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建立的反映断层附近注采关系特点的概念模型并结合渗流理论知识,分析研究了断层附近剩余油的影响因素。断层避让距离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此外井网形式和井距对剩余油分布也会产生影响。在断层避让区域,井距越小,相同含水率时的采出程度越低,注入水突破油井排的最大距离约等于井距之半。根据水平井方案优化计算结果,利用水平井挖潜断层附近剩余油时,水平段应尽可能靠近断层,可以最大程度动用边部剩余油,井网形式要根据该区域原井网实际情况,选用联合井组或水平井井组。  相似文献   

2.
煤矿的井工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多不利影响.本文以重庆松藻矿 区3个典型区域的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为例,采用三区划分法对采煤沉陷区进行预测,探讨了采煤沉陷区预测及 土地整治关键技术问题,以期为喀斯特山地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结果表明:(1)赶水沉陷区 涉及稳定、非稳定和未来影响三类,安稳沉陷区涉及非稳定和未来影响两类,打通沉陷区涉及稳定和非稳定两类; (2)水源破坏是松藻矿区较突出的问题之一,而相应的水利工程技术成为松藻矿区沉陷区整治的重点,同时也是沉 陷区整治是否有效的重要评定标准之一;(3)沉陷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关键技术为:土地平整工程主要规划布局在 未来影响区内;水利工程的规划布局要尽量避开易于发生拉裂和垮塌的断层附近.沉陷区土地整治工程设计关键技 术在于:在土地平整技术上,土地平整设计更强调耕作田块的稳定性,防止田面沉降;在水利工程技术上,非稳定 区和未来影响区的工程设计C20砼浇筑厚度应大于稳定区;对于道路工程设计,非稳定区和未来影响区生产路主要 采取预制钢筋砼板方式,而稳定区内生产路路面采用C20砼浇筑.科学地分析预测采煤沉陷区对合理制定土地整治 技术及土地整治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水泥改良土冻胀对地层位移场的影响规律,促进人工冻结技术的发展,以南京地铁10号线盾构出洞水平冻结加固工程为例,对水泥改良土加固区冻胀引起的地层位移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冻胀位移场的发展分布规律,并分析了不同因素变化对水泥改良土冻胀位移场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冻土帷幕上方产生向上的冻胀位移,越靠近冻土帷幕,竖向位移越大;冻土帷幕左右两侧冻结时产生方向相反的水平位移;地表位移随着与出洞口距离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冻胀位移并不在冻土帷幕的正上方;覆土厚度越大,地表位移越小;冻胀率、冻土壁厚度和冻土壁长度越大,地表位移越大;冻胀率和冻土壁厚度变化对位移场分布无影响,覆土厚度和冻土壁长度变化既影响水泥土冻胀位移场的大小,也影响位移场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不同气候类型下大长度日光温室东西方向的温度变化规律,以期为大长度日光温室温度的智能调控和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廊坊市草莓生产温室(东西长100 m、南北跨度10 m、脊高5 m)为研究对象,在温室东西方向布设10组监测点,对2020年冬季日光温室草莓全天候动态温度数据进行采集,采用反距离权重算法对东西方向上的温度进行建模,并获取温度高值区和低值区。【结果】晴天、多云天气和阴天夜间东西方向上的温度变化均较小,温度高值区出现在中部,低值区出现在东西两侧;晴天和多云天气揭开棉被后,太阳初升时温室内温度呈西高东低的变化趋势;13:00后由于生产管理过程中上通风口开启的不均性,温度高值区的出现位置不同,主要集中在温室的中东侧,低值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侧;2月温度高值区9:00前在温室中部,10:00-17:00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侧的10 m和90 m处,18:00后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温室东侧20~30 m处和西侧70 m;温度低值区最大概率出现在60 m处。阴天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温室中部,低值区在10 m处;温度快速升温和降温时段主要集中在上通风口打开前和盖棉被时。【结论】夜间温度低值区主要集中在温室的东侧或西侧的区域,若有低温冻害天气发生时,应在东侧或西侧采取增温措施;在温室的高温时段,可根据作物的生长气象指标,适当在温室内增设风机,避免温度不均对作物生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金枪鱼延绳钓钓钩的力学性能及验证ANSYS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准确性,本文对环型钓钩(型号:3.4-4.5)进行拉伸实验和ANSYS模拟分析,并利用方差分析对其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表明:(1)两种方法得出的环型钓钩位移、应变等力学性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最大应变为钩后弯及后侧,最大总位移为钩前弯及后侧,X方向最大位移为钩底及后弯,Y方向最大位移为钩前弯及后侧;(2)拉伸实验拉力为500、800和1 200 N时,钓钩的应变分别为0.002 76、0.008 14和0.069 94,X方向位移分别为1.8、3.5和7.2 mm,Y方向位移分别为-2.4、-4.6和-8.7 mm,总位移分别为2.8、5.4和10.6 mm;(3)ANSYS模拟与拉伸实验结果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拉伸实验得出的总位移、X、Y方向位移和应变分别为ANSYS模拟结果的1.0189、1.0272、1.019 5和1.088 3倍。建议今后可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金枪鱼延绳钓钓钩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埋地管道在不同形式断层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自制了土箱试验装置,借此装置模拟断层的错动,测量得到埋地管道在断层错动作用下的应变分布和整体变形特点,分析了管道轴向应变和竖向位移随断层错动量变化的特征,探究了断层错动量、管道埋深、管径、断层倾角等参数对埋地管道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FEM有限元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该试验的参数范围内,随着断层错动量和管道埋深的增加,管道轴向应变增大;管径较大的管道,抵抗变形的能力较强;当断层倾角小于90°时,管道轴向峰值拉应变大于峰值压应变,此时管道以受拉为主;当断层倾角大于90°时,管道轴向峰值拉应变小于峰值压应变,此时管道以受压为主;对于走滑断层,管道轴向应变近似呈中心对称分布,两侧变形趋于一致。逆断层对于管道应变的影响最大,正断层其次,走滑断层对于管道应变的影响最小。(图17,表3,参21)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求植物群落对不同频率噪声的衰减效果,于福州市市级公园内选取30种人工植物群落,调查树种、群落结构,采用AWA6228型声级计实地测量,并通过数据分析统计各群落对不同频率噪音的减弱效果。结果表明:(1)在与声源点垂直方向长10m、宽10m的植物群落内部,5m处相对减噪率最高可达49.42%(群落Q29处,2000Hz时),最低仅为21.14%(群落Q22处,2000Hz时),10m处相对减噪率最高可达52.8%(群落Q29处,2000Hz时),最低仅为26.14%(群落Q22处,250Hz时);(2)植物茎干和地表状态对250Hz和500Hz的噪音减弱效果明显,植物叶片对频率为1000~4000Hz的噪声有明显削弱作用;(3)植物群落在5m处和10m处均取得了较好的相对减噪率,且随着距离增加相对减噪率也在不断提升。在250~2000Hz的中低频率段,声波的衰减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差值明显,在4000~8000Hz的高频率段,距离产生的衰减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8.
对晋西黄土区核桃玉米间作模式界面上土壤水分的分布规律和玉米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间作玉米的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极显著;(2)核桃玉米间作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林带区和农作物区土壤含水量表现出较大差异;在水平方向上,随着距林带距离的增加,土壤水分增加并趋于稳定,变化曲线呈抛物线状;(3)移动窗口法分析表明,核桃玉米农林复合对土壤水分影响域主要受植被根系的分布的影响,且随着深度的不同而不同,土层深度是0~20 cm时为4.5 m,20~60 cm时为5 m;(4)由于土壤水分和其他因素(如光照和养分)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核桃玉米间作对玉米产量有负面影响,离林带越近,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活动断层区埋地管道的设计要求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埋地管道穿过活动断层区,如何保证管道不被破坏,这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通过对管材性能的分析,因考虑到地震荷载的几率较低,故而允许管材进入弹塑性区,这样便由应力-应变关系式,导出了通过活动断层区内的管道是否需要加固的判别式,即视当断层错动引起的管道长度的变化△L≤△L:(或△L_c,压缩时管道允许的最大变化长度)时,管道可不作加固处理;当△L>△L_t(或△L_c)时,管道则需要采取抗震加固措施。文中还介绍了管道通过活动断层区的10条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于安徽省霍山县采集4年生胸径10~13 cm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10株,截取毛竹1.5~2.0 m之间(第11~15个竹节)的节间部分,从竹筒上劈制长度81 mm、宽度10 mm的竹条,以10 mm厚度为依据,将竹条内、外两表面进行刨平;参照相关标准,从竹壁外部、中部、内部分别制取厚度为7 mm的竹条,制备不同拉伸剪切试样,采用万能力学试验机(INSTRON-5582)进行拉伸剪切试验;以总纤维束面积与剪切面面积之比,计算不同剪切破坏面的断层面积纤维比例;以断层面积纤维比例、剪切强度为评价指标,分析断层面积纤维比例对拉伸剪切力学行为和破坏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材弦向面拉伸剪切强度,与断层面积纤维比例不呈正相关关系。断层面积纤维比例为37.35%竹肉的剪切强度,大于断层面积纤维比例分别为43.91%、34.92%的竹青和竹黄;3个剪切面的载荷-位移曲线趋势相似,但竹肉最大载荷和破坏时的位移,都大于竹青和竹黄;这与竹材的两相复合材料结构及纤维和薄壁组织构成的强弱相界面特性相关。竹青破坏方式以纤维间界面剥离为主,竹黄以薄壁组织破坏为主,而竹肉破坏模式则为纤维...  相似文献   

11.
南疆粘性、砂性土壤陆地棉中前期缩节胺化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粘性土壤和砂性土壤棉田的陆地棉在苗期(约6叶期)、一水前、二水前缩节胺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砂壤土陆地棉苗期缩节胺用量在1.00 g/667 m2,二水前为1.50 g/667 m2,而一水前在变化范围较大(2.00~4.00 g/667 m2)的情况下,获得单株铃数7.50个以上的几率最大;砂性土壤棉田苗期不施缩节胺,一水前用量为1.50 g/667 m2,二水前用量为3.75~6.00 g/667 m2时也可获得单株铃数7.50个以上,但获得单株铃数7.50个以上的组合数较少,而苗期缩节胺用量为0.20~0.60 g/667 m2获得单株铃数7.50个以上的组合不存在.粘性土壤棉田陆地棉苗期和一水前的化控量宜轻,二水前的化控量在变化范围较大(0.00~3.00 g/667 m2)的情况下,获得单株铃数6.50个以上的几率最大;苗期缩节胺用量为1.00 g/667 m2,一水前3.00 g/667 m2,二水前化控量0.00~3.00 g/667 m2也可获得单株铃数在6.50个以上,但获得单株铃数6.50个以上的组合数较少.  相似文献   

12.
基于ANSYS-DYNA的松木座椅冲击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有限元软件LS-DYNA分析了松木椅在冲击载荷下的动态响应,模拟了整个冲击过程,分析了冲击高度和衬垫对松木椅动态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冲击高度越高,实木椅受到的最大应力越大,产生的最大变形量越大,应力集中出现在座面的受冲击区域及附近的椅后腿上。2)有衬垫时座椅受到的最大应力值与最大形变量值比无衬垫时显著减小,衬垫能有效地减小实木椅及其组件受到的冲击破坏。3)通过模拟分析,针对应力集中区域,可以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来降低实木椅的破损率。4)所得结论可为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家具结构强度分析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达到以最佳品质、最低成本和最佳安全为目标的精益生产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车削的快速落刀装置。利用爆炸产生的气压剪断四个辅剪切销,使冲块自由飞行一段短的距离,在气压近似地达到最大值时,冲击夹刀块剪断主剪切销,使刀具突然快速地从切削区脱开,达到断开切削作用的目的。由于撞击夹刀块的能量包括爆炸气压和冲块的动能两项,所以夹刀块能获到很大的初始加速度。根据高速摄影技术测定的刀具从切削区脱开的时间——位移特性,计算出头160μs内的平均初始加速度为3.3×10~8mm/s~2,在3.3m/s的切削速度下,分离时间为1×10~(-5)s,分离长度<0.02mm,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一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结构设计的合理性,通过建立地下厂房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其厂房整体结构进行自振频率分析和共振复核。采用谐响应分析方法和时程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厂房结构在机组振动荷载作用下、水轮机脉动压力作用下的振动反应,并依据相关规程提出振动控制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厂房结构自振频率为23.736Hz,与尾水管低频涡带、额定转速频率、飞逸转速频率、叶片数频率、导叶后压力脉动频率保持有足够的错开度,基本不存在共振的危险性。振动荷载作用下,厂房机墩结构振幅相对较大,最大振幅发生在左侧定子基础板处,为0.064mm;最大径向动位移为0.011mm,位于上机架基础截面左侧上游基础板内侧;最大切向动位移为0.020mm,位于定子基础截面左侧上游基础板内侧,均满足设计规范控制要求;各部位径向与扭转动位移之和均小于规范规定的标准组合最大振幅值。厂房各部位最大均方根速度和均方根加速度分别为2.369mm·s~(-1)和0.124m·s~(-2),均出现在左侧定子基础板处的竖向,且均小于允许值。厂房结构最大动拉应力出现在左侧上游侧定子基础板处竖向,最大值为1.09MPa,满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动强度控制标准。在脉动水压力作用下,厂房各典型部位混凝土结构各方向的振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均较小,满足相关规范要求;部分主要构件的均方根加速度稍微超出建筑结构安全控制标准(1.0m·s~(-2)),但不会引起结构的损坏(10m·s~(-2))。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开挖卸荷过程中淤泥质土体侧移对既有嵌岩桩基影响,在淤泥质土体开挖前预设多个测斜点,长时间监测开挖卸荷过程中与开挖面不同距离下各深度的变形数据,根据淤泥土体位移变化规律结合郎肯土压力理论建立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桩基嵌岩深度范围的确定及桩身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1)基坑开挖卸荷时在开挖面下2 m处土体位移达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能反映出自然地物格局变化。通过分析1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的变更情况,以揭示植被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利用2006、2010和2015年Landsat卫星的TM和OLI_TRIS数据,对植被覆盖区和非植被覆盖区的多种地物进行信息解译,从而分析土地利用/覆被的动态变化,探讨各类地物的转移情况,计算植被覆盖区地物的重心偏移状态。【结果】(1)2006-2010年综合动态度明显高于2010-2015年,植被覆盖区的面积有显著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动态度为5.5%,林地动态度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2)耕地与林地的相互转化很显著,耕地向非植被覆盖区的转移非常微弱,非植被覆盖区的总面积在十年间有所减少,但是林地向非植被区地物类型的转移程度略有所增加;(3)耕地的重心于2006-2010年向东南方向迁移,且偏移距离高达19.32km,林地重心的偏移逐步增加,2010-2015年林地的重心偏移最为显著,偏移距离高达15.45 km。【结论】植被覆盖区地物类型在分布上有较大程度的变化,林地逐年增加,耕地的重心偏移程度先强后弱,林地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有显著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竹子的克隆整合特性和采伐作业的便捷性,提出"带状轮伐"模式以期解决劳动力紧缺所致的伐竹难题。以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为研究对象,选择3个林分进行留竹、皆伐处理和对照,设置20 m%5 m样带中间(伐竹边界)为"0"点,以1 m为间隔将样带划分成20个1 m%5 m的区段,观测翌年发笋时间,新竹数量、基径和株高,结果表明:皆伐林的新竹数量显著高于留竹林和对照林,样带内新竹基径和株高从-10 m至10 m逐渐降低,6~10 m区段的数值显著低于其他区段;提前出笋新竹数量多于正常出笋新竹,但基径和株高都小于正常出笋新竹;提前出笋新竹分布在皆伐林,正常出笋新竹从留竹林延伸至皆伐林1~5 m区段;在提前出笋与正常出笋新竹交迭区段,两类新竹的数量呈此长彼消态势;正常出笋新竹的基径和株高都显著高于提前出笋新竹。结果验证了"带状轮伐"的3个基本前提:(1)留竹林的克隆整合有效距离可达5 m;(2)克隆整合有效距离内新竹的质量优于有效距离外的;(3)克隆整合对留竹林新竹生长没有明显影响。综合看来,"带状轮伐"的竹林采伐模式可行。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型的油库发油设备,ZZ-84型油罐汽车发油鹤管,在株洲石油储存站制桶厂研制成功。它为改变我国油库、石油站油罐汽车发油设备的落后状况,创造了条件。这种新型发油鹤管,大大减轻了发油工人的分动强度,提高了发油工作的效率,改善了工作环境,深受试用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这种发油设备,可供各种类型的油罐汽车输装汽油、煤油、柴油以及其它液态产品。 这种设备由水平管、短管、活络弯头及伸缩套管组成。发油管的最大回转直径2m(即对位工作面积3.14m~2)。水平管中心至发油管下端面最大距离大于或等于 2.7m,最小距离小于或等于1.58m。活络弯头零部件承管2kgf/cm~2水压无渗漏,可正反回转任意角度。发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滇南低山丘陵某烟叶主烟区云烟87上部烟叶合理的采烤成熟度,采用对比试验,设计不同采烤成熟度(工艺成熟前10 d一次性采烤、工艺成熟时一次性采烤、工艺成熟后推迟10 d一次性采烤)对烤烟上部6片叶烤后烟叶经济性状、外观质量、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部6片叶在工艺成熟时采烤的外观质量、经济性状、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为最佳;其次为上部6片叶工艺成熟后推迟10 d采烤,烟叶成熟度达到完熟-过熟,烤后烟叶糖碱比值更适宜,蛋白质、烟碱等含量较低,工业可用性好于工艺成熟前10 d采烤处理。综合考虑上部叶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以及工业可用性,滇南低山丘陵烟区云烟87上部6片叶采烤时期应选择在上部顶4~6叶达到完熟、顶1~3叶达到成熟时进行为宜。  相似文献   

20.
人为补水对扎龙芦苇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人为补水对芦苇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分别在补水前5 d、补水后10、20和30 d测定了扎龙芦苇湿地淹水区RH和未淹水区RA的甲烷排放通量。结果表明,补水后30 d RH水深由20 cm上升至120 cm,甲烷排放通量由3.13 mg/(m2·h)增至9.60 mg/(m2·h),是对照组CH的1.62倍;RA在补水后30 d水深达到10 cm,甲烷排放通量由2.80 mg/(m2·h)上升至18.96 mg/(m2·h),为对照组CA的5.31倍。补水期间,RH的水深增加刺激了芦苇生长,从而为甲烷产生提供了更多底物,并增强了厌氧条件,导致甲烷排放增大;RA淹水后,大量有机质分解为甲烷产生提供了碳源以及通气状况的改变是促进其甲烷大量排放的原因。研究表明人为补水过程促进了淹水区和非淹水区的甲烷排放,建议在评估湿地甲烷排放时应考虑人为补水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