其主要生长因子进行了实地调查以研究毛竹林分密度效应。结果表明,虽然密度对退笋率影响不显著,但对毛竹的出笋率和成竹率有显著影响,二者都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毛竹林叶面积指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3.18~7.10),不同密度毛竹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差异极显著。毛竹林分平均胸径在10.75~11.75 cm,不同密度毛竹胸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毛竹林分平均竹高在12.96~13.33 m,不同密度毛竹竹高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株数按径级分布与株数按树高级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13.
黄甜竹合理经营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立地条件和经营管理措施基本相同的黄甜竹林分中,应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建立4种不同结构的黄甜竹样地,并测定不同立竹密度发笋数、成竹数、成竹率等指标,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经营密度为10500株·hm~(-2)时,林分生产力高,笋产量迭16010kg,新竹率达73%,竹径达4.86cm,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14.
勃氏甜龙竹笋苗兼用林林分结构优化模式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勃氏甜龙竹是一种优良的多用途竹种,近年来在许多适生区得到推广,其资源扩繁主要依赖于母竹移植。研究应用竹子生理整合性等生态学原理,以竹林林分结构调控为核心技术,采用不同林分结构组合,旨在探求笋苗兼用竹林经营模式。结果表明:(1)新造竹林有一明显的出笋数量和笋个体质量增长期,时间区段不同,前3a均快速增长,然后笋个体质量相对稳定,出笋数量仍较快增长。(2)竹笋产量主要影响因子是丛立竹数和立竹胸径,决定出笋数量和笋个体质量。出笋数量与丛立竹数正相关,与笋个体质量负相关。胸径与笋个体质量正相关,与出笋数量无相关。(3)合理的林分结构在450丛·hm-2时,丛立竹数为10株左右,胸径4~6cm。(4)经营类型经济效益明显,新造竹林第2年即有产出,第4年进入丰产期。  相似文献   

15.
以雨雪冰冻受灾毛竹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受灾前毛竹林经营密度和灾后救护措施的灾后恢复效应。究结果表明:灾前经营密度、施肥量和抚育措施对灾后恢复均有显著影响。随着竹林经营密度的增加,灾后毛林的新生竹株数、胸径和秆重也增加,3 000株·hm~(-2)是一个较适宜的经营密度;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新竹株数、胸径和新竹秆鲜重逐渐增多,施肥量750 kg·hm~(-2)时,灾后竹林的恢复效果最好;合理的抚育措施能提高出笋量和成竹量,其中以深翻+施肥的新生竹株数、胸径和竹秆鲜重最大。  相似文献   

16.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灌溉次数、施肥量和立竹密度对博爱县斑竹笋产量、竹笋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斑竹发笋指标的各因素主次关系以施肥量为主导因子,其次是灌溉次数,立竹密度影响最小;不同因素对发笋指标影响程度不一样,施肥量对各指标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灌溉次数对发笋数量影响显著,对鲜笋产量影响不显著,立竹密度影响均不显著;影响发笋数量和鲜笋产量的因素排列顺序为施肥量>灌溉次数>立竹密度;3个因素对提高斑竹笋蛋白质含量和降低灰分含量有促进作用,可提高斑竹笋品质。获得最多发笋数量、鲜笋产量的处理为立竹密度9 000~11 000株/hm2、施肥量3 000 kg/hm2、灌溉次数为6次/年;提高斑竹竹笋品质的最优水平组合为立竹密度9 000~11 000株/hm2、施肥量2 250 kg/hm2、灌溉次数为5次/年;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最优水平组合为立竹密度5 000~7 000株/hm2、施肥量2 250 kg/hm2、灌溉次数为6次/年。  相似文献   

17.
对版纳甜龙竹在不同地区、坡向、坡位、坡形、海拔等立地因子以及立竹密度、季节的鲜笋产量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各项因子对版纳甜龙竹鲜笋产量均有一定的影响。阳坡(光照多)、下坡(水分养分充足)、立竹密度适中有利于版纳甜龙竹的发笋,生长在海拔1 100~1 500 m的鲜笋产量较高。版纳甜龙竹鲜笋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通过调查较好地掌握了版纳甜龙竹发笋规律,对经营版纳甜龙竹竹林和鲜笋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1]。  相似文献   

18.
研究结果表明 :(1)“谷雨”至“立夏”是茶秆竹的出笋期 ,历时 40d左右 ,在出笋后 10~ 2 5d ,是出笋高峰期 ,约占出笋总数的 71%~ 84%。幼竹高生长呈慢—快—慢 3个阶段。 (2 )竹鞭垂直分布浅 ,一般在 0~ 30cm的土层中。全劈、全锄、浅翻、浅翻加施肥可明显促进竹鞭生长和笋芽分化 ,且以浅翻加施肥效果最佳。 (3)立竹度与新竹数量、平均胸径、平均高均呈现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关系。 (4 )合理留笋长竹时间应为出笋盛中期。施用发笋肥可提高笋产量。 (5 )竹 阔叶树混交林经营应保留一些固氮树种和珍稀树种 ,清除“老狼木”、“霸王木” ,对影响竹林繁衍和发育的伴生树种要进行强度修枝。 (6 )野生茶秆竹林 ,应在留足新竹基础上采收春笋 ,积极进行抚育性采伐 ,调整竹林结构 ,选择合适的垦复措施。 (7)丰产竹林的合理年龄结构是 1~ 3年生立竹各占 1/ 3,或 1~ 4年生立竹比例为 3∶3∶3∶1。中下坡合理立竹数为 10 5 0 0~ 135 0 0株 /hm2 ,上坡为 15 0 0 0~ 16 5 0 0株 /hm2 。  相似文献   

19.
毛竹笋用林三笋高产高效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表明:毛竹笋用林三笋高产高效经营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经13户示范户1.64/hm^2样地1998-1999年的统计,平均产笋57 705kg/hm^2,产竹材14 954kg/hm^2,平均产值103 177.71元/hm^2。其中冬笋2192kg,产值18 697.76元;春笋50 095kg,产值63 620.65元;鞭笋5 418kg,产值20 859.3元。最高产量可达97 219kg/hm^2,最高产值1 705 559.03元/hm^2,冬笋最高产量达9 767kg/hm^2,产值达83 312.51元/hm^2,春笋最高产量达84 462kg/hm^2,产值达107 266.41元/hm^2,鞭笋最高产量达11 528kg/hm^2,产值达44 382.8元。其竹林结构立竹株数3150株/hm^2,以1-3届竹为主,平均胸径9cm左右,竹鞭分布均匀,以1-6年生鞭为主,经营技术措施调整产笋结构,着重提高冬笋鞭笋的产量。  相似文献   

20.
对粗放经营的苦竹林林分结构与竹笋产出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利用SPSS软件构建了竹笋产量与立竹年龄结构的关系模型:Y=9192.375+0.02027N+0.12607D-0.11412X1+0.24912X2+0.33746X3-0.09919X4(R=0.94),提出了在粗放经营初期的优化年龄结构,立竹度7200~8100株/hm^2时竹笋产出高,1—4年生立竹比例为3:3: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