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任素莲 《水产学报》2002,26(3):265-269
在患“红肉病”文蛤的消化盲囊上皮细胞中发现了一种球形病毒及其发生基质。病毒粒子呈球形,无囊膜,直径约50-80nm,在细胞质内形成多泡状的包涵体并进行病毒粒子的装配。受感染的细胞具有明显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核固缩或肿胀并出现核空泡,内质网膨胀、大部分转化泡状,线粒体溶解或固缩,溶酶体数量增多等。  相似文献   

2.
任素莲 《水产学报》2002,26(1):79-84
报道了患“红肉病”文蛤的消化盲囊上皮中所发现的类立克次体以及所引起的受感染细胞的病理学变化。该病原包涵体呈球形或椭球形,有强嗜碱性和嗜酸性两种,电镜下观察到上皮细胞内充满了大量的类立克次体,其形态结构及大小表现了极大的多样性,受感染的细胞具有明显的病理学变化,内质网膨大为潴泡状,核糖体脱落;线粒体溶解或固缩,核膜肿胀,染色质固缩并出现液泡结构,高度感染时,细胞核与大部分的细胞器消失,在上皮细胞中,观察到类立克次体以二分裂和出芽方式进行繁殖。  相似文献   

3.
文蛤牛首科吸虫寄生病的组织病理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素莲 《水产学报》2002,26(5):459-464
报道了一种牛首科(Bucephalidae)吸虫幼虫在文蛤体内的寄生情况以及所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观察结果表明,该吸虫幼虫主要侵占生殖腺,少部分进入附近的消化盲囊、鳃、外套膜和足等。消化道中未发现其存在。寄生虫不仅破坏已感染的组织,未感染部位的组织结构也呈现一定的病理学变化。严重感染时,生殖腺完全被吸虫幼虫侵占;消化盲囊、消化道和鳃等器官组织的上皮细胞脱落或溃散;肌肉紊乱或溶解等。严重者导致器官组织坏死,贝类死亡。  相似文献   

4.
文蛤吸虫寄生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吸虫在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体内的寄生情况以及所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观察表明,该吸虫是以胚细胞方式繁殖,幼虫经历胞蚴阶段,发育成尾蚴。其寄生情况与寄生于其他双壳贝类的一些吸虫相似,均是以生殖腺为主要侵占部位,少部分则进入附近的消化盲囊、鳃、外套膜、足等,消化道中未发现其存在。已被感染的消化盲囊、外套膜等器官组织出现上皮细胞脱落或崩解,肌纤维排列紊乱或溶解,黏液细胞增生等病理症状。观察发现,寄生虫不仅破坏已感染的组织,未感染部位的组织也呈现一定的病理学变化,最终导致宿主因器官衰竭、功能丧失而死亡。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江苏南部沿海在8~10月份常发生文蛤大批死亡,从病文蛤体内分离到病原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得到证实。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以极生单鞭毛运动,在TCBS琼脂平板上形成黄色大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能游动。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精氨酸—碱反应阴性,赖氨酸、鸟氨酸脱羧阳性。在无盐蛋白胨水中不能生长,在10%NaCl 蛋白胨水中生长良好。在43℃下能正常繁殖。对弧菌抑制剂0/129(150μg)和新生霉素(5μg)敏感,被鉴定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Sakazaki)。病文蛤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表明,肠上皮及肝组织被细菌侵袭。病原菌在肠上皮细胞质中增生,形成上百个细菌的集群。上皮细胞核变形,被挤向一侧,线粒体内嵴模糊,部分上皮细胞微绒毛的结构被严重破坏,细菌周围的组织被腐蚀成空斑。  相似文献   

6.
中华鳖“红底板病”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患红底板病鳖的皮肤、肝、肾组织的超微结构,并与正常组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皮肤、肝、肾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坏死解体,在皮肤、肝脏组织中观察到许多病原菌。  相似文献   

7.
邵晓阳 《水产学报》2004,28(4):438-442
用连续切片的方法对患有红体病的青虾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患病青虾鳃部、肌肉组织和肝胰腺部位病症比较明显,不同患病阶段组织变形差异显著。鳃片细胞在患病初期表现为胞质收缩,后期则细胞膨胀破裂。细胞内物质外溢,细胞边缘界限不完整;肌肉组织在后期出现肌纤维束之间间隙,且部分肌纤维有断裂的现象;中期肝小叶间隔出现空隙和腺细胞变形,在后期则表现为小叶溃烂。造成青虾因红体病死亡的原因,初期主要是因为鳃片的组织病变导致呼吸困难,进而造成青虾生理异常;后期主要是因为肝胰脏的溃烂造成消化功能全面丧失。  相似文献   

8.
乌鳢诺卡氏菌病的组织病理学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应用病理组织学、活体压片和电镜技术,运用H.E常规染色法和Ziehl-Neelsen抗酸杆菌染色法对患疑似诺卡氏菌病的乌鳢各器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患病乌鳢的肾脏、肝脏、头肾、脾脏、肌肉、表皮、鳃丝、鳃弓、心脏、肠道、卵巢等器官内部有大量的慢性肉芽肿结节,直径多为1~2 mm.典型结节基本结构可分三层,由内向外依次为:干酪样坏死、类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包膜,中央干酪样坏死组织中有大量呈长杆状或分枝状的诺卡氏菌.结节活体压片观察到大量的长杆状或分枝状菌体.电镜观察到结节中有大量杆状菌体,未见病毒颗粒;菌体长3.5~6.5 μm,宽0.45~6.8 μm.器官主要组织病理学变化为:肾小管细胞变性和坏死,肾间质淋巴细胞增生;脾淋巴细胞增生和淤血;肝脂肪变性;鳃上皮肿胀,鳃丝棒状化;心肌细胞肿胀,断裂,溶解;肌纤维水泡变性,肿胀,断裂,溶解,坏死;表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有炎性细胞浸润,诺卡氏菌对机体的主要器官造成严重病理损伤.对乌鳢诺卡氏菌病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可为临床诊断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蛤,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产贝类。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为10%,脂肪1.2%,碳水化合物2.5%,还有大量的钙、磷、铁、维生素等,除食用外还具有药用价值,堪称蛤中上品。而近年来,文蛤吸虫病日益严重,制约了贝类养殖生产的发展。吸虫的寄生不仅降低了宿主贝类的肥满度,影响其繁殖力,严重者还可导致贝类死亡。本文结合文蛤吸虫寄生病流行病学的调查,开展了文蛤吸虫病的病理学研究,并据此提出了几条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不同花纹文蛤外套膜的显微及亚显微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文蛤外套膜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文蛤外套膜由边缘膜、边缘膜突起及中央膜组成.从横切面观察,则由内、外表皮和结缔组织及肌纤维组成.有花纹文蛤个体的外套膜外表皮细胞中有大量的色素颗粒,但颗粒分布不均匀,游离端较多,基部区域相对少.色素颗粒呈圆球形,大小不一,其电子密度很高但不均...  相似文献   

12.
紫外线系统净化文蛤中大肠杆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蛤经人工方法使其体内积累埃希氏大肠杆菌达到5个对数值后,放入小型紫外线循环净化系统中,通过正交试验来研究各种环境因子对文蛤自身净化能力的影响。经36 h净化处理后,贝肉中埃希氏大肠杆菌减小约3个对数值。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文蛤净化效果的因子依次为水交换率、贝水比和温度;最佳的净化条件为:换水率3次/h、贝水比为1∶4、温度15℃。文蛤的净化生产证明,这些净化条件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3.
文蛤具有迁移习性,滩涂围栏养殖管理不便。为此,进行了筏式吊养初步试验。5月开始投放壳长2.5—3.0cm文蛤苗种2500kg,至10月10日收获壳长4cm以上文蛤7200kg,平均每笼纯收人17.6元,文蛤长势良好。对影响存活率的因素以及放养密度、苗种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蛤肝细胞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应雪萍 《水产科学》2001,20(4):11-14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文蛤(Meretrix meretrix)肝脏的细胞组成,结果表明,文蛤肝脏主要由4种细胞构成;分泌细胞(B细胞)、储存细胞(R细胞)、吸收细胞(F细胞)和胚细胞(E细胞),描述了4种细胞的超微结构,根据观察结果和各种细胞的结构特点,指出文蛤肝脏细胞的功能,并探讨了肝脏细胞的分化序列。  相似文献   

15.
文蛤二倍体和三倍体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担轮幼虫为材料,采用热滴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二倍体和三倍体的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文蛤二倍体的核型为2N=38,24M 14SM,NF=76;三倍体的核型为3N=57,36M 21SM,NF=114。二者染色体类型基本相同,均未发现有异型和具随体的染色体。另外本研究还分析了文蛤与帘蛤目(Veneroida)及帘蛤科(Veneridae)的其他种类之间的核型异同,为探讨它们之间的亲源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蛤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林志华 《水产学报》2004,28(5):510-514
应用组织学方法对浙南池塘养殖的文蛤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和肥满度进行了周年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文蛤的性腺发育具有典型双壳贝类特征,性腺发育过程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5个时期,并对上述5期的宏观肉眼观察特征及微观切片观察特征进行了描述。浙南池塘养殖的文蛤性腺发育过程以1年为1个周期,成熟排放期在5月下旬至8月中旬,水温21.8~31.0℃,繁殖盛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水温为25.0~30.0℃。月平均肥满度最高为6月份的8.84%,最低为1月份的3.21%。论文还讨论了1龄文蛤性腺发育、文蛤性腺成熟和排放与积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检验文蛤(Meretrix meretrix)红壳色选育系F_3的生长性能,连续比较了同等养殖条件下选育系F_3和自然对照组CG的生长情况,并采用Von Bertalanffy、Gompertz、Logistic和Brody 4种非线性模型对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生长参数进行生长模型构建,以研究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在浮游期、稚贝中间培育期和塘口养殖期内的生长均显著快于对照组CG(P0.05),F_3的平均日生长率均大于CG,490日龄内F_3的壳长相对于CG平均增长率为34.05%。塘口养殖期间,6~9月是F_3生长最为快速阶段,且F_3较CG的粒重增长率在98.27%以上。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壳长和粒重之间遵循复合曲线Y=9.028×1.499W,R2=0.977。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壳长生长遵循Logistic生长模型,其在575日龄时出现快速生长,这为及时疏苗养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