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 今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2次学术讨论会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水土保持学盛会.会议征文工作从1990年3月开始,至12月截稿时,共收到稿件255篇.编委会从中选出了有代表性的140篇论文,编辑成了《水土保持科学理论与实践——第二次全国水土保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书.该书现已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并由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办公室向全国发行.  相似文献   

2.
《知本提纲》农学阴阳论是传统农学理论的系统总结,主要由作物生成原理、地宜论、时宜论组成.它引入新五行说,提出了“阳变阴化、阴阳交济、阳极阴收、阴敛阳藏”的作物生成原理.生成原理为以“田地五类型”、“耕作四原则”为主的地宜论和以“耕耢时宜”、“四时小节”为主的时宜论提供理论依据.总体看来,《知本提纲》农学阴阳论是一个准公理化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乾隆时期关中地区的代表性农书《知本提纲·修业章·农则》为文本,探讨和总结了其中的的畜牧思想:其一,《知本提纲》重新客观评价了畜牧业的地位和作用,拓展了畜牧业的内容,并提出了畜牧生产者须掌握多方面知识等,这些都类似于当今所说的"大畜牧业"思想。其二,《知本提纲》第一次将畜牧理论上升到哲学高度,形成了以"三才论"为核心的畜牧哲学思想,提出应在正确发挥人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因物制宜地从事畜牧业生产。其三,《知本提纲》中畜牧业和种植业共享同一指导思想,两者在经营方式方面优势互补、以牧促农,体现了典型的农牧结合思想。《知本提纲》代表了古代畜牧思想的高峰,对当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土保持》是水利部主管、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性水土保持业务与技术综合性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水利系统优秀科技期刊、河南省第一届自然科学二十佳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本刊紧密围绕全国水土保持中心工作,贯彻水土保持方针政策,报道水土保持科技成果,推广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科学》2012,(15):3057
《水土保持通报》创刊于1981年,为双月刊,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与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联合主办。《水土保持通报》连续6届被认定为我国中文核心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土保持》是水利部主管、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性水土保持业务与技术综合性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水利系统优秀科技期刊、河南省第一届自然科学二十佳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本刊紧密围绕全国水土保持中心工作,贯彻水土保持方针政策,报道水土保持科技成果,推广生态建设新鲜经验,剖析监督执法案例,介绍开发建设项目生态恢复技术,探讨水土保持监测方法,普及水土保持基础知识,提供水土保持动态信息。近30年来,杂志形成了融政策性、技术性、新闻性和实用性为一体  相似文献   

7.
从目前情况来看,现代的社会已经步入到了一个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中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河流健康和水土保持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河流健康和水土保持不断实施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都有了一定的改变,必须要对水土保持发展与河流健康关系足够重视,并且对水土保持发展与河流健康进行研究.文章对水土保持与河流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水土保持》是水利部主管、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性水土保持业务与技术综合性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水利系统优秀科技期刊、河南省第一届自然科学二十佳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紧密围绕全国水土保持中心工作,贯彻水土保持方针政策,报道水土保持科技成果,推广生态建设新鲜经验,剖析监督执法案例,介绍开发建设项目生态恢复技术,探讨水土保持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艾开开 《农业考古》2022,(4):162-17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科学界纷纷就水土保持理论进行阐述,推动着中国社会对水土保持的认知。陕甘宁边区具有现代农学知识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就边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进行论述宣传,促进了水土保持科学知识在边区的传播。随着大生产运动的逐渐深入,边区政府为实现农业改良增加粮食,通过组织起来的形式,领导农民进行简单性的水土保持工作,初...  相似文献   

10.
新水土保持法使公民对水土保持有更深刻的意识,本文将简单的介绍中国水土的现状、近些年来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的成效、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实施过程中深入贯彻新水土保持法应该搞好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和加大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类资源开发迅速,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文章通过综合分析扬州市当前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核心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适合扬州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施行对策,如进一步健全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等,以...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为建立水土保持数据库而设计的“dBASE—Ⅱ应用系统”。研究表明,用“dBASE—Ⅱ应用系统”能快速地进行水土保持规划所需数据的动态存储和统计检索,能快速地完成荒溪分类,还可与土地利用规划等应用程序连接使用。  相似文献   

13.
水土保持期刊文献及时报道水土保持科学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最新进展,传播最新科技信息,是展示水土保持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对水土保持期刊文献资源的特点,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期刊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水土保持期刊文献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情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杠柳(Perip selocapium Bge)是中国北方常见的蔓生灌木,是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乡土树种。其茎、根皮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杠柳发达的根系和较强的抗逆性等生物学特性,使它具有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等多种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土壤侵蚀环境的人工调控:以淳化县泥河沟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淳化县泥河沟流域为例,讨论了水土流失规律、危害、治理方略及措施配置,并给出了阶段性治理成果。从中不难看出,人类只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发展主导产业,就能改变恶劣的侵蚀环境,使区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土壤保持耕作——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先领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从农业活动对全球变化以及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而导致全球性土壤保持需求的迫切性增加出发,追踪了国外土壤保持耕作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动态;对中国该领域研究发展现状和研究水平,从时间、深度、方法、生产应用等方面与国外进行了比较分析。中国是一个水土流失和耕地退化严重的农业大国,而从全球统计数字来看,中国土壤保持耕作面积目前仅占全球保持耕作面积的0.2%,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0.1%, 其现状与中国耕地资源和环境的继续退化以及对土壤保持耕作需求的增加极不相符。加强中国土壤保持耕作系统研究和土壤保持耕作"节能固碳"长期建设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球变化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鉴于中国土壤保持耕作领域研究和发展所存在的不足和所面临的更大挑战,以及该领域研究涉及到复杂的农业系统"耕作管理-生物过程-环境变化"相互作用及其系统能流-碳流循环过程,尤其农业生态系统碳汇/源估量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等科学问题,有必要运用综合的系统性研究分析方法,借助国外长期试验和理论研究经验,以及系统模型模拟研究手段等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知识,加速提升中国土壤保持耕作领域的科研实力和水平,为实现碳汇/源科学调控管理、减缓农业对温室效应贡献、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森林土壤作为森林生态水文功能最重要的作用层,其涵养水源的能力对调节洪水和干旱、减弱并防止土壤侵蚀具有重要作用。从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土壤类型与植物带相一致的垂直分布规律出发,对区内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下的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土壤容重大小顺序为人工红松林>鱼鳞云杉臭冷杉林>红松阔叶混交林>杂木林>蒙古栎林,且上层土壤容重均小于下层;不同林型土壤的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含水量、毛管最大持水量、渗透速度的大小均表现为蒙古栎林>杂木林>红松阔叶混交林>鱼鳞云杉臭冷杉林>人工红松林,且每种林型的上层值均大于下层;不同林型土壤的蓄水量位于729.5~1227.8t/hm2;蒙古栎林下土壤具有最好的水源涵养功能,其次为杂木林、红松阔叶混交林、鱼鳞云杉臭冷杉林、人工红松林。  相似文献   

18.
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笔者就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存在的名称不规范,水土流失预测不够科学等问题,探讨如何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质量,增强水土保持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不同处理人工油松林地水土流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客观评价人工油松林不同层次水土保持功能,利用定位观测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处理人工油松林地的水土流失量。结果表明,与原状油松林相比,林地去掉枯枝落叶层、采伐上层林木保存草灌和枯枝落叶层、采伐林木开垦为农地的地表径流量分别增加了3.6,2.7和5.5倍;土壤侵蚀量分别增加了15.4,8.4和949.9倍。降水特征值与径流量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配套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国家对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查阅工程监理报告、监测报告、现场抽样调查以及与监测部门、当地水利部门座谈等途径,对该工程水土保持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治理面积1 547.9hm2,项目区平均扰动土地治理率为99.60%,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94.0hm2,平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8.90%,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09~1.28,拦渣率为99.68%。生态环境和土地生产力恢复方面,植被恢复系数达到95.90%,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95%以上,植被盖度明显增加,公路建设中实现了物种多样性,植被的自然恢复达到预期的目标。公众满意程度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