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研究乌江流域平舟原缨口鳅Vanmanenia pingchowensis的繁殖生物学特征,于2017年1月—12月至2018年3、6、9月在乌江中游佛顶山支流采集平舟原缨口鳅标本262尾,测定其体长、体质量和性腺质量等基础数据,分析了性比、副性征、卵径、繁殖力和性成熟系数等繁殖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雌雄群体年龄分布在3~+~6~+龄,优势年龄组均为4~+和5~+龄;协方差分析显示,雌鱼的体长、体质量关系与雄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雌雄鱼副性征不明显,繁殖季节性比为1.53∶1;用Logistic方程推算初次性成熟理论值,雌性体长58.72 mm、体质量3.83 g、年龄2.93 a,雄性体长52.45 mm、体质量1.99 g、年龄3.05 a;绝对繁殖力为739~2953粒,平均(1629±520)粒,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150.5~358.4粒/g,平均(250.2±58.5)粒/g;雌鱼Ⅳ期卵巢中存在明显的两批卵子,发育类型为分批同步型,产卵类型为完全同步型;卵径频率分布显示,平舟原缨口鳅繁殖期在5—7月。研究表明,当前乌江佛顶山平舟原缨口鳅繁殖群体大龄化趋势明显,补充群体严重不足,建议从保护现有种群和人工增殖两方面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2.
2013年6月—11月,从湖南省安化县刘文义马口鱼养殖场分3次共采集样本314尾,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口鱼的鳍式为D.3,7~8;V.1,8;A.3,9~10;P.1,12~13;鳃耙在10~12之间,鳞式:9/(40~47)/4-V,咽齿两行,极少数有三行齿。二行齿式为:4·4-3·4;4·5-3·4;三行齿式为:1·4·5-4·3·1。安化县马口鱼体重与体长的关系式为:W=0.016 4L2.962 6,其雄鱼成熟系数为1.37%~15.90%、雌鱼的成熟系数为14.16%~19.97%;一龄雌鱼怀卵量为1 101.5~3 298粒,体长相对繁殖力为106.0~203.2粒/cm、体重相对繁殖力为12.6~168.6粒/g,卵径为1.12~1.38mm,绝对繁殖力与体长的关系式为F=9.404 0L2.018 2。该研究为安化马口鱼的养殖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在仕庄龙潭对野生秀丽高原鳅用地笼逐月随机采样,样本中鉴定出2~6龄鱼发育到Ⅳ、Ⅴ期的性腺出现率为100%,即2龄即可达到性成熟,同龄鱼中,性腺发育周期存在一定差异;最小性成熟雌鱼体长5.1 cm,空壳质量1.4 g,成熟系数14.2%;个体绝对繁殖力平均为1 928粒,数量介于233~6 971粒;个体相对繁殖力平均为420粒/g,介于43~1 211粒/g;性腺成熟系数平均为10.63%,介于1.50%~24.60%。通过目测和组织显微观察,发现4、6、8、11月的卵巢均出现处于繁殖前夕的Ⅴ期,但5、7、9、12月均出现卵巢产卵前处于发育期的Ⅳ期卵,表明其繁殖时间分散,产卵不彻底,一次并未产完成熟卵,推测其属于不完全同步、分批产卵的Ⅵ期卵巢类型。反映秀丽高原鳅在个体卵巢发育过程中,卵细胞发育不同步性,分布有不同发育时期的卵细胞。  相似文献   

4.
2015-2016年在梵净山及周边地区随机采集大鳞副泥鳅样本529尾,测量其体长、体重、净体重和性腺重等生物学指标,并对体长相对繁殖力、体重相对繁殖力和成熟系数进行计算。研究表明:大鳞副泥鳅繁殖期为4~7月,盛期为5月。个体绝对繁殖力F范围为2 275~34 375粒,平均为13 177粒,体长相对繁殖力为172~2 261粒/cm,平均为728粒/cm;个体相对繁殖力为117~1 474粒,平均为635粒,体重相对繁殖力为107~1 034粒/g,平均为501粒/g。绝对繁殖力主要集中在2 500~3 200粒,体长相对繁殖力主要分布于400~1 200粒/cm,而体重相对繁殖力主要集中在200~700粒/g。  相似文献   

5.
兰州鲇个体繁殖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兰州鲇个体繁殖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兰州鲇的个体绝对繁殖力(F)为2.4~33.8千粒,其相对繁殖力(FL,Fw)分别为64.0~571.0粒/cm和7.0~33.4粒/g.兰州鲇的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呈线性关系,即F=1.390 3L-49.234(R2=0.928 4,P<0.001).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重呈幂指数关系,即F=0.000 2W1.72(R2=0.812 7,P<0.001).兰州鲇个体的绝对繁殖力(F)和相对繁殖力(FL)与年龄、成熟系数、卵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基于2020年在北部湾海域采集的1214尾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样本,通过对生物学特征和卵巢组织学进行分析,探究该海域多齿蛇鲻种群的繁殖特性及其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2020年北部湾多齿蛇鲻雌雄性比为1.82:1,雌性群体成熟性腺4季均有分布,3~ 8月性成熟系数(GSI)保持较高水平,为主要繁殖期,其中3月和7月为繁殖高峰期;成熟卵巢中存在不同卵径大小的卵粒,卵径组成分布呈明显多峰型;绝对繁殖力波动范围较大(2774~ 158986粒),且成熟卵巢中存在不同发育时相的卵母细胞,综合GSI、繁殖期、卵径分布及组织切片等结果推断多齿蛇鲻为分批非同步产卵型鱼类;相对繁殖力(267粒/g)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有利于其在高强度捕捞压力下迅速建立稳定种群;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估算雌性群体的初次性成熟体长为19.0 cm,与性比随体长变化的重要转折点相同。本研究发现,北部湾多齿蛇鲻的繁殖特性相较以往结果有所改变,同时,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北部湾多齿蛇鲻的繁殖生物学资料,为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调查了里下河地区4—6月兴凯鳑鲏的可量形状指标、肥满度、成熟系数、繁殖力等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自然群体中雌雄鱼体长和体质量差异不显著,雌性体长和体质量符合y=2.634 5x-10.562的线性关系,r2=0.818 8;雄性符合y=0.060 5x2.411 5的幂函数关系,r2=0.808。雄鱼体高、头长、眼径、尾柄宽等均显著小于雌体。5~7 cm雌性个体肥满度、单位质量性腺卵粒数和绝对繁殖力、相对体长繁殖力最高,7 cm以上的雄性个体肥满度最大。体长4.00~4.99 cm的雌性个体成熟系数最高,随着体长的增加有逐渐变小的趋势,而雄性个体成熟系数逐渐增大。结果说明4—6月份,里下河地区4 cm以上兴凯鳑鲏雌体逐渐性成熟,7 cm以上雄性已经性成熟;此时的鳑鲏可能正处于分批成熟分批产卵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淀山湖翘嘴鲌繁殖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淀山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种群数量变动、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对淀山湖翘嘴鲌个体繁殖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样本个体繁殖年龄由3~6龄构成,个体绝对繁殖力为22 764~737 760粒,平均为134 901粒;体长相对繁殖力为820~13 982粒/cm,平均为3157粒/c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104~554粒/g,平均为234粒/g;个体绝对繁殖力、体长相对繁殖力与体长和体质量均呈幂函数关系,而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仅与性腺成熟系数和卵巢质量相关。研究表明:淀山湖翘嘴鲌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卵巢质量、性腺成熟系数和净体质量均呈正相关;体长相对繁殖力与卵巢质量、性腺成熟系数、净体质量和肥满度均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与性腺成熟系数呈正相关,与卵巢质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对澄湖48尾产卵前成熟似刺鳊鮈雌鱼的个体绝对繁殖力(F)、体长相对繁殖力(FL)和体重相对繁殖力(FW)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与体型若干形态学指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似刺鳊鮈样本由1~5龄鱼组成,F主要变幅在1.71×104~3.83×104粒之间(平均为2.45×104粒);FL主要变幅在0.94×103~1.52×103粒/cm之间(平均为1.13×103粒/cm);FW主要变幅在95~155粒/g之间(平均为119粒/g)。F与体长、体重和年龄分别呈二次函数、直线和三次函数相关,FL与体长、体重均呈三次函数关系,FW与它们相关不显著。综合分析,在进行渔业生产时以体长21~23 cm、年龄2~3龄鱼为人工催产亲本为宜。采用SPSS软件的曲线回归分析其F和FL均与体长、体重和成熟系数密切相关,而FW仅与成熟系数相关,在实际中可直接用体长、体重同繁殖力的关系来预测似刺鳊鮈的绝对繁殖力。  相似文献   

10.
黄颡鱼繁殖期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黄颡鱼繁殖的生物学特性,对繁殖期雌、雄鱼形态学特性,雌鱼的怀卵量、繁殖力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锦江河黄颡鱼在繁殖期的个体绝对怀卵量与体重、体长均呈直线相关,平均绝对繁殖力为2 757粒/尾,平均相对繁殖力为74.38粒/g.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09年2月(冬)在26°00′~35°00′N、121°00′~127°00′E以西海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研究了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Lophius litulon的数量分布、群体结构特征及其分布海域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主要分布在大沙渔场、江外渔场、舟外渔场和连青石渔场中南部;全年平均渔获率为0.143 kg/h,数量分布的高峰期出现在夏季,平均渔获率为0.298 kg/h,其次是冬季,为0.143 kg/h,春季最低,只有0.032 kg/h;渔获物体长为27~650mm,平均为268 mm,体重为0.6~6 715 g,平均为806 g,冬季渔获个体最大(292 mm,951 g),夏季最小;4—5月为黄鮟鱇的集中产卵时间;黄鮟鱇分布海域的底层水温为6.43~20.01℃,平均为13.02℃;底层盐度为30.37~35.03,平均为32.90;水深分布为17.0~107.2 m,平均为64.4 m,密集分布区的水深为40~80 m。  相似文献   

12.
2008年4-6月,在浙江北部沿岸禁渔区线内(28°30’-30°45’N,121°30’-123°15’E)进行了产卵场生态调查,共设置45个调查站位,鱼卵和仔稚鱼的采集分别使用水平和垂直浮游生物拖网,结果表明:凤鲚卵占该海区各种鱼卵总数量的第四位。表层网和垂直网采集到的凤鲚卵占同网型鱼卵总量的6.08%和2.56%,凤鲚卵出现在5-6月,以5月数量最多,5月份平均分布密度4.82粒/网(表层网),最高密度值150粒/网,6月平均分布密度3.02粒,网(表层网)、0.11粒/m2(垂直网),最高分布密度110粒/网。产卵场主要在杭州湾水域,表层水温17.23℃,表层盐度13~31.5,最适表温21~23℃,最适表盐13~26,水深15m以内,透明度0.02~0-3m。凤鲚仔稚鱼在表层网的4-6月和垂直网的6月均采集到,分布面较广,其中表层网采集的凤鲚仔、稚鱼累计居各鱼种仔稚鱼首位,最高分布密度值分别为4月8尾/网、5月2尾/网、6月696尾/网(表层网)和5.9尾/mS(垂直网)。仔、稚鱼分布的表层温度和盐度分别为14.23.5oC、13。33,透明度0.05~1m。  相似文献   

13.
黄渤海蓝点马鲛个体生殖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92~1993年黄渤海蓝点马鲛产卵期内采集的114个卵巢样品分析和组织切片观察,对其个体生殖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蓝点马鲛为分批排卵鱼类,在产卵期内排卵2~3次,个体绝对生殖力在45~5257千粒,个体组对生殖力和相对生殖力随年龄、体长、体重的生长逐渐增加,其中与年龄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黄颡鱼个体繁殖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乐  李皎  丁悦秀  郑剑晖 《安徽农学通报》2012,(11):164-167,171
于2010年3~5月在东江水系采集了47尾性腺处于IV期的黄颡鱼雌性样本,对其个体繁殖力及个体繁殖力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样本的体长范围为9.6~16.6cm,体重范围为21.99~97.15g;绝对繁殖力(F)在864~19967粒,平均为4748粒;体长相对繁殖力(FL)在81~1202粒/cm,平均为386粒/cm;体重相对繁殖力(FW)在38~284粒/g,平均为147粒/g;绝对繁殖力和体长相对繁殖力与体长、体重、纯体重及性腺重等生物学指标显著相关,而体重相对繁殖力除与性腺重密切相关外,与其他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8年9月—2009年4月印度洋中南部金枪鱼延绳钓渔场所捕获的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数据,对该鱼种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叉长为74~120 cm,优势叉长为105~110cm,约占总数的47.8%,平均叉长为(107.2±4.99)cm。2)长鳍金枪鱼叉长(LF,cm)与加工后重(WD,kg)的关系可表达为WD=1.7146×10-5LF3.0197(总体),WDM=7×10-5L2F.M7229(雄性),WDF=2×10-6L3F.F5354(雌性)。3)调查期间,长鳍金枪鱼性腺成熟度以Ⅳ级为主,约占总数的43.1%。4)当长鳍金枪鱼叉长小于100 cm时,摄食等级以0级和2级为主;当叉长为100~120 cm时,空胃率达39%以上,且随叉长的增长而递增。当叉长为91~110 cm时,摄食饱满指数随叉长增长而上升;当叉长为111~120 cm时,饱满指数随叉长递增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
唐勇  张红  杨兵  应桦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296-11298
[目的]了解红尾副鳅生物学性状及人工驯养的可行性。[方法]测定了366尾野生红尾副鳅的生物学性状,并对其人工驯养进行研究。[结果]红尾副鳅平均体长为(122.89±2.58)mm,平均体重为(13.04±0.62)g。红尾副鳅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y=0.000 2x2.279 5(R2=0.795 2)。雌性红尾副鳅的绝对怀卵量为162~756粒,平均怀卵量为(437.3±31.27)粒。红尾副鳅的怀卵量与体重的关系式为y=29.814x+8.038 3(R2=0.682 6)。红尾副鳅的怀卵量与体长的关系式为y=0.003 9x2.378(R2=0.702 2)。雌性红尾副鳅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龄,雄性在1龄时就有成熟个体出现,繁殖旺季为4~5月。在人工驯养条件下,红尾副鳅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且生长速度较快。经60 d饲养,红尾副鳅的增重率和成活率分别为27%~32%和78%~97%。[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发红尾副鳅为新养殖对象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7.
红笛鲷血清性类固醇激素周年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红笛鲷雌、雄鱼血清性类固醇激素雌二醇、睾酮和孕酮的周年变化水平。结果表明,雌、雄鱼血清雌二醇、孕酮的变化趋势相似,3~10月雌二醇水平较低,11月以后不断升高,至次年2月雌鱼达到1257.46±447.20pg/mL,雄鱼达到1179.14±322.50pg/mL;4、5月孕酮水平较高,雌鱼在5月达到高峰118.49+18.45ng/mL,雄鱼4月达到高峰109.98±60.97ng/mL,之后一直在比较低水平波动;雄鱼睾酮水平有一定规律性,3~9月一直处于比较高水平,8月达到高峰0.27±0.24ng/mL,而雌鱼睾酮水平周年变化没有规律性,最高水平在6月,达到0.28±0.13ng/mL。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0月—2013年1月在缅甸安达曼海域探捕期间,根据随机选取的650尾浅色黄姑鱼Nibea coibor样本生物学数据,对该鱼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浅色黄姑鱼全长为138~459 mm,平均全长为243 mm,体长为109~381 mm,平均体长为200 mm,体质量为25~868 g,平均体质量为214g;全长(TL)与体长(BL)的关系式为TL=0.8626BL-8.4845(R2=0.9536),雌、雄个体间全长和体长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质量(BW)与体长(BL)的关系式为BW=0.0001BL2.713(R2=0.9159);雌性与雄性之比为1.19∶1,性成熟度以Ⅱ期和Ⅲ期为主;摄食等级以2、3级为主,占总样本数的69.69%,摄食等级为1~4的个体平均体长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9.
中国蛤蜊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8年4—10月在庄河海洋贝类养殖场对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zis的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至10月份成功培育出壳长为(9.124-1.13)mm的稚贝共计64030粒。结果表明:在海区采集的中国蛤蜊亲贝的雌雄比例为1.02:1,产卵量为74.1万粒/个;在温度为23~24℃、盐度为24—26、pH为8.02的条件下,受精卵经过23.5h发育为D形幼虫;中国蛤蜊的卵径、D形幼虫、足面盘幼虫的大小分别为(54.4±1.64)、(70.91±3.75)、(216.5±12.48)μm,变态规格、出现单水管、双水管的稚贝大小分别为(240.42±6.56)、(248.22±14.14)、(1175±72.31) μm。浮游期间(0~10日龄),水温为22.7~23.4℃,幼虫生长速度为(11.16±0.45)μm/d,存活率为(92.80±2.34)%;变态期间(10~1513龄),水温为22.4—24.2℃,幼虫生长速度为(10.91±0.54)μm/d,变态率为(73.16±8.32)%,变态过程持续5~6d。稚贝期间(15—40日龄),水温为24.2~27.0℃,双水管稚贝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单水管稚贝,但存活率明显下降。单水管稚贝的生长速度为(73.98±9.05)μm/d,存活率为(73.6±6.58)%;双水管稚贝的生长速度为(87.95.±8.34)μm/d,由于水温过高(〉30.0℃),存活率仅为(13.78±3.65)%。幼贝期间(40—100日龄),其生长速度为(111.24±13.08)μm/d,存活率为(62.75±5.35)%。  相似文献   

20.
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中国群体(C)与俄罗斯群体(R)杂交子一代F1(C×R)亲参的发育情况及其与中国仿刺参群体多种杂交后代的早期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仿刺参子一代F1(C×R)在渤海北部池塘可自然发育成熟,或经人工促熟后发育成熟。3龄成熟子一代个体体重为(246.5±65.1)g,体重为140-400 g,性腺指数为(15.7±1.6)%,卵径为130-160μm。通过人工催产获得成熟精卵,F1(C×R)与C回交,在温度为(20.0±0.5)℃、盐度为31、pH为8.0、溶氧为7.4mg/L的条件下进行幼体培育,并对其生长指标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各组杂交后代在体长、体重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其中,耳状幼体阶段各组仿刺参生长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F1(C×R)♀×C♂〉C♀×F1(C×R)♂〉F1(C×R)♀×F1(C×R)♂〉C♀×C♂;4月龄时各组稚参、幼参体长日增长由高到低依次为F1(C×R)♀×F1(C×R)♂〉C♀×F1(C×R)♂〉C♀×C♂〉F1(C×R)♀×C♂,体重日增长由高到低依次为F1(C×R)♀×F1(C×R)♂〉F1(C×R)♀×C♂〉C♀×F1(C×R)♂〉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