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了发掘直播风险较小的品种,推荐较好的早晚稻直播品种搭配模式,选用当前种植面积较大的早稻品种中早39、湘丰早119、湘早籼6号和湘早籼32号为试材,开展了早晚双季直播水稻产量形成及群体光合基础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直播密度为5.0 kg/667m2的条件下,4个品种的产量均可达到移栽种植的平均水平,其中,早晚双季直播时湘早籼6号的两季生育期为172 d、双季产量为726.0~884.7 kg/667m2,湘早籼32号的两季生育期为177 d、双季产量为784.3~847.2 kg/667m2,湘丰早119的两季生育期为172 d、双季产量为794.1~990.5 kg/667m2,这3个品种作早晚双季直播时生育期搭配合适,可以在适合的地区推广;中早39和湘丰早119的光合速率较强且后期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其齐穗后最大输出量和乳熟期至成熟期的群体生长率均显著大于其他2个品种,且中早39分蘖期至抽穗期的群体生长率最大、湘丰早119抽穗期到乳熟期的群体生长率显著大于其他品种,这2个品种表现出较好的产量潜力;中...  相似文献   

2.
几个早稻品种(组合)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不同早稻品种(组合)在相同栽培技术条件下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差异,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株两优99,湘早籼29,湘丰早119,湘早143,金优402,湘早籼24功能叶硝酸还原酶(NR)、蛋白水解酶等氮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及其叶片、茎鞘、籽粒及糙米中全N,蛋白N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6个早稻品种(组合)其功能叶中NR活性差异较大,其中以湘早籼29与湘早籼24活性最强;蛋白水解酶活性在生殖生长后期差异大,以湘早籼29活性最强,其次为湘早籼24;水稻叶片、茎鞘、籽粒和糙米中全N,蛋白N含量湘早籼29与湘早籼24较其他品种(组合)要高,蛋白质产量也较其他品种(组合)有明显优势,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早粳品种作早、晚两季直播栽培具有以下优点:(1)省工、省本、省种;(2)有利于解决晚季直播栽培去除早籼稻植株的困难;(3)早粳稻耐低温能力较强,早季栽培,不易烂秧。晚季栽培安全齐穗期亦可比籼稻品种适当推迟;(4)早粳品种的米质一般优于早籼等。为此,我们选育的浙农大103早粳品种在鄞县农科所作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适宜作早、晚两季直播栽培。一、早、晚季直播栽培表现1.早季直播栽培表现。早季于  相似文献   

4.
专用早籼稻新品种湘丰早119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湘丰早119系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专用型(米粉等)早籼新品种,该品种于2003年3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湘丰早119一般产量水平为440kg/667m^2左右,直链淀粉含量24.2%,全生育期108d左右,适合湖南及相近气候条件地区作早稻栽培。  相似文献   

5.
加工专用稻湘丰早119的试种表现及开发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益阳赫山区攀家庙农技站2002~2004年从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引进加工专用稻新品种湘丰早119,累计种植面积1000hm^2,平均产量7300kg/hm^2左右,比湘早籼31号增产14%左右,生育期比湘早籼31号短20d,其主要特点是高产、稳产、病虫害轻。宜于加工。针对其特点,提出了综合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区水稻双季直播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洞庭湖区早晚稻双季直播与早稻直播晚稻育秧移栽两种模式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科学合理的品种搭配,在正常的栽培技术水平下,双季直播比早稻直播晚稻移栽模式只减产2.87%,但节本增效84.5元/667m2.并筛选出了适合当前湖南省双季直播的早稻品种有嘉育21、株两优08、两优香早13、两优42、株两优819,适合晚稻直播的品种有株两优25、两优42、两优287、两优香早13、岳优108、潭两优921、星优388、湘早籼45号.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适宜沿海盐碱地区机械直播的油菜品种,进行了4个油菜品种的机械直播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适宜沿海盐碱地区机械直播的油菜品种为"秦优十号"和"沣油737"。"秦优十号"单株角果数多,千粒重较大,产量较高,但在大田生产上应注意防止后期倒伏;"沣油737"植株高度较矮,株型较为紧凑,结角层较厚,抗倒性强,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适应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种植且高产、稳产、优质和抗性强的常规早稻品种,选择了湘早籼6号、湘早籼24号、湘早籼32号、湘早籼45号、早优143和中早39等6个常规早稻品种,开展了各品种水稻生育期、部分综合性状、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湘早籼6号和湘早籼32号全生育期为最短,均为105 d,湘早籼24号、湘早籼45号和早优143的生育期适中;湘早籼45号和中早39水稻植株的抗倒伏性状强、无明显早衰现象、稻谷落色较好;水稻产量大小顺序为:湘早籼45号中早39早优143湘早籼24号湘早籼32号湘早籼6号,其中,湘早籼45号、中早39和早优143分别比湘早籼6号增产23.42%、10.56%和9.90%。这表明湘早籼45号和中早39的产量高且综合性状表现较佳,适宜于在洞庭湖平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以早籼杂交稻金优433、T优535和中熟晚籼杂交稻金优207为材料,进行直播栽培和育苗移植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金优433的产量,比对照高1.4%,T优535的产量比对照低5.9%.同时,分析了直播栽培省工省力、产量较高的原因,得出选用分蘖力较强、株高较矮、穗较短和结实率高的优质早籼杂交稻品种做晚稻直播栽培适宜在丘陵地区推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常规中熟早籼湘早籼45号连作二晚翻秋直播栽培,开展不同播期种植示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的水稻生育期及产量差异显著,生育期与抽穗灌浆期间的气温负相关,气温愈低,生育期愈长;产量与抽穗灌浆期间气温正相关,气温愈高,产量愈高。湘早籼45号等中熟早籼稻在鄱阳湖平原连作二晚翻秋直播栽培,适宜临界播种期为7月下旬前期。  相似文献   

11.
品种比较试验表明 :南抗 3号株型紧凑 ,植株矮壮 ,成铃率高 ,可作沿江及丘陵地区接班品种 ;97-2 8和湘杂棉 3号株型高大 ,铃大 ,产量较高 ,可进一步示范。  相似文献   

12.
一、品种选择 1.水稻品种早稻选择湘早籼31号,一季晚稻选择两优培九,双季晚稻选择湘晚籼9号、湘晚籼11号或其它中高档优质晚稻品种.  相似文献   

13.
优质水稻新品种丰矮占1号和丰矮占5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质水稻新品种丰矮占1号、丰矮占5号是1991年晚季杂交、1994年晚季第五代育成的早籼中迟熟早晚兼用型品种,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4.
户主 林文华(见图2).全家5口人. 住址 常德市鼎城区许家桥乡广成村4组.邮码:415100. 最初订阅《湖南农业》时间 2004年. 2006年种植规模和效益 ①采用直播方式种植常规优质水稻(早稻品种:株两优819、湘早籼31号、湘早籼45号.晚稻品种:新软粘13号、广积4号、岳优9113、金优207、湘晚籼13号.)5公顷,每667平方米稻谷产量400公斤左右.  相似文献   

15.
为推广优质食用早籼品种"湘早籼42号",于2004~2005年在湖南省进行了区试试验。根据区试试验结果,总结了湘早籼42号的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并针对该品种的特性提出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广大农户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们育成了早、晚两季都能直播的粳稻新品种浙农大104。1997年在长兴县试种,早季产量与同期播种的中熟早籼品种HG13-2(453公斤/亩)相仿,并早熟2天;晚季产量比同期移栽的晚粳品种丙528(320公斤/亩)高13公斤。全年每亩产量达783公斤,可节省成本约90元。种植技术要点 1.适时播种:早季在4月15日左右播种,晚季杭嘉湖地区于7月27日前播种,宁绍  相似文献   

17.
低质早籼米配米配方及其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改善低质早籼米品质,采取配米技术,对基米与其配米米质进行比较分析,试验材料包括19个水稻品种,即5个低质早籼品种、9个晚籼品种、3个糯稻品种和2个粳稻品种,结果表明,配米技术能明显改善早籼米品质,且其配方比例具有相似性,3种基米的早籼配米配方比例为低质早籼米66.41%,优质米16.87%,糯稻米16.72%,4种基米的早籼配米配方比例为低质早籼米62.39%,优质米12.68%,糯稻米12.67%,粳稻米14.31%,最好的配米组合为湘早籼26号(62.837%),湘晚籼10号(12.187%),晚糯91-581(12.671%),晚粳94046(12.304%)。  相似文献   

18.
1品种选择 选择抗寒性强,耐弱光,株型矮,适宜密植的极早熟品种.如湘早茄、湘茄1号等.  相似文献   

19.
油菜-单季晚稻免耕直播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油菜-单季晚稻免耕直播配套栽培,油菜和单季晚稻均可获得高产。油菜可选浙双758、高油605,杂交粳稻可用秀优5号,常规品种以秀水09为宜。秀水09适期早播,播种量45 kg/hm2产量较高。免耕直播配套栽培省工、节本,油菜-单季晚稻两作合计可增收5 524元/hm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镉污染稻田不同节位再生稻产量和镉积累分配特性及其与头季稻的差异,为再生稻的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常规稻品种湘早籼45号和杂交稻品种Y两优9918为试验材料,考察不同节位再生稻的产量及其构成,以及不同时期不同节位再生稻各器官的镉含量、镉积累量及镉积累速率差异,并分析头季稻与再生稻的差异.[结果]湘早籼45号和Y两优9918再生季产量均以倒四五节贡献率最大,分别为57.84%和43.01%,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有效穗数;齐穗期至成熟期,湘早籼45号头季、Y两优9918头季和再生季穗的镉含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湘早籼45号再生季糙米的镉含量大于头季,而Y两优9918表现相反;两个品种再生季各器官的镉含量基本以低节位最高,且Y两优9918表现为随节位升高而降低.两个品种的头季与再生季穗最大镉积累量与日均镉积累速率均在灌浆中期—成熟期.[结论]在镉污染稻作区发展再生稻,应合理选择品种,同时头季收割时尽可能提高留桩高度,以降低再生季糙米的镉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