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我们来到山东省昌邑市流河乡后屯村采访,见在一幢幢新瓦房的门上贴着这样的对联:“大火烧屋全村长叹,人保建房情满人间。横批:恩人人心。”另一幅对联是:“旧社会受灾家破人亡,新社会遭灾住上瓦房。横批:天壤之别。”这一幅幅对联,表达出灾民喜迁新居后,对人民保险的一片感激之情。因为1991年10月26日,是全村的男女老少铭心刻骨、揪心撕肺的日子——后屯村发生了一场罕见的特大火灾;1991年11月2日,又是后屯村人们永志难忘、感激涕零的日子——该村获得人保31.4万元的家财保险赔款,这是全国目前最大的一起农村家财险赔案。 大火吞噬后屯村 1991年10月26日上午11时许,突然一场大火从村西北角的草垛上燃  相似文献   

2.
2009年春节前夕,在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智村的对联加工厂车间,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地生产。生产规模最大的全年红对联厂厂长郭志荣告诉记者,他的对联加工厂有36名工人,全部是本村村民,对联年销售量达到800多万幅,年产值达500多万元,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对联生产厂家。这里的  相似文献   

3.
赚钱的点子有很多,只要有头脑,就连对联也会成为赚钱的招牌。20世纪30年代,上海一家报纸刊出过这样一幅对联广告,上联是:“皮张之厚,无以复加”;下联是:“利润之薄,无以复减”;横批:“天下第一厚皮”,上下联之间配有一只大皮鞋。这幅对联对仗工整,用语感人,尤其是横批,非常耐人  相似文献   

4.
春联集锦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相似文献   

5.
静享墨香     
<正>记得上小学时,见老师在红纸上写宣传标语,挥毫间,几个好看的大字便跃然纸上,这一幕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就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写出这么漂亮的毛笔字,那该多好啊!求学、工作、结婚、生子,一晃三十多年光阴悄然流逝。而性情浮躁的我,总也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地练习一次书法。去年10月的一天,一位朋友发来一条QQ消息:"我写了一幅对联,给你瞧瞧。"随后一幅对联图片出现在我眼前,上面写着18个黑色的大字,字体厚  相似文献   

6.
与宽容同行     
扬州平山堂弥勒佛的神像前有一副对联写着:“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副对联让游人感叹不止,然而真正做到却非易事。  相似文献   

7.
山乡百日蹲点琐谈(二)●韩京承上真下亦实上压下定假农村基层干部的作风问题,在机关听到的传闻甚多,诸如吃喝问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问题等,尤其是浮夸、虚报问题反映最为强烈,有人曾对虚报成绩编了一幅对联,说是“层层加马(码),马到成功;级级掺水,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8.
义顺 《农业考古》2012,(5):346-347
谜语和对联是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两种短小文学形式。如果将二者巧妙地融为一体,不仅引人深思,而且还能启迪智力。这种融入谜语的对联,用了一种奇特的构思手法,即将谜语组合成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示意完美的对联,人们在欣赏对联之时,还要动脑猜谜语。我们通常把这  相似文献   

9.
张远桃 《新农村》2005,(2):35-35
有关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对联,虽然少见,但它也是对联“家族”中的一员,而且往往精巧别致,造语自然,读来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0.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5,(4):122-126
扶植民族艺术花 走进老舍茶馆的西大厅,一眼就可以看到舞台两侧一副烫金对联“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这副简短的对联诉尽了尹盛喜一生的喜好、追求和努力,也成为老舍茶馆的两大立馆宗旨。  相似文献   

11.
所谓哑联,就是不直接说出对联的内容,而是通过动作、物品、符号来含蓄表达对联的特定含义,它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一、戏谑哑联即景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他们志趣相投,经常相聚一起,吟诗作对,消遣娱乐。一天,他俩又泛舟长江,侃侃而谈。苏东坡忽然把手往岸上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大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知道这是苏东坡出的哑联。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而“河上”与“和尚”谐音,这是苏东坡故意利用谐音戏谑他的。佛印不甘示弱,马上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的蒲扇抛入水中。意思…  相似文献   

12.
茶联集锦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长期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堪称人类文化的瑰宝。其特点是字数相同,对仗均衡,节奏相称,平仄协调。茶联是对联宝库中的一枝鲜花。它运用对联的文学特征,以茶事为题材,按照对联特点拟写而成;、可被广泛应用于茶叶店、茶馆、茶庄、茶楼、茶座、茶艺、茶居、茶亭、茶场、茶人之家等,内容广泛,意味深长,雅俗共赏,既可宣传茶叶功效,又能给人带来联想,增加品茗情趣。现将所集茶联选登部分,以飨读者。陆羽著经蔡襄赞美龙团凤饼雀舌蝉膏新香嫩色淡绿徽黄片片情真滴滴香浓泡龙井茶汲虎跑泉一天无空座四…  相似文献   

13.
江苏南通市张家渡村,300多户农家,几乎家家从事裱画,有200多户分别在北京、黄山、桂林等地开设裱画店或字画店,年裱对联数万幅,裱制国画、字画20多万幅,60%以上产品卖给境外人士。裱画本小利大,是张家渡村的传统手艺。他们能裱制  相似文献   

14.
“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1927年11月13日,大别山南麓的农民自卫军发动了著名的“黄麻起义”,攻占黄安县城,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当地一位书法家即兴挥毫写下对联——“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县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正是在这副对联中,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第一次被称为“红军”。  相似文献   

15.
添笔拾趣     
正东晋王羲之以书法闻名遐迩。一年除夕,他在大门口写了副春联,没想到几乎糨糊未干便被人揭走,再写一副,依然无存。于是,他心生一计,写了第三副春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对联太不吉利,也就无人来揭了。第二天凌晨,他让儿子献之给对联添了个尾巴,使对联变为:"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拜年的人见到这副对联无不称好。明末大臣洪承畴,素以忠节自诩,故在厅堂的正中央亲书一联:"君恩  相似文献   

16.
所谓哑联,就是不直接说出对联的内容,而是通过动作、物品、符号来含蓄表达对联的特定含义,它是人们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7.
茶亭妙联古今传漳州市林长华“歇一刻消消暑气;喝两杯品品茗香”这是一副对仗工稳的茶亭对联。茶亭联是我国茶文化一枝独秀,她为传播茶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这是与其座落在路边、名胜等人们常至的地方有关的。自从有了公路以后,路旁也就有了路亭,在相当多的路亭中不乏...  相似文献   

18.
襄岸生 《农业考古》2005,(2):295-296,299
茶联属对联,是文艺园地中的一朵极为别致的奇葩,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人们在创作茶联时,常常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其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小淹奉义茶亭联话湖南省冷水江市匡达人茶后行者行,莫愁劳燕分飞,放眼光明路正远;亭前过客过,若访雪鸿遗迹,印心名胜景尤佳。这是湖南省安化县小淹镇奉义茶亭厅堂前两边廊柱上的一副对联。联语镌刻在用楠竹做的楹匾上,黄底绿字,古色古香,分外醒目,加上书法苍劲古...  相似文献   

20.
小迷题     
《当代农业》2013,(21):63-63
徐文长是明代著名的才子。一年春节.杭州西湖总宜园举行春灯谜会,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徐文长恰好路过园门口,只见一群人拥挤在大门口.正在猜一副对联谜。许多人对着那谜语冥思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