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1年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大发生原因分析及综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阳市常年种植水稻面积 2 .8万 hm2 ,二化螟、三化螟分别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 ,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作物品种、气候因素 ,以及防治规范化技术的差异 ,三化螟继 70年代之后 ,再次回升到猖獗为害 ,而二化螟的发生又居高不下 ,形成两螟同时大发生的局面。1 发生概况据历史资料分析 ,70年代 ,我市水稻生产以早稻、晚稻、中稻为主 ,二化螟仅为 1代大发生 ,2、3代为轻 ;三化螟猖獗为害 ,年度发生面积 6.7万hm2 ,三代平均 666.7m2 落卵量 2 37块 ,最高为 741块 ,平均被害率超过 1 .0 % ,高达 5 .3% ;1 995年前的 1 5年间是三化螟…  相似文献   

2.
郦子华 《广西植保》2000,13(1):35-37
三化螟是柳州地区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 1a发生 4代 ,以 1、 3代为害早、晚稻秧苗造成枯心苗 ;2、 4代为害早、晚稻孕穗至灌浆造成白穗和枯孕穗。 90年代平均每年实际损失粮食 2 379t,对水稻的高产稳产造成严重威胁。 1999年三化螟的发生是 90年代以来较重的一年。1  1999年三化螟发生实况  柳州地区 1999年水稻种植面积 :早稻10 .70万 hm2 ,中稻 1.87万 hm2 ,晚稻 9.0 6万 hm2 。由于气候的影响 ,早稻的播、插期比常年推迟、延长半个月左右。三化螟全年属中等局部偏重发生 ,尤以第 1、 2、 3代的发生明显较往年重。各世代累计发生面积为…  相似文献   

3.
1 发生概况三化螟是安徽省水稻的主要害虫 ,50~ 70年代发生为害尤为突出。 70年代 ,沿江稻区为防治三化螟 ,曾出现“万家灯火”诱虫景象 ,当时全省年发生面积高达 1 47万hm2 次以上。 80年代初至 90年代初 ,发生逐渐衰落 ,发生面积逐年减小 ,为害程度逐年减轻 ,到 80年代末期 ,有些地方甚至见不到三化螟。 1 995年以来 ,三化螟发生面积逐年扩大 ,为害程度逐年加重。年发生面积已由最低年份 1 991年的 1 1 .5万hm2 次 ,上升到1 999年的 66.7万hm2 次。特别是三代三化螟近年已成为本省沿江稻区迟中稻、单季晚稻、早栽双晚穗期的主要害…  相似文献   

4.
20 0 1年荆门市种植水稻 1 6万 hm2 ,其中早稻0 .6万 hm2 ,中稻 1 4.4万 hm2 ,晚稻 1万 hm2。受今夏高温干旱等异常气候及种植结构的调整 ,我市三化螟为大发生 ,特别是 3代三化螟发生量之大 ,发生期之长为历史罕见。1 发生特点2 0 0 1年 ,我市 3代三化螟发生态势是 ,发生量大、发生期长、为害严重。据市站在麻城测报点调查 ,3代三化螟平均 667m2卵量 1 0 0 0块 ,667m2残虫量 80 0~ 2 60 0 0头 ,加权平均 65 2 0头 ,个别严重的地方 667m2 残虫量加权平均近 1 0 0 0 0头 ,更有甚者同株水稻上有 2~ 3头虫为害 ,为过去所少见。同时据我站观察…  相似文献   

5.
水稻螟虫是孝感市水稻的主要害虫 ,在 5 0年代~ 80年代二化螟、三化螟种群交替上升 ,进入 90年代中期 ,二化螟、三化螟在水稻混合暴发为害 ,严重影响了水稻生产。据统计 ,水稻螟虫每年发生面积约为 46万 hm2 ,防治面积 60万 hm2 ,挽回损失达80 0 0万 kg,实际损失 2 5 0 0万 kg。在螟虫的防治上虽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但也出现了因长期单一使用化学农药等原因引起螟虫抗性上升状况 ,笔者总结 5 0年代以来螟虫的防治工作情况 ,粗略分析螟虫抗性上升的原因 ,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1  5 0年代以来水稻螟虫防治状况5 0年代以来 ,孝感市螟虫…  相似文献   

6.
泗洪县地处洪泽湖西岸,常年种植水稻面积5.3万hm2,以单季晚稻种植为主,特别是优质品种武育粳3号种植比例大,占85%以上。水稻三化螟自1996年以来已连续6a大发生。其主害代第三代为害单季中晚稻,造成白穗,未防治的稻田一般减产8成以上。近6a来,笔者就三化螟严重发生情况下化学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1三化螟的生活习性进一步观察1.1发生时期在泗洪地区三化螟1a发生3代。第一代盛孵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主要为害秧田期水稻;第二代在7月中、下旬,主要为害分蘖期水稻;第三代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往往…  相似文献   

7.
石广智 《广西植保》2001,14(4):27-28
水稻三化螟是以幼虫钻蛀到稻株体内为害 ,造成枯心或白穗 ,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天等 2 0 0 0年三化螟在水稻上大发生 ,发生面积 0 .98万 hm2 ,占种植面积的 61 .6% ,比 1 999年多 0 .37万 hm2 ,是 1 985年以来发生程度最重 ,发生面积最大的一年。虽经防治后 ,仍损失粮食 2 5 .31万 kg,相当于 80 hm2 的粮田颗粒无收。现将其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如下。1 三化螟大发生情况及特点1 .1 发生期推迟 测灯下成虫始见日为 4月 7日 ,比1 999年推迟 32 d,始盛日 4月 1 3日比 1 999年推迟 1 1 d。各代灯下成虫盛发期分别为 :越冬代 4月 1 3~ 1 9日…  相似文献   

8.
三化螟是象州县水稻的主要害虫 ,70年代、 80年代曾一度严重发生。每隔 2~ 3a就有一年为大发生。进入 90年代 ,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三化螟的发生曾趋于减轻。   1999年三化螟发生严重 ,是 90年代最重的一年。发生程度是早稻中等、局部中等偏重 ,发生面积 0 .76万 hm2 ,占早稻种植面积的 45 .6 %;晚稻中等偏重 ,发生面积为0 .99万 hm2 ,占晚稻种植面积的 6 4 .3%。据调查 ,第 2代三化螟卵块密度高的为 12 5 0块/6 6 6 .7m2 ,加权平均为 193块 /6 6 6 .7m2 ,是上年同代卵量的 15倍 ,比前 9a( 1990~ 1998年 ,下同 )平均值增加 46 7.6 %,比…  相似文献   

9.
二化螟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为害水稻.初孵幼虫群集在叶鞘内为害.造成枯鞘.3龄以后幼虫蛀入稻株内为害,水稻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抽穗期造成白穗.成熟期造成虫伤株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30%以上。2013年崇阳县水稻二化螟发生面积10.4万hm2次,防治面积19.3万hm2次,挽回损失29454.7t.实际损失5875.4t。  相似文献   

10.
稻飞虱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也是我省水稻上的首要害虫。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平均发生面积87.98万hm2,为害损失占水稻病虫为害损失总和的24.06%,占水稻害虫为害损失的35.42%,有“小虫成大灾”之说。仅1980年全省中、晚稻上稻飞虱因“落地成灾”造成的水稻自然损失就高达18  相似文献   

11.
浦北县水稻三化螟发生历史概况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化螟是浦北县水稻产区的重要害虫之一,曾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大发生为害。20世纪90年代实施综合防治后,其为害得到控制。为持续有效控制其发生为害,减少为害损失,笔者对浦北县水稻产区历年三化螟发生为害及防治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连作晚稻三化螟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三化螟幼虫在晚梗稻分蘖、圆秆、孕穗、破口期均能侵入,所形成的为害株数、为害类型和幼虫存活率与生育期有密切关系,为害丛、株增长呈S型曲线。分蘖期、孕穗—破口期引起丛、株为害率和损失率与卵块密度显著相关,每个卵块损失稻谷分别为59.11±2.99g、74.58±3.31g。考种结果表明,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减少。在现有生产条件下,三化螟经济允许卵块密度为:分蘖期130—150块/666.7m~2,孕穗—破口期100—120块/666.7m~2;防治指标:分蘖期100—110块/666.7m~2,为害团50—60个/666.7m~2,丛为害率2.0%—3.0%,株为害率1.0%—1.5%。  相似文献   

13.
周家立 《广西植保》2003,16(1):31-32
三化螟是我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 ,曾给我区水稻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在广西发生较轻 ,损失较小。但近年来 ,由于全球气候异常 ,农业结构调整及防治措施不当等原因 ,1 999~2 0 0 1年较 2 0世纪 90年代中前期呈迅速回升态势 ,损失也在加重 (见插图 )。因此加强对水稻三化螟发生为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应引起各级植保部门及广大农民的重视。现笔者粗浅分析近年三化螟在我区发生回升明显的原因并就综合防治策略提几点建议 ,以供参考。1 发生特点1 .1 越冬虫源基数大 ,冬后死亡率低  据 1 999年统计融安等 42个县 (市…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抗虫水稻研究介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水稻是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全世界有 30多亿人口以稻米为食。全世界每年由于水稻害虫的为害造成稻米损失近 1 0 0 0万 t。我国水稻常年种植面积0 .33亿 hm2 左右 ,占世界种植面积的 2 2 .8% ,总产量为 1 .6亿多吨 ,占世界产量的 36.9%。然而由于遭受害虫的严重威胁 ,近年主要虫害面积稻飞虱达0 .1 7亿 hm2 ,三化螟达 0 .1 2亿 hm2 ,二化螟达 0 .0 5亿 hm2 ,防治费用高达 1 0亿元以上。  化学农药防治害虫虽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化学农药导致环境污染 ,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有益昆虫及害虫天敌 ,破坏了生态的平衡。特别是由…  相似文献   

15.
陈方景 《广西植保》2003,16(2):19-20
马铃薯是浙江省西南山区景宁县经济效益较好的粮食、蔬菜、饲料作物。近年来 ,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 ,马铃薯种植面积越来越大 ,从 2 0世纪 90年代种植马铃薯 1 80 0 hm2增加到 2 0 0 2年的 43 0 0 hm2 ,占春粮经济作物总面积的 75 %。但与此同时马铃薯青枯病在我县呈现加重为害的趋势 ,其株发病率一般在 1 5 %~ 3 5 % ,重者达 5 5 %以上 ,年损失马铃薯产量均在 1 70 0 0 t以上 ,产植均在 1 0 2 0多万元。为此 ,笔者对马铃薯青枯病进行了 3 a的试验调查和研究 ,现将其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总结如下。1 发病症状  马铃薯青枯病是马铃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6.
刘兆鸿 《广西植保》2011,24(4):25-27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生的水稻病毒病,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是主要传毒媒介。2007年晚稻发现该病在平乐县部分乡镇稻田造成严重为害以来。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为害损失日趋严重。2010年全县发生面积0.62万公顷,造成损失366.49万公斤,由水稻次要病害上升为发生面积仅次于水稻纹枯病、为害损失最大的主要病害。在防...  相似文献   

17.
三化螟是我县水稻的常发性害虫 ,2 0世纪 (下文同 ) 5 0年代至 80年代初期发生较重 ,80年代中期以后 ,虽有个别年份某个世代发生有所上升 ,达中等或中等偏重程度 ,但绝大多数年份各代为轻发生、局部中等偏轻 ,常年发生面积、残虫密度、为害率均较低。总体来说 ,我县近十多年来三化螟为轻发生。现将其发生情况和原因分析如下 :1 基本发生情况1 .1 发生程度轻、面积小 我县属三化螟 4~ 5代发生区 ,历年灯下均有 5代成虫 ,第 2、 4代为主害代 ,常以第 4代幼虫和第 5代幼虫混合越冬。分析1 987~ 2 0 0 1年 1 5 a有记录的 72代次的发生情况 …  相似文献   

18.
稻瘿蚊(Pachydiplosis oryzaeWood Mason)在贺州市自20世纪80年代末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后,曾猖獗为害10多年,90年代其发生程度一直处于中等偏重至大发生[1]。但进入21世纪以来,稻瘿蚊发生为害程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年中等偏重发生,2002年中等发生,2005年轻发生,全市发生面积仅1 987hm2。1近10a稻瘿蚊发生演变趋势1996~1998年贺州市稻瘿蚊发生程度均达到大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45 300hm2、46 500hm2、44 700hm2,占晚稻播种面积的90%以上,若不防治预计损失产量28 100t、32 800t、36 600t;1999年和2000年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发生面积…  相似文献   

19.
2003年灵川县晚稻稻瘿蚊、二化螟大发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阳文军 《广西植保》2004,17(1):35-36
灵川县水稻病虫观察区位于灵川县灵川镇石子岭村 ,地理位置为北纬 2 5°2 5′,东经 1 1 0°1 9′,海拔1 68.2 m,地域较平坦 ,水田面积约 30 hm2 ,旱地面积 1 7.67hm2 ,为早稻—中稻—晚稻混栽区 ,在其周围为 66.67hm2 左右的连片水稻种植区域。石子岭村2 0 0 3年早稻种植面积为 1 6.93hm2 ,占全年水稻种植面积的 40 .3% ,中稻面积为 1 2 .33hm2 ,占 2 9.3% ,晚稻面积为 1 2 .8hm2 ,占 30 .4% ,中稻种植面积占的比例较大。1 发生为害情况   2 0 0 3年晚稻期间 ,石子岭村稻瘿蚊及二化螟发生普遍而严重。 9月中旬调查晚稻稻瘿蚊发生为害情况…  相似文献   

20.
仙居县地处括苍山麓,是典型的山区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细条病,下称 )于 1987年在本县发现,现已上升为水稻的主要病害。连晚常年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 70%以上,一般田块产量损失 5%~ 10%,重病田块损失 20%~ 40%,且病害发生有不断加重的趋势。为进一步做好水稻细条病的综合治理工作,笔者对该病流行的影响因子及防治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1流行因子分析 1.1病源 1)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 1987~ 1989年全县连晚细条病发病面积均维持在 50 hm2以下水平,但 1990年陡增至 3 000 hm2以上。调查分析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