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家蚕品种五龄蛋白质代谢与茧层转换效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家蚕品种五龄蛋白质代谢与茧层转换效率关系的研究李藜,陈小平,孙杰,严欲民,彭嵘(四川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使蚕食下的桑叶蛋白质有效地转化为茧丝物质是蚕业界十分关注的课题。笔者曾对家蚕的消化率、茧层转换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品种间差异显著[1]。...  相似文献   

2.
不同蚕品种消化率和茧层转换效率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藜  李泗贤 《蚕业科学》1989,15(1):57-60
<正> 蚕业生产上迫切期望选育出在相同给桑和饲养条件下,产茧丝量多的蚕品种,这是个蚕对桑叶的利用率问题,而利用率的高低,一般可由幼虫期的吐丝量与取食桑叶量的比例来评价。吉武成美(1982)报道,日本目前的家蚕新品种主要靠多吃桑叶结大茧。庄大桓等(1986)研究分析了我国近20—30年来蚕品种的变迁,主要经济指标都有很大增长,而饲料效率几乎没有提高。笔者1987年秋季对家蚕的茧层转换效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试验结果简报于后。  相似文献   

3.
<正>"菁松×皓月"1982年开始推广应用,随着繁育次数增加与饲育季别的不同,对饲育技术及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菁松×皓月"的一代杂交种,体质强健、饲养容易、产茧量高等良性还能很好的维持并得到体现,但在孵化整齐度、眠性整齐度、熟蚕齐一度、茧层重及茧层率、茧丝长等方面表现极不稳定。晚秋饲养表现出茧普遍偏小、茧层薄、茧丝不够长的现象都是品种退化的具体表现,根据我们的分析,其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4.
不同蚕品种的饲料效率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调查分析了近二、三十年来,我国春用蚕品种和夏秋用蚕品种主要经济性状的变迁情况。结果表明,目前推广的蚕品种与五十、六十年代推广的品种相比较,茧层量、茧层率,茧丝量、茧丝长等主要经济指标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茧层量、茧层率的增长更为突出.但5龄经过和食下量也相应地增加,蚕的消化率以及饲料效率几乎没有提高。从而认为,在今后蚕品种改良过程中,应重视提高饲料效率的研究,并通过桑品种改良、饲育技术等途径,提高饲料效率,提高养蚕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黄龙全 《蚕业科学》1989,15(4):225-227
饲养39个蚕品种,对其茧层含胶率与茧丝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作了试验,并对302个蚕品种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系二化性品种的茧层含胶率与茧层量、茧层率、茧丝长、茧丝量间呈显著正相关,其他类型品种无显著相关;茧层含胶率与解舒率、茧丝纤度间呈一致性的负相关,比较平均含胶率:中一化四眠〈日一化四眠〈中一化三眠〈中二化四眠〈日二化四眠〈多化四眠〈欧一代四眠。  相似文献   

6.
<正>桑叶成本占蚕茧生产成本的50%以上,因此提高单位重量桑叶的蚕丝产量,即提高叶丝转化率,是提高蚕桑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和日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很少研究这一问题.在过去的60多年时间里,由于蚕业界的努力,蚕品种改良获得了显著的成绩,茧层量从0.2克大幅度地提高到0.6克,增长了3倍.但这主要靠增加食下量获得的,叶丝转化率(饲料于物转化率)一直徘徊于10%左右,很少进展.近年来,我国和日本的蚕业界都对饲料效率问题逐渐重视起来.江苏蚕研所养蚕研究组研究了提高担桑产茧量的五龄期定量给桑法,吉武、黑田、住冈、研究了选育高饲料效率蚕品种的育种方法,吴载德、徐俊良等研究了叶质、蚕品种等几种因素对叶丝转化率的影响.食下饲料的茧丝生产效率,实质上是由消化率、全茧转化率、茧层率三个因子构成的.即食下干物的茧层率=消化率×全茧转化率×茧层率.本试验调查了五龄期不同饲育温度下,蚕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情况,试图查明饲育温度对饲料效率(即叶丝转化率)各构成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用苏卵限×W_2(卵色限性品种即黑卵为雌、白卵为雄)为材料,采用黑田(1980)指数限制给桑法,比较了不同给桑指数下蚕生长发育与各经济性状以及饲料效率构成因素的关系,初步阐述了省力化经济饲育的理论依据,认为,在每日二回育条件下,合理经济的给桑指数为0.75。既解充分发挥蚕儿生殖、泌丝能力,又能节省桑叶,提高饲料效率。本试验从茧层量和卵的饲料效率角度出发,探讨了不同给桑指数下蚕儿生长发育,食下量、消化量、饲料效率的构成因素以及对各经济性状的关系,初步探讨了家蚕少回饲育技术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安康市蚕桑研究所2009年春季对参加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联合鉴定的4对桑蚕品种进行了实验室鉴定,调查了各品种饲育成绩及饲育特点。结果发现,春瑞×秋月这一品种万头蚕收茧量、万头蚕茧层量、万头蚕产丝量、50?桑所产茧层量在参鉴品种中表现突出,鲁09×鲁07品种次之。  相似文献   

9.
家蚕茧层含胶率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数量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对家蚕茧层含胶率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茧层含胶率是一种较为稳定的遗传性状,品种间差异较大,广义遗传力为75.58%;影响茧层含胶率的因素的主次关系为:品种>饲育环境>雌雄性别,含胶率的高低与茧层量间不存在直接对应关系,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对茧层含胶率都是重要的,狭义遗传力为56.88%;低含胶率相对于高含胶率为显性性状,供试品种存在有一个或一组控制茧层含胶率的显性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10.
变温饲育法从1961年晚秋至1962年晚秋前后共进行了4次试验研究,综合各期成绩初步证明变温饲育在获得与恒温饲育同样的产茧量和茧层率的前提下,并有减轻劳动强度,节约燃料和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与此同时,初步明确了蚕儿在变温条件下若干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机制。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蚕品种的蚕儿在变温条件下的食桑和消化吸收等营养生理,为制订变温饲育法的技术措施提供依据,以及在以往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现有条件,鉴定变温饲育的生产性能和完整变温饲育法的技术措施。乃于1963年春期和晚秋期分别进行家蚕在变温条件下营养生理的探讨和变温饲育法农村生产鉴定。  相似文献   

11.
人工饲料育家蚕中肠和血液中几种消化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化酶的活性强弱与饲料的吸收利用有密切关系,而饲育方式、饲料组成等因素对消化酶活性有一定影响。本试验对几种消化酶活性和蚕品种的饲料效率进行了测定和调查,结果表明人工饲料育蚕与桑叶育蚕中肠消化液淀粉酶、磷酸酶活性变化有明显差异,海藻糖酶以及蛋白酶等活性变化差异不大。人工饲料育,5龄蚕的食下量、消化量及茧质成绩均劣于桑叶育,但消化率、茧重转换效率及茧层转换效率高于桑叶育。  相似文献   

12.
<正> 日本自1960年蚕的全令人工饲料育成功(福田、伊藤等)后,人工饲料育所取得的成绩,随着饲料配方的改良和饲育技术的进步而逐年提高,现已接近桑叶育的成绩。稚蚕人工饲料育已处于普及阶段。著者等,在蚕丝试验场育种部,桑叶育育成的蚕品种中,用全茧量、茧层量特殊重的多丝量蚕品种的交杂种,进行全令人工饲料饲育,在蚕体重、茧重、茧层重等方面,取得过去人工饲料育所罕见的好成绩。  相似文献   

13.
保幼激素(JH)与保幼激素类似化合物(JHA)在5令期投与,可使茧重及茧层重增加,自判明此点以来(AKaietal,1971),关于JH剂的投与效果已有很多研究和议论(AKai,1982;赤井·(?)川,1984).当初实验室阶段的投与实验,由于供试品种、饲育方法等关系,对照区的茧重轻,JH剂的投与效果高,茧层重的增加率达15—30%.其后用实用蚕品种行饲育试验,其投与效果:春蚕及晚秋蚕期茧层重的增量为10~12%,夏蚕及初秋蚕期茧层重的增量达到6~8%.  相似文献   

14.
一、试验目的本试验就4个系统共61个蚕品种的茧层含胶率分别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探索其规律性及趋向性,为蚕品种选育、品种资源利用以及进一步研究丝胶含量与解舒,出丝率的关系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蚕茧经济性状的优劣,除了上车茧率等以外,还可以采用下列指标进行判别:茧层率指茧层重占全茧重的百分比。茧层率越高,丝量愈多。茧层率因品种而异,同品种雄茧的茧层率高于雌茧。现行蚕品种中,春茧的茧层率为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不同地域环境因素对家蚕品种性状的影响,对不同地域827品系(分别是贵州蚕业研究所的827,简称827g;四川蚕业研究所的827,简称827s;中国蚕业研究所的827,简称827z)置同一蚕室,在相同条件下饲育,对其性状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春、夏、秋三次试验,不同来源的827性状表现如下:在调查的五个项目中,全茧量、茧层量、死笼率均无显著差异。827s与827z的茧层率相比有显著差异,827s的茧层率优于827z;827g与827z的茧层率相比有显著差异,827g的茧层率优于827z;827s与827g的茧层率相比没有差异。虫蛹率经Fisher检验,三个品系均无显著差异,但经LSR检验表明827s优于827g。其可能存在混杂因素,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运用多元回归和逐步回归的方法,对五龄期间的食桑量(x_1)、饲育温度(x_2),饲育湿度(x_3)三个环境因素对茧层率(Y)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得到茧层率的最优线性回归方程为: =17.138+4.0288×10~(-2)x_2。由此可以认为,适当提高五龄期间的饲育温度能够提高茧层率,而改变五龄期间的食桑量和饲育湿度,对茧层率则没有什么影响。除了蚕品种的因素外,养蚕过程中各种饲育的环境因素对蚕茧的产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蚕茧产质量究竟以何种环境因素为主,何种为次,国内外的学者对此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但以往在这方面发表的多为定性叙述的文章,很少有定量分析的资料。茧层率是蚕茧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提高茧层率对提高叶丝转化率有重要意义。茧层率的大小主要由蚕品种决定,但养蚕过程中控制环境因素的变化能否提高茧层率,影响茧层率以何种环境因素为主,对这些问题目前尚未有统一的看法。笔者在1984年~1987年对此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1—3龄人工饲料育、4龄以后桑叶育的蚕和全龄桑叶育的蚕、将其4龄以后的成长,特别对它们与4、5龄饲育温度(22℃’27℃)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探讨,获得结果如下: 1:1—3龄期人工饲料育的蚕,4龄的饲育温度以27℃饲育比22℃饲育,其食下量和消化量都增加,并且全茧层量也增加,5龄期则刚好与此相反,以22℃比27℃饲育为佳。而对于1—3龄桑叶育的蚕,4龄饲育温度22℃与27℃之间,在上述诸形质上没有显著差异。 2:4龄以后同一条件饲养时,眠蚕体重与饲育经过时间及茧层量之间存在着如下的相互关系:在4龄期,当3眠蚕体重重时、4龄饲育经过缩短,同时4眠蚕体重重。在5龄期,4眠蚕体重重时,相反地5龄经过延长,茧层量增加。 3:4、5龄期蚕体重的时间性变化没有因1—3龄期饲料不同而显示特异性的变化。即1—3龄人工饲料育,从4龄改为桑叶育时,于交换后体重的成长量未表现出一时的停滞现象。文献:略李伟译自《蚕丝试验场汇报》第106号’P67—83  相似文献   

19.
<正> 蚕要从桑叶中摄取营养,而桑树品种不同,桑叶中所含的成分也有差异,对蚕的茧质、虫质都有一定的影响。我场培育原原种都用湖桑(主要桑品种为荷叶白、桐乡青),有的蚕期,由于种茧全茧量轻,茧层量达不到标准不能制种,我们曾采取增加给桑回数的措施,但效果不显著。多年来,我们感到湖桑虽有叶片大,产叶量高,硬化迟的优点,但叶质是不够理想的。在1981年春、夏两季,我们进行了五龄期用不同桑品种的桑叶饲育原蚕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用白桑饲育的原蚕,收茧量、茧质都优于湖桑,对难养的蚕品种,提高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了弄清桑叶饲料价值的品种间差异,用本地品种和引进品种,于春蚕期和晚秋蚕期进行饲育试验。在探明茧层生产率的同时,就桑叶含N量和氨基酸含量与茧层生产率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地品种中,春蚕期供试彦次郎,茧层率和消化率都高,茧层生产率也高,晚秋蚕期供试岛之内,茧层生产率高。相对地,在引进品种中,春蚕期供试Kashmir 7,11、Pakistan 4,14和Turkey 3的茧层生产率高;晚秋蚕期供试的Kashmir 7,11和Pakistan 4的茧层生产率高。由此可以认定桑叶的饲料价值存在着品种间的差异,同时发现茧层生产率与桑叶的含N量有很大的相关性,从而推定与氨基酸含量也有很大的相关性,特别是与限制氨基酸中的蛋氨酸、组氨酸和绢丝蛋白合成所必需的苏氨酸等有很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