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蜜粉源植物是养蜂的物质基础,是发展养蜂生产的重要依据,充分利用蜜粉源植物可以增加蜂产品产量、增加蜂农收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作物品质,同时对发展蜂产业和保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北京市蜜粉源植物资源现状,合理保护和利用蜜粉源植物资源,为推动北京市蜂产业快速发展和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提供依据,通过两年的时间,以野外调查结合北京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主,辅助重点放蜂路线调查、蜂农走访、问卷调查、标本采集、照片拍摄等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北京市11个养蜂重点区的蜜粉源植物进行了较为全面地调查,同时记录每种蜜粉源植物的采集地点、花期、花色、生长环境、种类、中文名称、学名等,记录每种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花蜜和花粉的数量。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蜜粉源植物丰富,共有327种,隶属于73科、218属。其中主要蜜粉源植物4种,主要辅助蜜粉源植物86种,以荆条、刺槐、枣树、六道木组成主要蜜粉源,以杏树、桃树、玉米等组成主要辅助蜜粉源,其余多为辅助性蜜粉源植物。并对北京地区蜜粉源植物资源的利用现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密云县是北京市最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和饮用水源地,也是全国著名的农业生态县。养蜂业是密云县的传统农业,发展基础良好,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密云县蜂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一、密云县蜂产业发展现状1.蜜粉资源丰富密云县是全国农业生态县,又是全国绿化先进县,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得天独厚的植物资源。密云县野生蜜粉源植物丰富,共涉及60科156的201个种,其中以刺槐、蒙椴、糠椴、六道木、荆  相似文献   

3.
养蜂是我国农村一项传统的副业生产,它是一种通过人工饲养蜜蜂,蜜蜂采集自然界的蜜粉资源,获取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蜡、蜂胶、蜂毒等蜂产品的生产方式。养蜂生产是北京林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森林资源的增长,为养蜂生产提供了大量的蜜粉资源,使养蜂业...  相似文献   

4.
蜜粉资源即蜜源植物和花粉植物的总称.花蜜和花粉是大自然奉献给人们的高营养食品和多功能医疗保健药物.因此,在食品、医药、日用保健、动物饲养等许多方面均有广泛的利用.大兴安岭林区在蜜粉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仍是一块处女地,因此有必要对其资源情况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5.
蜜源植物是农业多种经营的自然基础,黑龙江省广大林区生长着丰富的野生草本和木本蜜源植物,为养蜂业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本文列述的是黑龙江省主要野生木本蜜源植物资源54种,及其种类名称、学名、分布、生境、花期等,为发展养蜂业提供基础资料。1杨柳科柳属(Salix)(1)  相似文献   

6.
南京地区访花昆虫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访花昆虫研究为近年来昆虫学工作者研究较为关注的领域之一。该文通过对南京林业大学校园、树木标本园和紫金山北坡的调查 ,介绍了这些地区的主要蜜粉源植物、访花昆虫 ,主要访花昆虫的活动特点。  相似文献   

7.
刘晓娟 《广东园林》2006,28(Z1):60-64
综述了植物源农药(包括植物源杀虫剂、植物源杀菌剂、植物源除草剂)的研究和开发应用现状。较详细地介绍了几种典型杀虫植物注要包括楝科植物、豆科鱼藤属植物、卫矛科植物)的杀虫机理和开发应用情况,并讨论了植物源杀虫剂今后研究的几个热点:生物技术在植物源杀虫剂研究中的应用;植物源光活化毒素的研究;杀虫植物资源的进一步调查研究。与植物源杀虫剂相比,植物源杀菌剂和除草剂的研究和应用要少得多。然而目前人们已经在植物体内发现许多具有杀菌、除草活性的物质,因此开发植物资源合成杀菌剂和除草剂具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榆林市核桃产业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明榆林市核桃产业发展情况,采用实地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榆林市核桃适生栽培范围、栽培现状、发展趋势及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发现了榆林市核桃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核桃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为指导榆林市群众理性地发展核桃种植业,合理开发利用本区核桃资源提供了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榆林市城市绿化的现状,对榆林市的四种绿地类型的植物种类和应用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榆林市的绿化植物有165种,隶属51科98属,其中乔木75种,灌木46种,藤本2种,花卉33种,水生植物5种,草坪植物4种。蔷薇科、豆科、杨柳科、木犀科、榆科、松科、柏科为优势类群,共有81种,占总种数的48.5%。从植物种类组成、配置结构、景观效果等方面分析,指出榆林市城区园林绿化存在常绿树种数量少、乡土植物利用较少、地被植物面积较大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今后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0.
植物源杀虫剂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从植物源杀虫剂的资源利用、作用机理及作用方式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现状做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对江门市锦江源自然保护区内维管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有维管植物232 科,370属,1 179种,拥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科19种,珍稀濒危植物15科17种。该区植物资源丰富,其中药用植物527种,用材植物216种,观赏植物198种,油脂植物132种,蜜源植物63种,纤维植物85 种。文内并对保护区的资源管理、开发、科研、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乳源县野生维管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调查广东省乳源县有维管植物212科,831属,2200种,在这些植物中,有珍稀濒危植物34种、药用植物894种、用材树种397种、观赏植物248种、油脂植物229种、纤维植物119种、蜜源植物97种、野生水果88种、淀粉植物77种、鞣料植物69种、芳香植物52种。对其资源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色空间是市民与环境互动、维持人类健康的重要空间.在城市绿色空间中部分树木释放出的孢粉(孢子与花粉)会诱过敏反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未来20年内将会有35%的世界人口对孢粉产生过敏反应.文中综述国内外65个主要城市树木孢粉致敏的研究进展,梳理孢粉致敏的研究历程和监测方法,比较得出城市中引发孢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榆林沙区现存的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的调查和试验研究,对食用、药食兼用、芳香、农药、纤维等不同经济用途的9种主要野生经济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分布范围、应用价值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根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地区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根据玉林市远郊库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森林资源状况 ,提出了库区森林分类区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 ;在分析库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总体布局规模及构成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若干分类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森林食品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开发利用森林食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在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将森林食品分为森林蔬菜、森林粮食、森林油料、森林饮料、森林饲料、森林药物、森林蜜源、森林香料以及其他, 共9类, 分析了我国森林食品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并探讨了森林食品开发利用的前景、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植物花粉是常见的致敏原,能使人发生花粉症过敏性反应。通过文献调查与实地踏查,研究了南京地区居住区内主要致敏植物的种类和配置应用状况。结果表明悬铃木、枫杨、构树、柳树、榆树、桑树、柏树为南京市春季花粉病症常见致敏原。出现频度由高到低为:垂柳>构树>悬铃木=枫杨=桑树>柏=旱柳>榆树,这些致敏源多种植在组团绿地或中心游园。提出了绿化中减少致敏源的建议,如选用相似外形或功能的非致敏植物,为园林植物的科学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UV—B强度对6种园林植物花粉萌发率及花粉管生长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UV—B辐射强度、6个时间梯度。6种植物分别为北黄花菜、天蓝绣球、紫葳、龙葵、国槐和矮牵牛。结果表明:增强的UV—B对花粉的萌发率和花粉管的伸长有不同强度的抑制作用,高强度辐射的抑制作用大于低强度,且UV—B辐射对花粉的影响具有时间累积效应,二元回归分析表明,除天蓝绣球的花粉萌发率以外,其他所有物种和指标均随着UV—B辐射的强度增大和时间增加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榆林沙区生态农业优化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榆林市芹河乡桑海则生态农业优化模式建设的实践表明,农林水相结合,综合规划,配套实施,建立完善的井、渠、田、林、路、电、排、技八配套的农田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是榆林风沙区改造中低产田,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外来植物对我国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植物在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也带来了一些严重问题。本文在简要分析城市植被系统单一性与脆弱性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外来植物对城市生态系统中土壤理化性状与含水量的影响;分析了在外来植物作用下,城市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逆向演替的原因,城市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下降原因和遗传多样性改变机理。最后从外来植物生物学特性与适应性以及环境和人为因素这几个方面分析了外来植物种群形成乃至成灾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