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螟害特别严重,尤其是晚稻损失惨重。如新邵县,有些晚稻丘块螟害引起的白穗率达10%以上。虽然没少打农药,但还是没有控制住二化螟和三化螟危害,甚至越打药,螟害越严重。看来,单纯靠农药防治螟虫真不行,还必须结合采取农业防治措施。[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近年螟害特别严重,尤其造成晚稻损失惨重。如湖南省新邵县一些晚稻由于螟害引起的白穗率达10%以上。虽然没少施农药,但没能有效控制二化螟和三化螟危害,甚至越用药,螟害越严重。因此,防治螟虫还必须采取结合农业措施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3.
近年螟害特别严重,尤其是晚稻损失更重。如新邵县,有些晚稻丘块螟害引起的白穗率达10%以上。虽然没少打农药,但还是没有有效地控制住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危害。单纯靠化学农药防治螟虫危害不行,还必须结合农业防治措施,并尽早动手。冬耕冻垡二化螟主要在稻蔸中越冬,也可在稻草、茭  相似文献   

4.
一、水稻螟虫(钻心虫)包括二化螟、大螟、三化螟,以二化螟为害为主。二化螟常年发生三代,以一、二代危害较重,第三代危害再生稻。我区常年防治时间一般是:一代螟虫5月上旬,二代螟虫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三代在8月初。防治适期要依据当年气候情况等综合因素而定,具体防治时间以植保部门预报为准。防治方法:①消灭越冬螟虫,压低发生基数;  相似文献   

5.
水稻主要病虫不防治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早稻不防治时一代二化螟可造成27.37%的产量损失;晚稻不防治时稻飞虱、纵卷叶螟和螟虫为害的产量损失分别达47.03%、41.53%和38.56%;与完全不防治区比较,完全防治区早稻、晚稻分别增加收益2936.6、3710.6元/hm2。  相似文献   

6.
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早稻不防治时一代二化螟可造成27.37%的产量损失;晚稻不防治时稻飞虱、纵卷叶螟和螟虫为害的产量损失分别达47.03%、41.53%和38.56%;与完全不防治区比较,完全防治区早稻、晚稻分别增加收益2936.6、3710.6元/hm2。  相似文献   

7.
危害晚稻的螟虫主要是二化螟、三化螟.近年来由于早稻收割后免耕移栽的晚稻面积扩大,以及中稻与双季稻混栽,晚稻螟虫危害更加严重,特别是晚稻孕穗期到抽穗期这一时期危害更重,造成水稻大量枯心或白穗.  相似文献   

8.
螟虫(主要指二化螟、三化螟)是稻区的主要害虫。据调查,历年由于螟虫为害对水稻生产影响很大。一般减产5%,严重的达10—20%。特别是水稻三化螟,对麦茬稻、双季晚稻和杂交水稻(生育期长),为害造成大量的枯心和白穗,减产十分严重。历年来在螟虫防治上,长期多使用666粉剂,螟虫对此药产生一定的抗性,致使施药不断增加,防治效果下降,而且有一定的残毒性,影响人、畜健康。1978年进行了呋喃丹新农药防治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的药效试验。从结果来看,呋喃丹对水稻二化螟、三化螟杀虫效果为98—100%,较666粉剂具有药效持续时期长、杀虫率高、无残毒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滁县是江淮丘陵地区主要稻区之一。一般以中稻栽培面积最广,晚稻次之,早稻較少。水稻螟虫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三种,其中以三化螟危害最重,二化螟次之,大螟危害最輕。三化螟主要危害中、晚稻,在一般年份里,麦茬中稻白穗率和单季晚稻枯心率均为5—10%;而严重年份白穗率和枯心率可达20—60%,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因此,及时掌握螟情,并及早防治三化螟,是水稻增产的关键措施之一。螟虫的消长主要决定于气候、食料和天  相似文献   

10.
5%锐劲特防治水稻二化螟兼治稻纵卷叶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系我区水稻上主要害虫,近年来危害逐渐加重,由于长期使用甲胺磷、杀虫双等常规农药,螟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给防治带来相当难度.5%锐劲特系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新近推出的新品农药,为探讨其对水稻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的兼控效果,我们进行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11.
出于稻田耕作制度的变化.二化螟的桥梁田增多,加上其抗药性增强等原因,近年来,二化螟的发生与危害有逐年加重之势,醴陵市均楚镇农民彭移水种双季水稻0.3公顷.每年防治二化螟的农药成本比周边农户低2/3以上,水稻却没有因二化螟危害造成损失。他的防治秘诀是:  相似文献   

12.
单双季稻混栽地区第三代螟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了单双季稻混栽地区第三代水稻螟虫在中稻,单晚稻和连晚稻上发生特点和防治。结果表明,第三代螟虫的发生以二化螟为主,三化螟和大螟数量较少,为害状主要是虫伤株和白穗,枯孕穗极少,中稻,单晚稻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显著高于连晚稻,且中稻田最早,连晚田最迟。卵孵高峰期基本上与各稻作的破口与齐穗期相吻合,在破口至齐穗期施用20%三唑磷EC和5%锐劲特SC,防效可达88.6%-100%。二化螟幼虫的残留量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常德稻区螟虫种群的发生危害规律。[方法]通过对常德地区1956~2006年螟虫种群发生危害程度及规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危害规律的演变过程。[结果]常德稻区螟虫发生危害1957年之前以二化螟为主,1958~1969年以三化螟为主,1970~1986年三化螟、二化螟混合大发生,1987~2001年以三化螟为主,2002~2006年以二化螟为主。螟虫发生危害规律变化主要受桥梁田、有效越冬虫源田面积,水稻播期、品种和栽培方式及防治农药品种的变化的影响,使三化螟和二化螟经历了从次要害虫上升为重要害虫、混合大发生或相互交替变动的演变过程。[结论]该研究为常德稻区螟虫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危害晚稻螟虫,即农民朋友所说的“钻心虫”,主要是二化螟,其次是三化螟。近年来由于早稻收后免耕移栽的晚稻面积扩大,以及中稻与双季稻混栽,晚稻螟害变本加厉,尤其是晚稻孕穗期到抽穗期危害严重,造成大量白穗。为了提高防治效果,要抓住关键时期,击中螟虫“要害”。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水稻螟虫主要有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三化螟主要为害单季晚粳稻、中稻和连作晚稻。近来改变栽培制度,在杭嘉湖晚粳地区和浙东中秈稻地区,因改制后形成混栽,三化螟为害严重,一般枯心率在20%以上,重者达62.99%。二化螟主要为害晚粳稻和双季间作稻,晚粳稻被害早期形成变色叶鞘和枯心,后期造成半枯穗,重者半枯穗达3成以上;至于为害间作晚稻,往往造成无收。1956年我们对666  相似文献   

16.
一、稻螟虫白穗 水稻如在孕穗至齐穗前被二化螟、三化螟危害都有白穗出现。二化螟危害的穗茎较软,茎内外的虫粪均似木屑状,鲜虫粪粒大;三化螟危害产生的白穗在田中呈明显的团状分布。防治二化螟:一是秧田采卵块;二是拔除虫伤株;三是用杀虫双或螟除净等农药狠冶一代,挑治二、三代。防治三化螟:一是在幼虫未下移前拔除虫株;二是保护青蛙;  相似文献   

17.
水稻螟虫(二化螟、三化螟)在扬州市近年来发生加重。水稻品种布局、耕作制度、气候条件、抗药性的产生及防治失当均是造成其上升的重要因素。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重点,有效控制螟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二化螟是湘中娄底市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根据近20年来水稻二化螟在娄底市的发生消长和危害情况,从耕作栽培制度、气候因素、防治策略、防治技术以及螟虫抗药性和天敌的控制作用等方面,阐释了二化螟的消长原囚,并提出了开展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植保专业化防治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二化螟是湘中娄底市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根据近20年来水稻二化螟在娄底市的发生消长和危害情况,从耕作栽培制度、气候因素、防治策略、防治技术以及螟虫抗药性和天敌的控制作用等方面,阐释了二化螟的消长原因,并提出了开展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植保专业化防治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危害水稻的螟虫包括二化螟、三化螟、大螟3种,在我省主要以二化螟为主,农民朋友常将水稻螟虫统称为钻心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