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荔枝采后病害与颉颃菌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鲜水果、蔬菜采后腐烂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世界范围内 ,新鲜果蔬贮运过程中约有2 5%的产品因腐烂变质不能利用 ,有些易腐水果和蔬菜采后腐烂损失在 3 0 %以上。果蔬变质腐烂的原因可归纳为 3个方面 :果蔬组织的生理失调或衰老 ,病原微生物侵染及采后环节中的机械损伤 ,三者相互影响 ,但最终是病原微生物侵染引起果蔬采后腐烂 [1] 。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驰名中外的荔枝 ,采后变褐腐烂问题更加严重 ,历来就是生产和贮运过程中的一个难题 ,这个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会对荔枝保鲜起到推动作用。因此 ,本文从病害角度 ,论述了荔枝贮藏保鲜中病…  相似文献   

2.
赵华  胡鸿 《中国蔬菜》1991,1(6):21-0
蔬菜采收后因机械损伤,生理变化和侵染性病害等造成的损失十分惊人。据报道,在美国,蔬菜采后损失量大约占总产量的12%[5],在我国仅腐烂损失通常在20%以上[6]。另据作者初步调查,番茄、甜椒、黄瓜等主要果菜采后侵染性病害造成的腐烂大约占总损失量的50~90%。因此,蔬菜采后病害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十分重要。蔬菜采后病害包括大量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本文仅就作者近年来对几种果菜采后主要真菌病害的研究结果、连同前人的有关报道,一并整理,综述如下。 病害种类及其发生情况 表1为作者调查中见到的引起番茄、甜椒、黄瓜采后腐烂的几种主要真…  相似文献   

3.
对果实采后腐烂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实的采后腐烂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平均 损失可达10%~30%,因此探索一些能够有效减少果实采后腐烂的措施极有必要。果实采后腐烂变质的原因可归结为三个方面:果实组织的生理失调或衰老,病原微生物的侵染,采收及采后环节中的机械损伤。三者相互影响,但最终是病原物侵染引起果实腐烂。果实采后病害包括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果实采后的生理失调,如冷害、果皮烫伤、果肉或果心褐变,柑桔类果实的干疤、枯水、水肿等都属于非侵染性病害,它们是由于果实贮藏环境不适宜或缺Ca、B等而引起的。果实采后侵染性病害,主要是指微生物…  相似文献   

4.
辣椒采后病害发生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东省广州、增城采收辣椒,在常温(25 ℃)贮藏条件下观察辣椒采后病害的发生情况,测定采收时无病害症状的辣椒组织中病菌的潜伏侵染率。结果表明:辣椒采后在25 ℃下贮藏,发生的病害有果腐病(Fusarium sp.)、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软腐病(Erwinia carotovora)、黑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且5 d后开始表现病害症状。其中果腐病、炭疽病、软腐病是辣椒采后的主要病害。辣椒采后病害主要从果柄部位开始发生,向果蒂和果身部位扩展,最后引起整个辣椒果实腐烂。辣椒果柄、果蒂是带有潜伏侵染菌较多的部位,从果柄、果蒂组织中分离出的病菌有炭疽病、链格孢菌、镰刀菌、灰葡萄孢菌和欧氏杆菌,从果身组织中只分离出炭疽菌、链格孢菌和欧氏杆菌。伤口是辣椒采后病害病原菌侵入的主要通道,伤口接种的处理发病率高,无伤口接种的处理不发病。剪除果柄可明显减轻辣椒采后病害的发生,提高辣椒的贮藏效果。  相似文献   

5.
荔枝采后病害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继栋  朱西儒 《果树学报》2002,19(2):128-131
病菌危害是荔枝难于贮藏保鲜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荔枝采后不但受采前已侵入病原菌的危害,还受采后大量腐生菌的侵染危害。目前,荔枝采后贮藏保鲜中控制病害的主要措施一是通过生理调节来间接地抑制病害发生,二是应用杀菌剂。针对杀菌剂应用中存在的严重污染环境和危害人身健康的问题,通过介绍生物防治在果蔬贮运病害防治中具有的优点和荔枝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实例,指出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荔枝采后病害,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毛叶枣采后病害与防腐保鲜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毛叶枣贮藏寿命特别短 ,在常温下只能贮藏 1周左右 ,超过这一时期 ,果实易失水 ,果皮皱缩、褐变 ,果肉也会发酵。另外 ,采后病害也会造成严重腐烂 ,据统计 ,发病率达 2 %~ 4 0 % [1] 。减少采后病害的发生 ,延长果实的贮藏寿命 ,是毛叶枣采后处理亟须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 ,引起海南毛叶枣采后病害的病原菌有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 、Bot ryodiplodiatheobromaePat、Rhizopusstolonifer (Ehrenb ExFr )Vuill 。本文综述了国内…  相似文献   

7.
杧果炭疽病、蒂腐病是四川省攀枝花市杧果最严重的采后病害,它们在果实采前潜伏侵染,于果实采后成熟过程中发病,损失一般达10%~20%,严重发病的损失达50%以上,极大地限制了杧果鲜果远销和上市时间。为此,我们开展了两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8.
水果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1 引言果蔬的采后防腐保鲜是一项较艰巨的工作。据统计,我国果蔬采后腐烂损失每年约为20%—30%,美国的果蔬采后损失也达24%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由微生物侵染所引起的。通常,人们以杀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蓝莓采后病害病原和采后病害的发生规律。【方法】从辽南地区收集7个蓝莓品种,并对其果实进行室温贮藏。待果实自然发病后,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致病菌并按科赫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调查不同时间点、不同发病部位有、无果柄贮藏的蓝莓果实采后病害的发生情况。【结果】从蓝莓病果中分离得到4种致病菌,分别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它们的带菌率分别为81.85%、77.23%、62.43%和17.19%,致病性验证它们都能使蓝莓果实感病;无果柄贮藏的蓝莓果实比带果柄的采后病害发生严重,其中带果柄贮藏6d平均发病率为2.95%,而无果柄发病率达到了21.81%;不同品种果蒂痕处和果实其他部位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21.52%和5.56%;不同蓝莓品种采后病害进展较快的是‘伯克利’和‘瑞卡’,发病较慢的是‘N5’,而‘蓝丰’‘北陆’‘斯巴坦’和‘蓝鸟’发病进程居中。【结论】辽南地区引起蓝莓采后病害的致病菌分别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蓝莓采后病害的主要发病部位是果蒂痕处;对采后病害较抗病的品种有‘N5’,较感病品种有‘伯克利’和‘蓝丰’,‘瑞卡’‘北陆’‘斯巴坦’和‘蓝鸟’的抗性居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果菜》2014,(4):65-65
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果菜腐烂超过8000万吨,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50亿元,占整个产值的30%以上。据了解,新鲜水果的品质恶化,病原微生物,主要是霉菌侵染引起的病害是主要的原因之一,部分霉菌还能产生霉菌毒素,具有致癌性或其他毒性。长期以来,控制果蔬采后病害的主要措施是使用杀菌剂,其长期和大量使用,污染环境,有损于人类健康。用有益微生物进行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是国内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研究领域。研究表明,有益微生物能保护水果免受致病微生物的浸染,对水果的营养和品质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对人体无毒害。  相似文献   

11.
刘丹 《北方果树》2007,(3):88-88
苹果轮纹菌不仅侵染田间生长的苹果,由于其潜伏侵染特性,还可引起苹果采后腐烂,成为贮藏期的重要病害。果蔬采后腐烂已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烨 《果农之友》2009,(11):24-25
苹果在贮藏期间常发生多种病害,主要可分为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两大类。生理性病害主要是由于生长、贮藏条件不适或缺乏某种矿物质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则主要是由于采前微生物潜伏侵染或采后伤口侵染引起的,有效地防治这两类病害对苹果的保鲜和增值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鲜枣贮藏期病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鲜枣采后贮藏期间发生的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进行了概述。贮藏期易发生的生理性病害主要包括枣果的酒化、褐变和低温伤害;病原菌在田间的潜伏侵染和采后的伤口侵染是引起枣果贮藏病害的主要原因,其病原菌的种类既有真菌也有细菌。枣果病原菌潜伏侵染的病理机制是今后侵染性病害的研究热点。减少枣果的采后病害可以通过田间综合防治、采收及采后处理过程中避免机械损伤和入库前的消毒处理等措施来解决。生物防治是控制枣果采后病害的研究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卓根 《果农之友》2010,(11):37-37
<正>对于柑橘贮藏病害,多数果农只注重采后防治,对采前预防则不以为然。其实柑橘贮藏病害中,有些于采前开始发病或潜伏,如果采前不防治,单纯靠采后防治,效果不甚理想。实践证明,采前预防可明显减轻炭疽病、黑腐病和褐腐病等贮藏病害,提高采后病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果菜》2012,(9):54-54
有机蔬菜病害可分为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有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根结线虫病害,非侵染性病害就是常说的生理性病害。  相似文献   

16.
赵靖 《现代园艺》2014,(19):102-103
<正>随着保护地的快速发展,棚内蔬菜病害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使得广大菜农应接不暇。蔬菜发生病害的原因统称病原,根据病原的不同,蔬菜病害可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两大类别。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不同点:(1)病原不同:侵染性病害的病原为生物,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而非侵染性的病原为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扩大冬枣栽培面积,冬枣产量逐年递增,然而冬枣采后在常温下放置10天,枣果腐烂率高达80%,低温贮藏60天左右,病害即大量发生,果实腐烂严重,丧失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为了开展冬枣采后贮藏期各种病害的侵染、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的研究,本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概  相似文献   

18.
谢雪芳 《果农之友》2006,(11):47-47
对于柑桔贮藏病害.多数果农只注重采后防治.对采前预防则不以为然。其实柑桔贮藏病害中,有些于采前开始发病或潜伏,如果采前不防治,单纯靠采后防治,效果不甚理想。实践证明.采前预防可明显减轻炭疽病、黑腐病和褐腐病等贮藏病害,提高采后病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西兰花采后病害发生的影响因素,选取温度和湿度2个重要的环境因子,探究在不同温度和保湿时间条件下,病原菌对西兰花的侵染能力。结果表明,在低温5℃和10℃条件下,保湿0~72 h内,西兰花接种致病菌株后均未发病。建议在西兰花贮藏运输过程中,保持低温,并采取保湿措施,能起到显著的保鲜效果,并抑制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20.
蔬菜品种类型多,发生的病害也多达数百种,但其病原主要分为五大类,即病毒病害、细菌病害、真菌病害、线虫病害和非侵染性生理病害。现将这五大类病害田间简易诊断方法介绍如下:1病毒病害该病毒人用肉眼看不到,主要靠昆虫或接触摩擦传播,几乎所有的蔬菜都可感染病毒病害。蔬菜受侵染后,往往出现维管束系统坏死,主输导组织受害后,全株出现受害症状;支输导组织受害后,局部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