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人工养殖的裙带菜主要集中在大连和山东地区,是海上筏式养殖的主要品种。早期的苗种生产是以半人工采苗方式来解决苗种来源的。现在海上养殖基本上都是全人工苗种。与传统的半人工菜苗相比,全人工苗种的诸多优点也很明显:省时省力,苗的密度人为可以控制,菜的品质和产量都大幅提高。裙带菜全人工育苗在室内培养阶段可以通过人为控制条件,如光照。温度、营养盐等,生产出小苗孢子体。随着孢子体越来越大,室内的环境条件越来越满足不了其生长的需要,必须进入海上暂养。由于海上环境变化大,不同于室内可以人为控 相似文献
2.
3.
鲟鱼类是起源最早的现存脊椎动物类群,是古棘鱼类的一支后裔,称其为水中的“活化石”。史氏鲟为淡水鱼类之一,为珍贵品种,具有极高的养殖价值。其肉味鲜美,为上等佳肴,其“鱼籽酱”营养丰富,被誉为“黑色黄金”。史氏鲟养殖的最主要时期为苗种时期,此时鱼体质弱,易患病, 相似文献
4.
试验在流水条件下,选取体质健壮的初孵施氏鲟仔鱼1500尾,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进行强化开口试验,同时观察其摄食习性、生长与形态发育变化。结果表明:在16~25℃水温条件下,经100d饲养,施氏鲟平均全长达28.3cm,平均体重达69.7g,并获得96%开口成活率和90%的最终成活率。 相似文献
5.
2010年,作者在辽东半岛成功进行了裙带菜室内常温全人工育苗大规模生产试验,并全程进行了光照强度、温度和配子体发育相关性的研究。研究表明,采用双高光期(≥50μmolphotons/m2·s)调控配子体的生长和发育可达到理想效果。从采苗至度夏前,采用高光照使配子体充分完成营养生长;从度夏结束至幼苗出库前,同样采用高光照,使配子体快速发育形成孢子体并迅速生长。现场观察表明,只要光照强度逾越了诱导发育的阈值,裙带菜配子体在24℃仍然能够正常发育并形成孢子体;幼孢子体能够耐受24~26℃的高温,但是最适生长温度为20~22℃;孢子体越小,耐受高温能力越强。在24~26℃的高温条件下,幼孢子体生长缓慢,较大个体会出现尖端溃烂缺失的现象。在整个育苗过程中,根据温度变化和配子体的显微观察结果因地制宜地对光线进行实时调整。出库前培育的苗帘在幼苗密度、大小和健康方面均达到商业化栽培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海门市从 1996年开始大力推广缢蛏养殖技术,近几年发展迅猛,养殖面积从 1996年的 400亩,发展到 1999年的 5 380亩,单产从 1996年的平均 150千克提高到 1999年的 750千克,在沿海地区掀起了养殖缢蛏的高潮。随着养殖生产的发展,单纯依靠采捕野生苗获得苗种的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此,我市从 1998年开始采用半人工采苗技术生产缢蛏苗,亩产蛏苗达到 0.27吨, 1999年 250亩滩涂生产蛏苗 87.8吨,部分缓解了蛏苗短缺的矛盾。本文总结了我市近年来进行的缢蛏半人工采苗技术,供参考。1场地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略为倾斜的高中潮区… 相似文献
11.
浙江嵊泗列岛,中街山列岛的岩礁上,生长着大量自然生裙带菜。因其形态上与北方裙带菜有明显差异,称它为南方型裙带菜。 相似文献
12.
13.
南美鲱鱼,又称巴西鲷,英文名Shad,Prochilodusacrofa(Steindachner,1882),在巴西被称作Suriembaca,隶属于脂鲤目(Characifornes)、无齿脂鲤科(Curanatidae)、原唇齿鱼亚科(Prochilodontimae)、原齿鱼属(Porchilodus),是巴西国内的主要经济鱼类。南美鲱鱼体侧扁,尾叉型,具一脂鳍,体色银白色,鳞片粗糙;食性为杂食性偏植物性,经驯化可较好地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且对蛋白质要求不高;适温范围为9~36℃,需要越冬保温;生长速度快,投入5.0厘米以上的大规格鱼种,当年即可养成0.5千克以上的商品鱼,在最… 相似文献
14.
北方沿海西施舌苗种的人工培育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辽宁省沿海首次对西施舌室内人工育苗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西施舌种贝促熟62d,用流水刺激的方法诱导亲贝排放精,卵,亲贝个体排放比例达到60%以上,个体排卵量约为380~420万粒,其受精率为82.0%,孵化率为46.0%。在盐度为25.6~31.0,水温为23.8~25.9℃的条件下,浮游幼虫9~14d进入附着变态期,变态率为12.4%,壳长生长速度为13.9μm/d。变态后的36d内,壳长平均生长速度为76.3μm/d,成活率为80.4%。沙盘单位面积附苗量为波纹板的48.5倍。本次试验利用12m^3水体育出2.5mm的稚贝21.4万枚,单位水体出苗量为1.78万枚/m^3。 相似文献
15.
半滑舌鳎苗种生产技术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总结了2003~2004年作者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 Günther)工厂化育苗技术的开发研究结果,论述了半滑舌鳎苗种生产过程的关键技术。通过改进亲鱼培育条件和强化培育、受精卵孵化条件的综合调控、加强饵料的合理搭配和投喂、水环境调控等技术措施,提高了苗种成活率,完善了半滑舌鳎苗种生产技术工艺,取得了良好的育苗效果。两年间在莱州、海阳、胶南3个试验基地分别培育出全长30~40mm的半滑舌鳎苗种84.8万尾、131万尾和61.5万尾,单位面积平均出苗量分别为1696尾/m2、1985尾/m2和2050尾/m2,苗种成活率分别达到20.2%、25.5%和30.9%。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半滑舌鳎苗种规模化生产连续成功并突破百万尾大关。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利用大官板垦区水体对长牡蛎(又称太平洋牡蛎)进行半人工采苗,具体操作工艺作扼要概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1988年12月至1989年4月大连紫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nudue A)人工苗种室内及海区越冬的研究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10~16℃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稚胆的日摄食量增加,增重量加大。室内15℃条件下,稚胆对海带的摄食量最大,其次为裙带菜、海带和贝肉,石莼和人工配合饵料。稚胆增重率最高的为投喂海带组,最次为人工配合饵料组,室内各组越冬成活率均为100%。海区越冬的成活率最高为94.4%,最低为33.9%。海区越冬的成活率与稚胆规格,稚胆的密度及培育器材内水体交换量有关。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