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验选择红壤旱地上不同培肥措施的土壤,分别代表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即荒地土(低肥力)、茶园土(中肥力1)、花生地(中肥力2)和菜园土(高肥力),通过设置施肥与不施肥盆栽试验,研究不同肥力水平红壤旱地的基础地力贡献率和肥料贡献率。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各肥力水平的玉米产量的变化趋势为菜园土花生地茶园土荒地土,在红壤旱地上,有机培肥措施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而且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基础地力对产量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2.
在红壤旱地水分周年季节性变化和湘南气候的影响及施用等量肥料水平,采用小麦-玉米-小麦-大豆红薯两种间套种植制度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小麦-玉米间套种植制度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小麦-大豆红薯的间套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3.
不同肥力红壤及其复合体无机磷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自江西省临川县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红壤为样品进行研究表明:红壤及其复合体中O-P,Al-P,Ca-P,Fe-P的质量分数在同一粒径的复合体随肥力水平提高而增加,同一土壤中不同粒径的复合体4种不同形态无机磷质量分数随粒径增大而减小。红壤中不同形态无机磷主要存在于〈2μm的复合体中,随着粒径增大,其质量分数迅速减少。培肥土壤,可以迅速增加Al-P的质量分数,增加作物磷的供应。  相似文献   

4.
通过两种不同的干旱判别方法研究我国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的发生状况及严重程度。首先,以鹰潭红壤区相应的气象数据资料为基础,从土壤水分平衡原理出发,应用桑斯维特修正公式,建立土壤干旱指数模型,据此计算分析土壤可能蒸散量及其土壤干旱指数;其次,利用鹰潭市余江县刘垦三分场花生和橘园地两年生长季的土壤水分数据进行土壤湿度分析,估算土壤相对湿度指数。以便结合土壤干旱标准对鹰潭红壤区季节性干旱进行判别研究,进而选择合适的干旱判别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从气象数据出发,该地区5、6月无旱情发生,7—9月为干旱多发月份;从土壤水分数据出发,试验场的花生和橘园地5—9月均有旱情发生,但7—9月旱情更为严重;两种方法所得结果虽不完全一致,但基本趋势一致;对比两者,选择前者作为干旱判别方法更为合理,有利于为当地防御干旱、科学利用土地、合理灌溉及提高农作物产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8个烤烟品种在红壤旱地的适应情况.结果表明:云烟205、NC82的田间表现、产量、质量表现较为突出,云烟205、云烟201的常规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评价较为优秀.说明云烟205较适宜在红壤旱地种植.  相似文献   

6.
不同轮作方式下高原山地红壤肥力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肥力具有重大影响.以未开垦利用的荒草地(A)为对照,研究不同轮作方式对高原山地红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实行玉米与冬季绿肥轮作(E)对改善土壤物理性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养分,优于单季玉米种植后冬闲地(B)、玉米与冬季小麦轮作地(C)及玉米与冬季绿肥套种(D).E地与A,B,C,D地比较:在0~20 cm土层内,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24.92,29.22,32.37,6.09g/kg;碱解N含量分剐提高54.32,64.81,73.71,11.14mg/kg;速效P含量分别提高6.06,5.81,7.43,1.12mg/kg;速效K含量分别提高53.53,66.69,84.11,12.48mg/kg.因此,科学利用冬季绿肥轮作,是高原山地红壤改良培肥、抑制土壤肥力退化进程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肥力具有重大影响. 以未开垦利用的荒草地(A)为对照, 研究不同轮作方式对高原山地红壤肥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 长期实行玉米与冬季绿肥轮作(E)对改善土壤物理性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养分, 优于单季玉米种植后冬闲地(B)、玉米与冬季小麦轮作地(C)及玉米与冬季绿肥套种(D). E地与A, B, C, D地比较: 在0~20 cm土层内, 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24.92,29.22,32.37,6.09 g/kg;碱解N含量分别提高54.32,64.81,73.71,11.14 mg/kg;速效P含量分别提高6.06,5.81,7.43,1.12 mg/kg;速效K含量分别提高53.53,66.69,84.11,12.48 mg/kg. 因此, 科学利用冬季绿肥轮作, 是高原山地红壤改良培肥、抑制土壤肥力退化进程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南方季节性干旱的特征是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干旱与炎热基本同步,蒸散量大;发生的原因是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和管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季节性干旱对树木的生理代谢、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对林果业的产量、产品的品质有很大影响。提出要推行地面覆盖技术;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改善蓄水状况;立体种植,减少径流,促进深层水利用;重视选择小果类灌木作为南方红壤区发展林果业的重要物种等抗旱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N_2O释放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以湖南祁阳摞荒地(Cko)、不施肥对照(CK)、单施氮磷钾化肥(NPK)、施有机肥(M)、有机肥配施化肥(NPKM)和秸秆配施化肥(NPKS)6个处理的红壤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30 d的培养,测定其N_2O释放量、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NH_4~+-N、NO~-_3-N含量及其pH值.结果表明:6个处理的N_2O释放量差异显著(P<0.05),大小排序为NPK>NPKS>M-NPKM>CK>Cko.施用有机态氮与等量无机态氮相比,前者N_2O释放量较低.N_2O释放量与土壤性质的关系较为复杂,其与铵态氮、硝态氮和碱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C/N、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进一步显示,全氮、C/N、碱解氮、硝态氮和pH值与N_2O的释放量直接相关.本研究表明长期施肥及其土壤性质显著影响红壤N_2O释放量.  相似文献   

10.
11.
以连续发生的季节性干旱天气为背景,对广东肇庆市国有清桂林场2年生杉木区域试验林中不同品系的适应性及生长表现进行测定分析,发现不同品系生长性状差异较为显著,地径变异系数较大,达到33.5%。综合保存率、树高、地径生长情况可知,广东杉木2.5代种子园子代表现最佳,其次为T-c04、TL5、洋061等品系,T-c07、洋020等两个品系在此次测定中表现不佳。  相似文献   

12.
不同肥力红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氮素特征与供应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发育的不同肥力红壤样品,利用超声波分散技术分离出不同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进行氮素分布、铵吸附和解吸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全氮、重组氮和碱解氮主要分布在<5μm各粒级复合体中,它们的富集率在<2μm和2~5μm粒级复合体中大于1;而在5~10μm和10~50μm复合体中小于1。全氮、重组氮和碱解氮的富集率随复合体粒级增大而减少。高肥力红壤各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的铵吸附量、铵解吸量和铵解吸率均大于低肥力红壤。随着复合体粒级增大,铵吸附量和铵解吸量减小,铵解吸率增大。  相似文献   

13.
春季基施尿素,种植牧草马唐,采用通气密闭室法研究了我国亚热带红壤旱地氨挥发对施氮水平的响应。结果表明,春季红壤旱地施入纯氮90,160和230 kg/hm2(分别标记为N90,N160和N230),氨挥发持续10~17 d,在施肥后6~8 d达到峰值(扣除对照N0),峰值分别为0.11,0.57和1.84 kg/(hm2.d);氨挥发积累量在0.67~5.16 kg/hm2,占施入氮素的0.74%~2.24%。初步预测氨挥发积累量与施肥量呈现近指数增长关系,指数函数方程为:y=0.1563e0.0146x,R2为0.9513。经显著性检验,N90,N160和N230处理间的氨挥发通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氨挥发积累量,N230处理与N160,N90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处理N160与处理N90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长期不同施肥对赤红壤稻田区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明长期不同施肥红壤性稻田土壤肥力变化规律,探讨提高红壤性稻田土壤肥力的合理施肥模式。田间试验设CK(不施化肥)、N1(N 60 kg/hm2)、N2(N 120 kg/hm2)、N1P1(P2O530 kg/hm2)、N2P1、N2P2(P2O560 kg/hm2)、N2P2K1(K2O 45 kg/hm2)和N2P2K2(K2O 90 kg/hm2),各处理均施用腐熟牛粪作基肥,每季稻草按50%还田,连续10年不同施肥处理下红壤性稻田有机质、氮、磷和钾含量的变化规律。10年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试验前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2.5 g/kg,年均增加0.25 g/kg左右。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比试验前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0.35 g/kg,年均增加0.035 g/kg,以N2P2K1和N2P2K2处理的土壤全氮增幅最大,平均每年增加0.052和0.048 g/kg。连续10年不施化学磷肥处理(CK和N1、N2),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基本上处于一种平稳状态。施用化学磷肥处理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N1P1和N2P1处理每年土壤全磷含量增加0.008 g/kg;N2P2、N2P2K1和N2P2K2处理土壤全磷含量年均增加0.012~0.013 g/kg。N1P1和N2P1处理每年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约0.8 mg/kg;N2P2、N2P2K1和N2P2K2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年均约增加1.4~1.6 mg/kg。连续10年不施化学钾肥处理(CK、N1、N2、N1P1、N2P1和N2P2),其土壤全钾含量基本上保持不变,而速效钾含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施用化学钾肥处理中N2P2K2土壤全钾、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全钾年均增加0.014 g/kg。在施用有机肥基础上,增施氮磷钾化肥显著提高赤红壤区稻田土壤肥力水平,有机肥的施用是不断培肥土壤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苦菜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栽培试验条件下,以云南苦菜为试验材料,设计空白对照(CK)、常规化肥处理(HF)、低猪粪+低豆秸秆(DD)、低猪粪+中豆秸秆(DZ)、低猪粪+高豆秸秆(DG)、中猪粪+低豆秸秆(ZD)、中猪粪+中豆秸秆(ZZ)、中猪粪+高豆秸秆(ZG)、高猪粪+低豆秸秆(GD)、高猪粪+中豆秸秆(GZ)、高猪粪+高豆秸秆(GG)11个不同的施肥处理,测量苦菜农艺性状及土壤养分。[结果](1)中猪粪中豆秸秆处理公顷产量达到最大,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和对照组增产13.96%、22.62%。(2)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有机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高猪粪高豆秸秆处理比常规施肥处理高60.61%;土壤速效氮在高猪粪中豆秸秆处理比常规施肥处理高9.30%;中猪粪中豆秸秆处理速效钾和速效磷最高,比常规施肥处理高25.54%、38.22%。[结论]中猪类+中豆秸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车卫东  王兴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185-13188
通过野外考察、调研和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东南红壤丘陵区第四纪红粘土发育的红壤肥力的时空变化及退化红壤的重建模式和施肥措施。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90年代自然荒地和稀疏林地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下降,土壤酸化;由林地开垦的耕地土壤肥力一般都下降,而果园土壤肥力随着耕作不断提高;水田的土壤肥力的提高幅度往往较旱地大。旱耕地系统中土壤养分库的恢复效果最好,其次是牧草地系统,再次是茶园系统,但即使是在施肥条件下,红壤的速效氮、全钾和交换性钾库仍然退化。红壤旱地土壤在不施肥时有机质和养分元素含量有退化趋势;荒地红壤开垦后均出现酸化现象,单施化肥促进了土壤的酸化,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则可减缓酸化的进程。单施化肥时红壤肥力的仍有部分指标退化,而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时土壤肥力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红壤旱地玉米不同间作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表明 ,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同穴种植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及酸度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培肥地力。同时发现天敌种类及数量增加 ,害虫种类及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红壤旱地上红薯种植中最佳的氮肥用量,试验设置了6个氮肥用量,分别为N0(不施氮肥)、N60(施N 60 kg/hm2)、N90(施N 90 kg/hm2)、N120(施N 120 kg/hm2)、N150(施N 150 kg/hm2)、N180(施N 180 kg/hm2),分析了红薯藤和红薯块的产量变化,并探讨了氮肥用量与增产率和氮肥利用率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的红薯藤和红薯块均表现为N120的产量最高,分别比N0增加了44.4%和91.2%。在红薯块产量上,除了N180的产量显著低于N120之外,N60、N90、N150的产量与N120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氮肥用量过高和过低均不能提高红薯产量。通过二次曲线拟合氮肥用量与红薯的增产率的方程算出,当氮肥用量为115 kg/hm2时,红薯的增产率最高(81.6%)。进一步分析表明,氮肥用量与红薯的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这表明,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红薯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20.
不同有机肥源对红壤旱地耕层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3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肥源对红壤旱地耕层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腐熟猪粪和粉碎秸秆作为2种不同有机肥源,均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pH值,增加总孔隙度和物理性粘粒含量;2种有机肥均能提高红壤旱地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的含量,而腐熟猪粪配施化肥处理的速效氮、磷、钾含量均显著高于纯施猪粪处理和纯施秸秆处理(P<0.05).有机-无机配合施用是提高红壤肥力的基本途径;2种有机肥源均能提高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固氮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数量,增加其活性,与纯施化肥处理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2种有机肥提高了红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而不同的有机肥源处理之间各种酶的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