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推广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提供依据,进行了早稻不同育秧方式免耕抛秧栽培对比免耕抛秧栽培验,结果表明,编织布隔层育秧克服了塑盘育秧免耕抛秧后易漂秧、浮秧、立苗难,回青慢等缺点;在秧田期带蘖多,667m2基本苗数较多,抛后立苗时间短,分蘖快,够苗快等优点,编织布隔层育秧应用于免耕抛秧是农民减负增收的有效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2.
水稻免耕无盘抛秧栽培是一项减少农事环节、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产的农业生产新技术。介绍水稻免耕无盘抛秧栽培示范推广基本情况,总结水稻免耕无盘抛秧技术,包括旱育无盘育秧、免耕抛秧,以为水稻免耕无盘抛秧栽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四种不同育秧方式在免耕抛秧栽培试验中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叙 《吉林农业》2011,(7):86-87,90
为探索水稻隔层育秧、塑盘育秧、旱育秧与泮水育秧在免耕栽培条件下对产量的影响。2008—2010年均在晚稻连续进行了三年隔层育秧免耕抛秧、塑盘育秧免耕抛秧、旱育秧与泮水育秧免耕抛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隔层育秧免耕抛秧平均亩产515.2kg/667m^2,塑盘育秧免耕抛秧平均亩产453.3kg/667m^2,旱育秧免耕抛秧429.4kg/667m^2,沣水育秧免耕抛秧385.4kg/667m^2。隔层育秧、塑盘育秧、旱育秧比沣水育秧的免耕抛秧分别增产129.8kg、67.9kg和44.0kg,增产率分别为33.68%、17.62%和11.42%,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2001~2003年水稻免耕抛秧栽培试验、示范、推广总结分析,针对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出水稻免耕抛秧栽培育秧抛栽,合理密植,高效施肥等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以水稻免耕抛秧与地膜水育秧进行生产对比试验。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水稻旱育免耕抛秧就是将小春作物油菜、小麦等秸秆还予本田,不犁田、不耙田,达到免耕栽培节省投入、秸秆还田培肥地力、覆盖栽培节省用水、避免焚烧,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保护生态环境、从而提高产量、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等问题,试验表明,水稻免耕抛秧增产增效显著,具有一定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6.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章从免耕抛秧稻田与水稻品种的选择要求、抛秧前的杂草防除与田间管理、播种育秧、抛秧、大田管理等方面,对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要点进行了阐述,并指出水稻免耕抛秧的几个显著技术特点,提出了今后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以黄华占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水稻免耕直播、免耕机插、免耕抛秧3种不同轻简栽培方式对水稻生育期、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免耕栽培方式中,以免耕直播处理水稻生育期最短,为118 d;免耕机插处理水稻生育期最长,为134 d;水稻产量以免耕直播处理最高,为10 690.5 kg/hm2;免耕抛秧处理水稻产量为最低,为9 322.5 kg/km2;经济效益以免耕直播处理为最高,达19 234.5元/hm2;免耕抛秧处理经济效益最差,为14 776.5元/hm2。总的来说,免耕直播轻简栽培方式的表现最佳,其水稻单产最高、成本最低,但有一定局限性,只适应于中稻和一季晚稻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8.
进行超级稻Y两优1号不同育秧方式免耕抛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使用353孔塑盘浆播旱管化控育秧处理的秧苗抛栽大田收获后产量最高,达到9 865 kg/hm2,该育秧方式可在兴业县超级稻大面积栽培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江西农业学报》2022,(6):28-30
在充分应用现有的水稻免耕栽培和高产栽培的先进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组装集成,提出了水稻免耕抛秧和移栽的配套栽培技术,包括田块选择、土壤处理、除草灭茬、育秧、移(抛)栽、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一、材料与方法 实验示范田设在昭潭镇昭潭村,处理分别有:克无踪除草免耕大苗抛秧(以下简称免耕抛秧)、翻耕平整抛秧和翻耕平整手插(CK).对不同的组合、土壤、密度和秧龄实行免耕栽培,观察和分析其综合性状表现.前茬为早稻,采用常规湿润育秧方式.播种时间在6月20日.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机插水稻培育矮化壮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拌种剂、多效唑和旱育保姆3种化学调控剂对水稻机插秧苗进行矮化壮秧处理,并以不使用化学调控剂作对照,研究不同化学调控剂在水稻机插育秧中的作用。[结果]拌种剂、多效唑和旱育保姆均有矮化壮秧作用,在秧龄小于20 d时,采用3种化学调控剂育秧均可;当培育的机插秧秧龄达到25 d时,以旱育保姆育秧效果最好。28 d时,旱育保姆处理的秧苗出苗率达80.31%,成苗率达71.94%,出苗率和成苗率均最高;拌种剂处理的成苗率最低。机插后旱育保姆处理的秧苗综合质量最好。[结论]旱育保姆对水稻机插育秧秧苗矮化壮秧作用明显,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机插水稻化学调控剂。  相似文献   

12.
秧好半年稻,在水稻的栽培管理中,稻苗质量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抓好水 稻育苗的每个关键环节,才能达到稻苗既齐又壮的目的,达到水稻高产的目标。在水稻的培育 中,无病害、整齐健壮、秧龄适宜的水稻秧苗,是育苗的基本要求。同时,稻苗的培育受到品种选 择、管理技术、育苗方法,当地的气候等的影响。本研究,针对水稻育苗技术,阐述了育苗前准备、 播种量确定、种子的处理、育秧田的管理等要点,希望能提高水稻秧苗的质量,为农民等相关种植 者提供参考意见,确保水稻的高产,增加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我国水稻生产中水稻育苗的现状以及育苗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根据水稻育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水稻育苗的方法,使人们更加了解水稻育苗的过程,从而整体提高水稻的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介绍水稻集中育秧的作用、水稻集中育秧技术的种类和特点,对水稻集中育秧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0.15%浓度Na2CO3模拟盐碱胁迫,对转OsCYP2基因水稻吉农大30T3代种子进行芽期与幼苗前期抗盐碱性鉴定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材料根长与苗高比对照吉农大30低;无论是转基因水稻还是非转基因水稻,其幼苗前期对于盐碱胁迫的危害比芽期更为敏感;在0.15%Na2CO3胁迫下转基因材料与对照材料各项性状测量指标与芽期综合相对碱害率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是转基因吉农大30幼苗前期综合相对碱害率与对照相比发生了显著降低,说明转基因材料在0.15%Na2CO3胁迫下其幼苗受到的伤害少于对照材料,由此推断转基因材料幼苗前期耐盐碱能力高于对照材料。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推动现代育苗技术的演变,对寒地稻区育苗的棚型、浸种催芽及壮秧剂等育苗技术演变过程进行介绍,提出了未来水稻育苗的技术,即小苗移栽(2.5叶期)、基质育苗与立体育苗及工厂化与全程机械化等适合低碳的简约化育苗技术,以期为寒地稻区的育苗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对8个不同水稻品种的耐性影响,为耐性水稻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DEP对8种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种子出苗数和幼苗苗高、根长以及干重的影响。[结果]DEP对水稻种子出苗数的影响不明显。DEP对美香占的苗高、根长、茎叶干重和根系干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效果;对天优998和华粳籼74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DEP对玉香油占的茎叶干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中香1号的苗高和根长的生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天优428的苗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饶平香的茎叶干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桂香占的影响不显著。不同浓度DEP对水稻幼苗的影响从大到小为华粳籼74天优998天优428饶平香桂香占玉香油占中香1号美香占。[结论]该研究可为邻苯二甲酸酯(PAEs)中低度污染农田种植水稻品种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仇从宇  孙丽 《北京农业》2012,(15):28-29
软盘育秧技术是目前水稻机插秧技术中使用率较高的一种育秧方式,简单易行,易于操作,成功率高等。水稻机插推广成败在于秧苗,能否培育出合格的壮秧是水稻机插推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秧龄和播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秧龄和播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优质粳稻品种南粳46为材料,研究不同秧龄和播量对水稻机插秧苗苗高、叶龄、成苗率、成苗数、素质、茎蘖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秧龄和播量对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有显著影响。其中,20 d秧龄和80 g/盘播种量时机插秧苗素质最好,实测产量最高,达10 263.45 kg/hm~2。[结论]该试验为进一步完善机插育秧技术,加快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选择适应水稻机插作业的育秧方式和提高机插杂交中籼稻产量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徽两优6号为供试材料,研究营养土软盘育秧、流水线营养土硬盘育秧、淤泥软盘育秧3种育秧方式对机插秧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流水线营养土硬盘育秧秧苗素质表现出较强的优势,成苗率较高,漏插率较低,茎基部较粗,根系盘接力较高,根系活力较强,缓苗期较短,产量优势明显,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高于其他育秧方式。[结论]在安徽省江淮地区,采取流水线营养土硬盘育秧有利于提高水稻机插秧的秧苗素质,建立合理的群体起点,形成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