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正> 吴县横泾乡南章村,近几年来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积极种桑养蚕,成为蚕桑生产的重点村。全村有桑园1452亩,其中投产桑园1100亩。1987年全村农副工三业总产值628.76万元,其中蚕桑收入64.69万元,占三业总产值的10.3%,人均分配水平1053.89元,其中来自蚕桑生产纯收入205.37元,占19.49%。1987年生产蚕茧110.2吨,张产36.64公斤,亩产100.2公斤。南章村的蚕桑生产主要是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展起来的,1984—1985两年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淳安县光昌乡是一个只有8个行政村6 400多人口的偏避、贫困的小乡,2005年人均纯收入仅3 720元。而作为淳安农民脱贫致富优势产业的蚕桑生产在本乡很少,全年蚕茧产量仅为32 t,产值76万元,不到蚕桑一个重点村的规模。随着茧丝绸市场行情高价位运行,蚕桑生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种桑养蚕是当前农村发展效益农业的首选产业,而且又逢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二轮蚕业合同续签之际,公司承诺“价高随行就市、价低补偿保护”,发展蚕桑农户没有后顾之忧。该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加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及时制定了三年发展优高蚕桑基地100hm2的规…  相似文献   

3.
青石乡是我县的蚕茧重点产区,蚕桑生产占农业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蚕桑生产发展较快,1980年全乡产茧量突破万担关.1983年蚕桑生产虽然遭受到多种自然灾害影响,春蚕缺叶、夏蚕饲养蚕种减少,但由于全面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承包户培桑养蚕积极性很高,努力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减轻了损失,  相似文献   

4.
周学珍 《蚕学通讯》2003,23(4):58-60
1 我县蚕业现状我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 ,这一古老而传统的产业为我县城乡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初步统计 ,自 1 983年组建县丝绸公司至今 ,全县累计养蚕 83.74万张 ,收茧1 6 2 7.89万kg ,蚕农收入茧款 1 3587.89万元。 1 995年是 2 0世纪蚕桑生产发展的鼎盛时期 ,养蚕 7.6 6万张 ,产茧 1 4 5万kg ,农民茧款收入 1 336万元。但近年来 ,我县蚕桑生产逐渐萎缩 ,2 0 0 2年发种 2 .3万张 ,产茧 6 0万kg ,蚕农茧款收入 6 0 0万元 ,分别是最高年景的 30 %、4 1 .3%、4 5% ,蚕业的发展步入困境。1 .1 产业模式落后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 ,说明…  相似文献   

5.
<正> 我县有蚕桑任务的有29个乡一个蚕桑场,现有桑园面积3.5万亩,其中成林桑1.86万亩,85年收购蚕茧680吨,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1978年产茧增长一倍。但我们在发展蚕桑生产方面经历了一段曲折过程,以往发展蚕桑,没有总体规划,往往采取行政命令、  相似文献   

6.
<正> 蚕桑是我县的传统副业项目,也是我县出口创汇的大宗产品,1987年茧丝绸外贸收购额2624万元,占全县外贸收购总额的32.5%。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县1987年不同层次的蚕桑经济效益评价,为进一步优化蚕桑规划、布局和经营规模提供必要的依据。一、蚕桑承包户经营规模效益分析目前,我县蚕桑生产基本上属于“兼业型”,其原因一是联产承包初期,大部分生  相似文献   

7.
王伦亚 《蚕学通讯》2005,25(2):58-60
蚕桑生产是我县实施可持续发展生态型农业的优势项目,是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性支柱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栽桑养蚕在我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曾为开县创造过辉煌业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目前,国际丝绸行情攀升,我县蚕桑生产形势很好,原料茧供不应求,蚕茧收购价格涨幅较大,2004年农民茧款收入366.43万元,年增长42.41%.面对机遇,如何把我县蚕桑生产盘活盘强壮大,重铸开县蚕业雄风,切实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农业发展,是我们每一位从事蚕业和农村经济的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 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如何做好村、队两级的蚕桑服务工作,是当前蚕桑生产中需要研究的新问题。本文就我县84年村、队级蚕桑服务的得与失,进行一点探讨。我县蚕桑生产分新、老两个区。东北部为新区,共10个乡,产茧量仅占全县的3.9%,绝大多数的形式由副业队经营,村里很少有技术员。西南部老区,共13个乡,是我县蚕茧的主要产区,村、队级的蚕桑服务形式较  相似文献   

9.
<正> 近五年来,我县通过狠抓蚕业基地建设,强化管理,配套服务,综合开发,蚕桑生产得到长足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新老桑树9,118.4万株,人平118株,改造劣桑5,806万株,有小行间作桑园45,236亩,宽行间作桑园29,734亩,四边桑6,785万株。1988年全县养蚕76,156张,比1983年增长103.3%。产茧量达到226.9万公斤,比1983年增长130.8%。出现了柏垭区年产茧15000市担的高产区。蚕茧收入超千元的户多达3,080户。全县42个蚕桑基地乡建设步伐加快。基地乡的栽桑量、养蚕量、产茧量和养蚕收入分别  相似文献   

10.
1 全南县蚕桑的简要回顾全南县地处江西省最南端 ,是个边远山区小县 ,全省重点蚕桑基地县。 80年代末以来 ,蚕桑已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 1984年 ,全县蚕桑生产以 8户农户 ,8亩桑园起家 ,经过 17年风风雨雨 ,蚕桑生产几经起伏。 1992~ 1994年是全南县蚕桑业鼎盛时期 ;1992年全县种桑养蚕发展到 18个乡 (镇 )场 ,99个村 ,10 2 4 3户 ,桑园面积 175 4 2亩 ,养蚕 4 130 2张 ,产鲜茧 966吨 ,产值 92 7 36万元 ;1994年 ,蚕桑呈现产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投产桑园 82 10亩 ,养蚕 38374张 ,产鲜茧 110 1吨 ,全县 5 987户蚕农 ,户平蚕茧收入 2 75 9元 ;县缫丝厂生产白厂丝 93 2吨 ,实现工业产值 1675 5 0万元 ,创税利 199 2万元。但是由于前几年茧丝绸行情滑坡 ,我县蚕种饲养量 ,鲜茧产量也逐年下降 ,蚕桑生产面临着种种问题。1996年全县投产桑园 5 188亩 ,养蚕 175 81张 ,产鲜茧 65 6吨 ;1997~ 2 0 0 0年 ,蚕桑生产步入低谷 ,每年在养蚕 85 0 0张、...  相似文献   

11.
丁宏乡是我县蚕桑生产的重点乡,有桑园2300亩,全年产茧占全县总茧量的16%左右。近年来,虽然乡村工业不断发展,但蚕桑这项传统副业,并没有下降,而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了不断发展的好势头。1987年,该乡蚕茧生产量182.5吨,比86年增长29.8%,茧款收入899833元,比1986年增加341585元,增长61.2%。丁宅乡的蚕桑生产大幅度增产增收的主要经验是: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射阳县特佣乡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经济结构,大力发展蚕桑生产,逐步形成了以蚕养农,以蚕兴农,以蚕兴工,以蚕致富的农村经济新格局。1989年全乡实现多种经营产值3400万元,占农副工三业总产值的40.9%其中栽桑养蚕收入就达1220万元。全乡人年纯收入实现907元,其中蚕桑收入就达近400元,户均蚕桑总收入达2200元。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3.
蚕桑生产是我县“五龙”经济之一。自一九八五年以来,我县蚕桑生产逐年发展,到目前为止,桑园面积已达1387.5公顷,年产蚕茧2150吨。一九九一年和一九九二年全县蚕农种桑养蚕收入分别为2200万元和1800万元,每年为国家提供税收350万元。但是以当前“三高”农业的要求来衡量,我县的蚕桑生产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低,单产很不平衡,低产桑园尚占相当大的比例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根据国务院提出的“九十年代我国的农业生产应当转入高产、优质并重,提高效益的新阶段上来”的指导方针,现结合我县的实际,笔者就蚕桑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下称“一优两高”)发展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4.
蚕桑生产是我县部分乡镇的一项传统副业,近几年来,桑田面积基本稳定在1.4万亩左右,蚕茧产量逐年上升,从1985年的6935担发展到1989年的17000担。为正确分析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我们对本县8个乡21个村32个村民小组37户85、86、89三年的养蚕情况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一、1989年比蚕茧大战前的1985、1986  相似文献   

15.
<正> 蚕桑生产是我县发达的丝绸工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发展我县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前深化改革,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如何尊重客观规律,坚持走三业协调之路,尽最大努力发挥本地传统优势,立足于“三攻一提高”的原则大力发展蚕桑生产,提出一些探讨意见。  相似文献   

16.
<正> 1987年10月,我们赴四川省的井研县、南部县、阆中县等地学习考察蚕桑生产的经验。根据考察所得,他们发展蚕桑生产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各级领导重视促进蚕桑发展据介绍四川省有156个县5000多个乡养蚕,共有四边桑15亿株,小桑园40多万亩,1987年养蚕400多万张,产茧10万多吨,比1986年增产近1万吨。为稳步发展蚕桑生产,省委、省政府从1987年起确定15个县为蚕桑基地县,每县每年支持经费5万元。对这些基地县的大、中、小的乡,要求年产茧分别达250  相似文献   

17.
<正> 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桑树嫁接技术在我县得到迅速地推广,加快了劣桑改造的步伐,提高了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一、我县桑树嫁接的发展我县蚕桑生产历史悠久,伴随着栽桑的发展,桑树的嫁接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据资料记载:早在1933年,阀中蚕种场国营苗圃以及重点蚕乡已采用袋接桑树,每年嫁接良桑只有3000~5000株。解放后,桑树嫁接技术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射阳县特庸乡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蚕桑生产,形成了射阳县重点蚕茧生产基地。1987年产茧780吨,占射阳县产茧总量38.05%,比大发展前的1983年增长了5.2倍;栽桑养蚕总收入550万元,占农业总收入35%,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今年春夏蚕已售茧387.2吨,比去年同期增41.6%,列盐城市各乡镇之首。蚕桑生产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该乡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1987年这个乡人平纯收入556元,其中蚕桑收入155元,户平430元。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县横泾乡南章村地处东太湖之畔,田多劳紧,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中逐年拓桑养蚕,走出了一条三业协调、发展蚕桑、共同致富的道路。该村1983年时蚕茧产量仅3.975吨,茧款只有1.68万元;1984年拓植桑树600亩,1985年率先进入苏州市50吨茧村的行列,产茧60.6吨,至今已连续八年保持全市村级产茧冠军。1992年总产茧又首先突破200吨,茧款收入超过200万,在这八年之中南章村共向国家出售蚕茧970吨,蚕农经济收入885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我县重要的蚕茧基地。  相似文献   

20.
我县有11个乡镇,耕地40多万亩,总人口58万多人.1981年蚕桑生产分布在四个乡镇,桑园242亩,产茧不足50吨.1985年蚕桑生产已遍及全县11个乡镇,桑园扩大到3219亩,养蚕农户2927户,全年养蚕11651张,总产茧2344吨.总产值991441元.我县蚕桑生产发展之所以比较快,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并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