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通过拉萨综合试验站引进,在西藏地区各生态区域内进行试验示范种植,表现出了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泛、,在旱地种植抗旱性表现突出等特点,制定了与之匹配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产量水平高于当地栽培品种60%左右,在西藏地区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相似文献   

2.
《中国马铃薯》2015,(4):255-256
新品种‘延薯9号’是2007年以‘延薯8号’作母本、以‘早大白’作父本,有性杂交获得实生籽,经过各世代鉴定筛选而育成。2015年2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2013~2014年在吉林省2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607 kg/667m2,比对照‘克新2号’增产26.14%;鲜薯维生素C含量176.0 mg/kg,淀粉含量11.90%,干物质含量23.23%,还原糖含量0.09%,粗蛋白含量1.89%;抗马铃薯晚疫病。  相似文献   

3.
《中国马铃薯》2017,(5):272-277
为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马铃薯新品种‘定薯3号’为材料,采用黑、白地膜和玉米秸秆为覆盖材料,探讨陇中半干旱区马铃薯覆盖栽培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和露地栽培相比不同覆盖方式均可提早马铃薯出苗时间2 d以上,增强苗期长势,促进茎叶生长,生育期延长2~17 d,产量增加10.09%~30.26%。增产效果最显著覆盖方式为"玉米秸秆+黑膜"和"黑色地膜覆盖"。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马铃薯块茎的淀粉、干物质和还原糖含量有较大影响,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各有差异。因此,生产上应根据不同用途,采取相应的覆盖栽培方式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张围薯9号(原系谱号94-7-2)是河北省高寒作物研究所1994年以夏波蒂为母本,切普特为父本杂交,后代经河北省马铃薯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选育而成,2006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每667 m2平均产量1 400 kg,比对照品种夏波蒂增产128 kg,增幅10.1%;干物质含量为21.6%,还原糖含量为0.16%。适应在我国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及南方冬作区水、肥条件较好的土地上种植,是一个优良的薯条加工型品种。  相似文献   

5.
晋薯9号马铃薯结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三年的试验资料表明,晋薯9号马铃薯的结薯规律,与地上部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株高生长最快时期是在块膨大盛期前夕;分枝生长最快时期是在花期左右,与块茎膨砺不。复叶生长最快时期是和匍匐茎发生与生长同时进行。当植株茎叶鲜重生长高峰时期块茎也进入膨大盛期。  相似文献   

6.
7.
《中国马铃薯》2017,(3):134-137
为探明试管薯诱导期温度对试管薯结薯率的影响效果,以马铃薯品种‘宁薯14号’为试验材料,在试管薯诱导期,研究了温度(13±1)℃、(15±1)℃、(17±1)℃、(19±1)℃和(21±1)℃对‘宁薯14号’结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试管薯诱导期低温处理有利于促进试管薯结薯形成、缩短试管薯结薯时间,提高试管薯结薯率和单薯重。在全黑暗条件下,‘宁薯14号’在MS固体基本培养基+白糖(100 g/L)+6-BA(0.25 mg/L)+CCC(0.5 ml/L)培养基上,诱导期温度(17±1)℃,试管薯结薯效果最好,结薯率为100.0%,大中薯率为83.78%,单薯重57.0 mg。  相似文献   

8.
安定区地膜马铃薯不同覆盖方式集雨保墒增产试验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安定区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县区之一,通过对地膜马铃薯不同覆盖方式集雨节水保墒增产的试验研究,选择适宜安定区马铃薯栽培的地膜覆盖方式,研究了地膜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双垄全膜覆盖侧播处理增产保水保墒效果为最好。与对照(CK)相比,其株粒数、株粒重、大薯率分别增加1.5个、0.3 kg、62.5%;各处理产量以双垄全膜覆盖侧播的产量为最高,11 725 kg/hm2,比对照增产2 125 kg,增产率为22.14%。  相似文献   

9.
‘宜薯1号’是本地农家品种‘赶马2号’经系统选育而成,于2021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马铃薯(2021)510084。该品种为中熟、鲜食品种。薯块圆形,黄皮黄肉,芽眼深度中等,商品薯率73.70%。干物质含量17.12%,淀粉含量10.03%,蛋白质含量2.26%,维生素C含量19.30 mg/100 g,还原糖含量0.09%。该品种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 394 kg/667m2,较对照‘米拉’(1 251 kg/667m2)增产11.43%。中抗晚疫病和病毒病。适宜在亚热带生态区四川省平坝及中、低山地区春季和冬季种植。  相似文献   

10.
‘陇薯21号’是以‘L0227-18’为母本,‘L0404-6’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22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为GPD马铃薯(2022)620037。‘陇薯21号’为晚熟鲜食及淀粉、全粉加工兼用型品种,生育期130 d左右。块茎椭圆形,浅黄皮、浅黄肉,芽眼浅。块茎干物质含量23.39%,淀粉含量17.98%,粗蛋白含量2.38%,维生素C含量18.09 mg/100 g鲜薯,还原糖含量0.15%。抗晚疫病,高抗卷叶病毒病,抗花叶病毒病。2015~2016年参加国家马铃薯中晚熟西北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199 kg/667m2,较对照品种‘陇薯6号’(2 180 kg/667m2)增产0.87%。适宜在甘肃省中东部、青海省东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地膜玉米不同种植方式集水、保水作用差异显著,膜上栽培与膜侧栽培二元处理分别较一元处理生育期集水效率提高9.8%和6.2%,膜上二元、膜侧二元分别较对照增产14.3%和7.5%,水分生产效率提高16.1%和9.7%;同时对耕层土壤温度产生不同影响,膜上种植二元处理土壤温度因覆草而较一元处理降低,而膜侧栽培二元处理较一元处理土壤温度增高,从而影响了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水分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烤烟品种JY-02.为材料,2008年在吉林延边烟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6种不同耕作方式对烟田土壤水分和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差异明显,与对照(传统耕作)相比,深耕+地膜覆盖、垄下深松+地膜覆盖两处理的蓄水能力分别提高8.50%和6.96%;随着烟叶的生长,耕作方式对烟田土壤水分的影响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但深耕、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是十分显见的。(2)不同耕作模式可以稳定烟叶钾、氯含量,协调烟叶化学成分,使烟叶的产值、均价、上等烟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类香气物质、棕色化产物类香气物质、苯丙氨酸类香气物质和新植二烯的形成,明显提高了香气物质的总量。(3)综合分析表明,以深耕+地膜覆盖对保墒蓄水和烤后烟叶产质量的效应最好,值得在我国大部分烟区推广使用。耕作方式对烤烟产质量的长期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干旱灌区小麦节水生产技术,依托2005年开始的定位试验,以传统耕作(CT)为对照,对固定道平作(ZT)和固定道垄作(PRB)下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和春小麦产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RB可增加0~8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小麦出苗期至收获期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为PRB>ZT>CT。在小麦播种期至出苗期,PRB土壤升温较慢,拔节期至收获期0~15 cm土层土壤温度变化趋势为PRB>ZT>CT。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PRB保护性耕作对小麦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穗粒数的增加是其增产的主要因素。PRB和ZT处理4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6.88%和12.96%。PRB处理节水增产效果明显,可作为干旱灌区小麦节水栽培新技术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不同覆膜方式对西北黄土高原旱作春小麦的调温和增产效果,以露地穴播为对照,研究了全膜平作覆土穴播、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和全膜平作无土穴播对春小麦生育期土壤温度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覆膜处理存在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果。地膜覆盖在春小麦生长初期有明显的增温效果,0~25 cm土层的平均温度比对照提高0.31~0.93 ℃,其中春小麦苗期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处理在5 cm土层的温度最高,比露地穴播处理提高了0.80 ℃。在春小麦扬花期和灌浆期,覆膜处理下0~25 cm土层的温度分别比对照降低了0.25和0.43 ℃,全膜平作无土穴播处理的降幅最大,分别达到0.63和0.89 ℃。3种覆膜栽培处理0~25 cm土壤温度的变异系数(18.24%~20.33%)均低于露地穴播处理(20.50%),以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处理的土壤温度波动最小。不同覆膜穴播处理间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有显著差异,分别比露地穴播处理增加了4.07%~6.60%和3.00%~15.53%,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全膜平作覆土穴播、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和全膜平作无土穴播处理均可使春小麦显著增产,增产率分别为21.08%、21.92%和9.64%,前两个覆膜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二者产量均显著高于全膜平作无土穴播处理。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和全膜平作覆土穴播是旱作春小麦实现高产的最佳覆膜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5.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小麦秸秆带状覆盖栽培的效果,以冬小麦兰天26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秸秆带状覆盖3行(SC1)、秸秆带状覆盖4行(SC2)、全膜覆土穴播(PC)和无覆盖露地(CK)下旱地冬小麦土壤温度及产量。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穗数、穗粒数和产量较CK分别增加13.4%~20.2%、26.7%~33.3%和41.3%~69.1%,但秸秆带状覆盖与PC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秸秆带状覆盖显著降低了全生育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土温较CK低1.4~2.0℃;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和土层的加深,秸秆带状覆盖表现出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SC1在返青期5cm土层和拔节期5和10cm土层增温,SC2在越冬期5和10cm土层及拔节期5cm土层增温,其余各时期各土层秸秆带状覆盖均表现出降温效应,且总体上降温效应大于增温效应;秸秆带状覆盖较PC和CK减小全生育期土壤日变化幅度;SC1、SC2的全生育期有效积温较CK分别减少86.6和69.8℃,使得秸秆带状覆盖下冬小麦较CK晚熟15d。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秸秆带状覆盖较全膜覆土穴播在西北旱作区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不同套作方式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在湖北省鹤峰县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了大蒜、小麦、大麦、甘薯4种作物与烤烟套作对云烟87植株农艺性状及产值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烤烟相比,套作烤烟的各项指标明显较优,尤其套作大蒜处理,烟株长势长相、烟叶物理指标相对其他处理更好,各处理化学成分含量均在合适范围。套作对烟叶产量无明显影响,但使烟叶的产值提高了10.89%,中上等烟比例提高了12.03%。以烤烟套作大蒜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麦田水分利用特征和增产效果,通过田间试验,以露地条播为对照(CK),研究了3种不同覆盖处理[秸秆带状覆盖常规条播(SM1)、秸秆带状覆盖宽幅条播(SM2)和全膜覆土穴播(PM)]对旱地冬小麦田土壤含水量、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和全膜覆土穴播均可显著改善小麦全生育期0~20cm以及开花前20~90cm土壤墒情,但开花后20~90cm以及全生育期90~200cm土壤墒情普遍不如CK。3种覆盖处理均能促进冬小麦对土壤贮水的利用,显著提高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秸秆带状覆盖和全膜覆土穴播生育期耗水量分别比CK增加4.6%和7.6%。秸秆带状覆盖在孕穗前0~200cm土壤墒情与全膜覆土穴播无显著差异,孕穗期开始则好于全膜覆土穴播;全膜覆土穴播0~200cm土壤贮水消耗量显著高于秸秆带状覆盖,而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则略低于秸秆带状覆盖。3种覆盖处理均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PM、SM1和SM2较CK分别增产36.8%、29.7%和27.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7.3%、23.9%和22.7%。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97*)。覆盖处理中,全膜覆土穴播产量虽最高,但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角度综合考虑,秸秆带状覆盖优于全膜覆土穴播。因此认为,秸秆带状覆盖是一种更加高产高效、适宜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区推广的覆盖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8.
地膜覆盖对玉米田间土壤含水率和地温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13年5~10月在内蒙古阿荣旗进行大田玉米膜下滴灌试验,测定玉米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及成熟期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研究覆膜(滴灌)和裸地对玉米田间土壤含水率及土壤地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整个生育期,覆膜条件下0~60 cm层土壤含水率高于常规裸地,玉米蜡熟期两种处理田间土壤含水率变化不明显;玉米生育期内0~20 cm层土壤平均含水率均高于播前土壤含水率,生育后期21~60 cm土壤含水率均低于播前土壤含水率。降雨对土壤温度的影响较为显著,雨后土壤表层温度急剧下降,25 cm以下深层土壤温度下降相对缓慢;地膜覆盖对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增温效果明显,平均增温2℃左右,对玉米生长发育有积极作用,灌浆期及玉米生育后期覆膜增温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水分处理下液体地膜覆盖玉米田土壤环境与产量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测坑试验研究液膜覆盖夏玉米对土壤温度、水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液膜覆盖使土壤储水能力增强,在0~40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显著提高;液膜覆盖的土壤增温效果明显,特别是中、低水分处理,增温7.4%左右;在百粒重和行粒数几项产量构成指标中,液膜覆盖较对照优势显著;液膜覆盖在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上都有所提高,LFh、LFm和LFl处理的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3.7%、35.4%和57.0%,WUEI分别较对照提高了3.6%、35.7%、57.1%,在WUEET指标上,分别较对照提高了5.3%、8.9%和9.2%。中、低水分的液膜覆盖处理更有利于玉米增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常规垄灌溉、固定隔沟灌溉和交替隔沟灌溉的试验对比,交替隔沟灌溉水量仅为常规沟灌的1/2,有一半左右的地表面处于相对干燥状态,水分渗入率较大,提高了土壤对灌溉水和自然降雨的储存与利用,有利于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运用交替隔沟灌溉技术能提高作物对垄两侧土壤中养料、水分等的利用效率,作物根系进行干湿交替锻炼后,刺激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一定程度增强植株抵御干旱的能力,更利于作物健康生长,交替隔沟灌溉是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大田节水灌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