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宁南半干旱偏旱区旱作农田夏熟作物所需水分严重缺乏的实情,在平整不产流农田上,通过沟垄径液集水蓄墒措施,在干旱御份中每年可向作物种植区增加不分供应57.4mm-272.7mm,采用起垄覆膜措施可使夏熟作物休闲蓄墒期增加土壤蓄水量28.6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2.
半干旱地区春小麦产量与自然降水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在陕北神木,设置带型150 cm( DX1)、带型120 cm(DX2)、带型80 cm(DX3)、双沟覆膜(DX4)、平膜穴播(DX5)、露地平作(CK)6种微集水种植模式,观测各模式对绿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地平作相比,微集水种植模式条件下土壤表层(0 ~ 40 cm)含水量高,绿豆生育期提前,...  相似文献   

4.
宁南旱区沟垄微型集水种植谷子最优沟垄宽度的确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宁南旱区沟垄微型集水种植谷子比较适宜的沟垄宽度,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降水利用率和产量.以大同14号谷子为材料,设计垄沟比值为1,四种不同宽度的带型.结果表明:在2004~2005年的试验中,微集水处理的蓄水量在谷子不同生育期均比对照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分别比对照高10.30 kg/(mm·hm2)(2004)、6.76 kg/(mm·hm2)(2005);由于降雨量不同且降雨分布不均匀,使2004~2005年度沟垄微型集雨种植谷子产量有所差异,但在两年试验中,谷子增产趋势基本一致,不同带型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108.48%(2004)和135.28%(2005).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在宁南半干旱地区微集水种植谷子比较适宜的沟垄宽度为45 cm.  相似文献   

5.
宁南半干旱地区农田水分平衡与稳定型种植制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宁南半干旱地区不同作物水分平衡及作物产量统计特征的分析表明:秋粮对当地降雨利用率、高产性、稳产性明显优于夏粮。在立足于抗旱减灾、提高系统水分转化效率,趋利避害,增强粮食生产稳定性的干旱气候农业对策的基本思路下,提出“压粮扩草”、“压夏扩秋”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针。并通过线性归划的方法对稳定型种植制度的作物配制比例进行了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旱作农田微集水种植产流蓄墒扩渗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宁南不同生态区的旱作农田,对秋作物和多年生牧草——紫花苜蓿设置不同微集水种植带型。系统测定生长期和非生产期不同时段和不同部位的土壤蓄水增墒效应、产流效率、蓄墒效率、垄沟系统产流入渗特征等。分析结果表明:秋作物和苗蓿牧草采用微集水种植,能显著提高农田蓄水增墒保墒作用;作物生长期微集水种植较辱地种植方式0~2m土层多增蓄水分78.0~136.7mm,其中非生产(休闲)季节同层多贮水量24.8~49.2mm;土壤蓄墒期微集水种植蓄墒率达到43.3%~62.4%,提高蓄墒效率51.0%~83.7%。  相似文献   

7.
以春小麦"宁春4号"为供试材料,采用大田定位试验,利用可升降式紫外灯装置,观测增加不同剂量UV-B情况下春小麦的株高、绿叶数及叶部形态的变化状况.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显示,UV-B增强使春小麦植株矮化、绿叶数减少、叶角变小、单叶叶面积减小.单叶叶面积减小的原因是叶长和叶宽都有所减少.多数情况下,随着UV-B辐射增加量越多,春小麦株高和叶形态受到的影响程度越大.在中高海拔干旱半干旱地区,UV-B增强使春小麦的株型缩小、绿叶教减少,这会对春小麦的于物质积累和籽粒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旱作农田沟垄覆盖集水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旱作农田沟垄覆盖集水技术是农田上开沟起垄,垄上覆膜,沟内种植,增加作物生长地段的地傅集水量。莜麦地膜沟垄全生育期平均增墒值达1.3%-1.4%,相当于平均每次降水后增加3.8-4.1mm降水,比对照平均增墒10.3-11.97%,在春它各生育时期墒,增墒值平均为0.7%-1.8%,最高达2.7%。不同种植方式推广的位次为地膜玉米,地膜莜麦,小麦,土沟垄玉米,莜麦,小麦,仿砂田和平铺膜效铺膜效益代于  相似文献   

9.
通过定位试验和大面积测产调查资料分析证明: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春小麦在自然降水条件下,亩产最高可达273kg,实际平均产量不足其50%,尚有较大潜力可挖。影响春小麦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是农田休闲期降水量和春小麦物候年降水量。土壤肥力不高是影响春小麦生产力的又一重要因素。提高春小麦水分潜力的技术途径:①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田休闲期降水的有效利用率;②增施化肥,大力开辟有机肥源,应用综合技术,多途径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10.
我国旱区作物根域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概述了我国旱作区作物根域微集水种植技术的增产机理与效果,在总结现有研究基础上,指出了目前根域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针对该技术的完善与深化应加强其影响作物生产力机制及水肥耦合机理方面的研究,科学评价在不同雨量区根域微集水种植的应用效果和水保效应,同时应进一步规范根域微集水种植技术的相关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作者认为该技术在深化试验研究与广泛示范的基础上,在旱农区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提高旱区降水资源化效率及作物增产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穴播种植方式与平衡施肥对旱地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穴播种植方式中,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方式有利于小麦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增加了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实施N、P、K平衡施肥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效果明显;该种植方式下各施肥处理比全膜小垄沟覆土穴播、全膜不覆土穴播和露地穴播小麦产量分别增加3.7%~6.7%、9.4%~10.3%、30.7%~35.4%;该种植方式下,N、P2O5和K2O的用量分别为180 kg/hm2、120 kg/hm2、90 kg/hm2时(Z0F1处理),小麦产量最高,达到4 034 kg/hm2;该方式的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露地穴播,在相同施肥水平下,前者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比后者显著提高33.7%~48.3%。表明春小麦在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条件下,平衡施肥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连续3年对引进的14个紫花苜蓿品种在半干旱偏旱区的缓坡耕地、台地和川旱地三种不同立地类型区,分别布设旱地组和补充灌溉组进行田间试验,对同一苜蓿品种在不同立地类型和不同水分胁迫下的苗期抗旱性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苜蓿品种叶片失水速率以补充灌溉最高,旱地次之,坡耕地最低;离体叶片失水速率(RWL)与保水力(HAW)、抗旱性指教(ID)之间呈负相关,HAW与ID呈显著正相关.对主要抗旱指标进行了多元回归预测和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13.
干旱沙区春小麦水肥优化管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春小麦大田种植裂区分布正交试验中,通过调控农田耕作层土壤水分,矿质营养元素氮、磷、钾和有机肥的施用量及施配方式,确定适合于干旱沙漠环境的最佳农田水肥管理模式。结果表明,干旱沙区淤灌沙壤土春小麦农田的最佳水肥施配方案是:春小麦全生育期灌水量为5397m^3/hm^2,底肥施用无机肥总量(N P2O5 K2O)为272kg/hm^2,配施比例为N:P2O5:K2O-99:173:0(kg/hm^2),有机肥14993kg/hm^2(其中,有机质;K2O-4708kg/hm^2;35kg/hm^2),2次追施氮肥70kg/hm^2。在试验条件下获得最高籽粒产量为3250kg/hm^2,收获指数达到40%,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为1.5g/kg,单位水收获量为0.6kg/m^3。  相似文献   

14.
陇中半干旱区小麦和玉米补灌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对甘肃省中部半干旱区不同补灌条件下小麦、玉米的产量和水分效应以及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集雨补灌对旱地作物具有补偿或超补偿效应,能大幅度提高作物的产量水平。小麦在拔节+孕穗期分次补灌45mm水、地膜玉米在大喇叭口期一次性补灌60mm水增产效果较好,并且水分利用率较高。小麦不同时期补灌产量顺序为拔节+孕穗期>孕穗期>拔节期,玉米不同时期补灌产量顺序为大喇叭口期>拔节+大喇叭口期>拔节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小麦、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Pn)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基于宁南偏旱区的基本资源特点,分析了该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依据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以及实现该战略目标应采取的主要对策的措施。退耕还牧,改善畜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提高畜牧业经营的综合效益;强化意识,增加畜牧业投入,加强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6.
低山丘陵半干旱区春小麦田水肥耦合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旱棚控制条件下,采用312-D最优饱和设计方案,对辽西半干旱区春小麦田水肥耦合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在建立了水肥耦合数学模型基础上,分析了各因子的主因素和单因素效应、两因素和三因素间交互耦合效应以及多因子间的耦合和限制作用类型,并提出了以水调肥矫正模型。为该区水肥耦合作用的充分发挥和互馈作用的人工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畦灌试验,分析春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及水分盈亏量,评价不同畦灌处理下的灌水质量及节水增收效果。结果表明:畦灌小区50m×2m与漫灌(CK)相比较,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26.78%,产量增加了13.08%,具有一定的节水增效作用,结合各地实际生产情况合理推广利用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宁夏灌区春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宁夏春小麦产量动态预报技术的业务化,需获得LAI(Leaf Area Index,叶面积指数)这一关键参数,依据1994~2009年宁夏永宁国家一级农业试验站大田观测数据,研究了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的LAI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3个指标(生理日数、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3个阶段(三叶~抽穗、抽穗~乳熟、三叶~乳熟)、...  相似文献   

19.
宁南半干旱偏旱区农业综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以宁南半干旱偏旱区农业综合发展为研究对象,经过5年试验示范,提出了旱作农田微集水种植、秋覆膜春播等旱作有效技术,形成了适于该区域主要作物栽培的专用肥,成功地开发出秸秆微发酵饲喂技术,针对区域生态条件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方案。技术示范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0.
宁夏春小麦磷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不同施磷土壤条件下,采用肥料田间试验和测试分析方法,研究了宁夏春小麦磷素利用效率及其有关性状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不论施磷与否,小麦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磷肥增产率、地上部茎叶和籽粒中含磷量以及磷素吸收累积量、磷素利用效率等均存在明显基因型差异,且这种差异在低磷条件下更为明显。在低磷条件下,籽粒生产中的磷素利用效率变化在160.1~448.3kg/kg之间,平均为223.1kg/kg,变异系数为23.05%;干物质生产中的磷素利用效率变化在332.6~898.5kg/kg之间,平均为458.4kg/kg,变异系数为22.57%。从中筛选出低磷高产高效品种8个。在较高供磷条件下,籽粒生产中的磷素利用效率变化在150.9~350.9kg/kg之间,平均为229.8kg/kg,变异系数为20.63%;于物质生产中的成素利用效率变化在358.3~746.5 kg/kg之间,平均为482.Ikg地,变异系数为 18.76%。从中筛选出高磷高产高效品种7个。通过相关分析,研究了不同供成条件下磷素利用效率与其它营养性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培育磷高效品种的有用性状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