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西乡县位于北纬33°度东径108°度以西,汉水上游的秦岭脚下。1992年陕西省西乡县茶叶生产办公室杨晓同志在进行农业区划和茶树品种资源调查时,在老茶园里发现一株少有的大茶树。这株大茶树从基部到上部有明显的主干,主干围粗直径达20公分,从主干基部(地面)向上73公分处,发生第一个分枝,各分枝直径均在7—15公分,(见封三图)  相似文献   

2.
东阳县古光乡朝阳社的特产队在今年春季开始培养一块丰产茶园,共86叢茶树,实际測量占地0.389亩,头茶采制干茶110.75斤,折合亩产284.7斤;二茶采制干茶52.77斤,折合亩产135.6斤,头二茶折合亩产共420.3斤,这块地不仅茶叶丰收,而且茶果累累,結果最多的一叢茶树有茶果1695个,  相似文献   

3.
1956年,苏联茶叶專家來到安徽歙縣黄山的長潭茶叶生产合作社考查茶叶生产,在考查中,專家們对社里的茶樹栽培管理,提出了許多宝貴意見。苏联專家認为:改造老茶園,是茶叶生产上急待解决的問題,并指出茶園經过改造之后,增产潛力是很大的,在短期内可以大大增加茶叶产量。对于改造老茶園,專家們提出从缺株补植和台刈更新二方面來進行。对建立新茶園,專家們提到,坡度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茶园施用复合肥的效果,于1976年在安徽劳动大学实验茶园,进行实验研究。试验地红壤丘陵地,地形平坦,肥力中等。茶树品种是1974年移栽的福鼎大白茶一年生扦插苗。每丛栽苗二株。移栽时每亩施菜饼100斤,过磷酸钙40斤作基肥。茶苗移栽后即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高度15厘米。1974年、75年是培育茶苗准备试验阶段,从1975年秋季起,停止施基肥。1976年开始试验,茶树生长三足年,到1979年试验结束,茶树生长七足年。1980年停止施肥,进行后效观察。  相似文献   

5.
新地公社都枚大队历史上没有种过茶树,在党的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号召下,他们才开始开茶地。56年春播种171亩,57年就开始打顶采收,58年收3259斤,59年更上一层楼,春夏茶共产6097斤,今年大壤山的65亩茶园到十月上旬止,已产4300斤,现在仍不断萌芽,估计可以生产6500斤干茶,创造大面积四年  相似文献   

6.
1992年3月下旬,从日本引进茶树优良品种无性系“薮北”种茶苗1万余株,当即在河南省信阳县董家河乡五云茶叶总场定植。在信阳县农技推广站茶叶科技人员精心指导栽培和专人管理下,茶苗基本上全部成活,新发枝条生长茁壮,普遍高达30公分左右。当时定植茶苗后,即将上部枝条剪下作为插穗,进行短穗扦插近万株,现在95%以上都已生根成活,须根茂盛,  相似文献   

7.
我县杨柳公社宋塝三大队茶场,位于大别山南麓的丘陵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茶树生长。一九七七年春季采用双行条列式和单行条列式造园7.31亩,一九七九年开采,亩产干茶206.2斤,一九八○年上升为308斤,一九八一年总产干茶3800.8斤,亩平产茶519.9斤,亩平产值1013.80元,获得了建园五年,亩产干茶过500斤,亩平收入过千元  相似文献   

8.
杨维时 《茶业通报》1990,12(1):17-20
茶树短穗扦插每天需要浇水(夏秋季一天要浇两次水),耗费大量繁重的劳力。特别是我国北部茶区,冬有严寒,冻土层常达10公分以上,夏有高温干旱,即使一天浇两次水,也常因严寒酷暑而受冻旱之灾难以成活,因此我国北部茶区推广茶树的短穗扦插方法,在技术上必需进行改进。解决茶树冬季扦插的主要矛盾——保持一定的温度和解决茶树夏季扦插的主要矛盾——保持一定的湿度两大问题。东非肯尼亚为使扦插茶苗渡过4—10月的旱季,采用薄膜覆盖方法,国内海南岛也在扦插后进行短期(一个月)的薄膜覆盖  相似文献   

9.
一株罕见的桂花最近在山东省牟平县莱山镇东庄村村民孙广春家被发现。这株桂花高一百零七公分,树冠直径长一百零一公分,树干高二十公分,树围三十七公分,底部有一周长六十公分的根瘤;环绕着主干。据碑文记载,明洪武年间,孙姓由安徽凤阳府“小云南”迁来此地时,由一世祖亲手所植四株。历经沧桑,如今只剩  相似文献   

10.
稀有茶树品种——紫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育种信息》2005,(6):16-17
1985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在该所200多亩栽有60多万株云南大叶种茶树的茶园中发现一株芽、叶、茎都为紫色的茶树,由其鲜叶加工而成的烘青绿茶,干茶色泽为紫色,汤色亦为紫色,香气纯正,滋味浓强。因该茶树具有紫芽、紫叶、紫茎,并且所制烘绿茶干茶和茶汤皆为紫色,特取名为“紫娟”。  相似文献   

11.
湄潭苔茶     
湄潭苔茶分枝多,生长快,苔子壮,持嫩性好,制绿茶味醇厚,香气高长,高产优质,是遵义地区当家品种。湄潭茶场苔茶大面积亩产干茶250—300斤,小面积500—700斤。1964年经中国农科院茶叶所推荐为全国16个优良地方茶种之一,并参加全国茶树良种区域试验。据安徽省祁门茶科所试验,苔茶9年平均亩产鲜叶1621.1斤,比当地祁门种增产56.96%,制红茶品质亦优于祁门  相似文献   

12.
茶树红锈藻病是致使茶树未老先衰的一种枝干病害,能导致茶树大量落叶、枯枝,造成减产,严重的甚至成片桔死。据调查,全区发病茶园达23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74.2%,发病率一般在80%以上,据桃江县7个区调查,茶园面积5万多亩,发病率100%,该县大力港乡黄龙咀村古家湾茶场,茶园面积130亩,原来是该县的先进高产单位,1975年亩产干茶达200斤以上,1980年后,主要因采摘不合理,培管不善,病害加重,致使产量逐年下降,到1982年亩产干茶只有50斤,比1975年每亩减少150斤,而且树势衰老,叶片稀疏,  相似文献   

13.
陈开心 《茶业通报》2007,29(1):29-30
茶树起源之说虽然众多,但对国内茶学界已有很多学者进行过研究,本刊发表这篇文章,旨在对这一学说,进一步研究,讨论我国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以丰富中国茶学研究宝库。在临沧市凤庆县境内的香竹箐,生长着一株栽培型的古老茶树.这株茶树高10.6m围粗5.82m据有关专家考察推断,这株栽培型古老茶树的年龄已经不下3000a因此,被人们尊敬的称为世界茶王之母。既然是世界茶王之母,当然一切茶树都应该发源于此。说这样的话,未免有些霸气,但根据近年茶叶研究专家在临沧境内的考察发现,说茶树起源在临沧也不是没有道理。  相似文献   

14.
1996年11月,由云南省思茅地区组织省内外10余名专家,对镇沅县千家寨古茶树进行了现场警察,认为这片野生大茶树群落是目前世并上最大的野生茶树群落。编号为1号树的-株大茶树树龄推算为2700年,2号树推算也有2500年树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年老的野生大茶树。生长在海拔2280米高山密林中这两株古茶树,1号树高25.5米,基部直径1.2米;2号树高19.5米,基部直径1.02米。在两株大茶树附近的海拔2100~2500米的280公顷原始森林中,都是以茶树为建群树种的原始植动群落,林中直径30厘米以上的野生茶树到处可见。云南新茶树王在镇沅…  相似文献   

15.
在宜昌專区到处傳揚着五峯县小河社“七仙女”日采千斤茶的惊人奇迹。“七仙女”中18岁的青年姑娘共青团員謝承珍日采茶叶1,157斤,首創全国最高采茶紀录,比过去日采30斤提高了38倍,此安徽歙县采茶能手張青和所創造的日采551斤8兩的紀录还高出1.06倍,在我国采茶史上写下了光輝的一頁。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6-BA对茶树寒害后的修复机理,以福鼎大白茶为试验对象,于入冬前后采用单因子设计试验,研究不同浓度6-BA(10mg/L、25mg/L、50mg/L、100mg/L)喷施对茶苗株高,茎粗,和叶片数以及成龄茶园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6-BA对茶苗的株高、茎粗、叶片数有促进作用,但浓度过高则影响其生长,其中,以50mg/L6-BA处理的茶树生产及产量增加最大。说明喷施6-BA可以提高茶树的抗寒性,对茶苗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6-BA喷施浓度为50mg/L时提高茶树抗寒性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饶平县的凤凰圩,这是一个以凤凰取名的山区,这里的凤东、凤西乡就出产着一种特有风味的名茶——凤凰单欉茶。据当地老农谈:“单欉之意是指在许多茶株里单独一欉。”在百年前,凤凰地区的茶农采制茶叶时,发现在千百株茶株中有一两株生得特别好,叶也丰满肥厚,制成的茶香气特别芬芳醇浓,于是对这一两株茶树特别注意培  相似文献   

18.
供求信息     
供野特菜籽大叶蒲公英,叶长60公分,宽12公分,二年生单株6斤多,亩产1-2万斤,供菜用、药用、观赏、地被,1000粒/8元,10000粒/50元。柳叶菜,耐零下15度,  相似文献   

19.
陈乐生 《茶业通报》1994,16(4):25-26
“福安大白茶”的性状及其栽培、采制技术陈乐生(福建省福安市茶业局)福安大白茶原产地在福建省福安市穆阳镇高岭村。1983年被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后,推广范围不断扩大。福安市自1974年以来共扦插繁育福安大白茶茶苗五亿多株(出圃数)...  相似文献   

20.
我场1953年开始建立,共有茶园110亩。其中用种籽直播茶园42.2亩,苗圃改建茶园26.1亩;用一年生苗于1954年移栽定植计41.7亩。至1959年茶树树龄已有6足龄。1956年3足龄时,即投入生产,每亩平均采制毛茶20斤,特别是在大跃进的1958年,出现了五年生的新茶园平均亩产茶条136斤、茶子36斤、茶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