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是防治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重要蛹寄生蜂。近年来,利用柞蚕蛹作为白蛾周氏啮小蜂替代寄主进行人工繁育及应用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本文从替代寄主、种蜂和温湿度控制等方面总结了人工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关键技术,以期为白蛾周氏啮小蜂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白蛾周氏啮小蜂是鳞翅目食叶害虫的有效天敌。该文主要研究了大规模人工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关键技术以及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对鳞翅目食叶害虫的防治效果,以为鳞翅目食叶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柞蚕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首次报导利用柞蚕蛹人工大量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主要技术措施,并对温度、湿度等影响繁蜂的因子和小蜂的发育周期进行了观测,初步调查了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主范围及越冬寄主,为人工繁殖周氏啮小蜂和利用该小蜂防治农林害虫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天敌,可利用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进行生物防治。1自然繁育方法一是将美国白蛾蛹放入广口瓶中,挂于林间,6 d后收回饲养。二是用合适的纱网罩住美国白蛾喜食的寄主植物,内投放多头白蛾幼虫。周氏啮小蜂雌蜂在美国白蛾的老熟幼虫期即可爬附于寄主体上刺蛰寄主,进行补充营养,促使其提早化蛹,待化蛹后再将卵产在寄主蛹中;雌蜂也可以在寄主蛹期直接咬破化蛹后的寄主薄茧到达蛹体产卵寄生,即可得到自然繁育的周氏啮小蜂。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新技术防治进行了探析。基于山东省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需要在天敌昆虫人工释放应用、生物源农药等方面实施可持续控制。对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进行试验证明,管氏肿腿蜂对于天牛的防治效果较好,白蛾周氏啮小蜂能够控制美国白蛾。为了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获得显著成效,相关人员需不断学习生物防治新技术,对其进行创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正白蛾周氏啮小蜂属膜翅目姬小蜂科,是美国白蛾的几种重要寄生性天敌之一[1-2]。该蜂寄生范围广,寄生率高,能达到80%以上,雌雄性比大,约为44∶1~95∶1,每头蜂可以产卵680粒左右,具有寄生蜂的很多优良特性[3]。白蛾周氏啮小蜂将自身卵产在选择好的寄主蛹内,靠吸食寄主蛹的营养进行自身的生长发育,最终杀死害虫寄主,素有"森林小卫士"的美称。如今,白蛾周氏啮小蜂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美国白蛾,具有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属膜翅目小蜂总科姬小蜂科啮小蜂亚科,周氏啮小蜂属是杨忠歧教授等人在1985年调查美国白蛾天敌昆虫时发现,并于1989年记述发表的一个新属新种。1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1.1~1.5mm。红褐色稍带光泽,但头部、前胸及腹部色深;触角各节褐黄色;上领、单  相似文献   

8.
美国白蛾是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利用其天敌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具有防治费用低、不污染环境、持续控制作用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优点,并且有利于人为活动频繁、林下饲养动物不便喷药、树高林密喷药困难地区的防治工作,是一种安全、持久、价廉、极具推广价值的技术措施。该文主要介绍了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的防治及人工繁育技术。  相似文献   

9.
研究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林间释放技术,结果表明:对于蜂茧,其对美国白蛾的寄生率最大可达到68%,放蜂20~25 d后离放蜂点100 m以内,周氏啮小蜂的寄生率可达20%以上,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为主的生物防治美国白蛾技术研究”成果近日通过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组织的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多年白蛾周氏啮小蜂规模化繁育试验,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总结出白蛾周氏啮小蜂规模化繁育从繁育基地选址、规划设计,到繁育架与繁育箱的定做标准,以及繁育阶段的蜂种培养、摆蛹、接种、封箱、挑烂、计数、装箱等技术要点。为使室内大规模繁育与林内释放有机结合,提高生物防控效率,通过在发生美国白蛾林地内释放周氏啮小蜂,分别选择不同密度、次数、年份进行调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选择一、二代美国白蛾5龄以后老熟幼虫期至化蛹初期,在天气晴朗的早晨9:00-11:00时间段释放效果较好,释放次数为每年4次,释放数量以每次225个/hm2寄生良好的周氏啮小蜂茧较为经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为评估辛硫磷对天敌昆虫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安全性,在室内条件下,通过药膜法测定辛硫磷对小蜂的安全性,并检测亚致死浓度胁迫下,小蜂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变化.药膜法进行毒力分析表明,辛硫磷对白蛾周氏啮小蜂具有明显的触杀毒性,属高风险性农药.亚致死浓度辛硫磷即可明显抑制小蜂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同时提高其羧酸酯酶与GST酶活性.辛硫磷对白蛾周氏啮小蜂毒性极高,在生物防治区域需慎用.  相似文献   

13.
主要阐述美国白蛾的特点和对植物造成的危害,通过对美国白蛾的天生克星白蛾周氏啮小蜂的详细介绍,说明以虫制虫的生物防治技术,是实现美国白蛾可持续控制的根本途径,旨在为林业工作者提供一个有效的防治美国白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利用亚洲玉米螟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验室繁殖的亚洲玉米螟蛹作为繁殖寄主,研究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玉米螟蛹的寄生情况.结果表明: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玉米螟蛹的寄生效果良好,寄生率达95%以上;在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75%,光照为14h条件下发育历期为19d,雌蜂寿命在9d以上,子代蜂的单蛹出蜂量和单雌产卵量较高.此结果表明利用实验室繁育的玉米螟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具有可行性,繁殖出的子代蜂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和繁殖能力.繁殖的最佳接蜂比例为蜂蛹比1:1.  相似文献   

15.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触角。结果表明,在该蜂的触角上共发现了8种感觉器,分别为毛状感觉器、B觟hm氏鬃毛、板状感觉器、锥状感器、刺形感器、乳状感器、腔状感器和感觉孔。对不同类型触角感觉器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描述,其中毛状感器是白蛾周氏啮小蜂触角上数量最多的感器。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毒器官的超微结构和毒器官的功能,本研究利用显微解剖技术解剖周氏啮小蜂毒器官并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外部形态,随后将毒器官经固定、脱水、浸透、包埋后采用超薄切片技术进行切片,切片经染色、脱色后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周氏啮小蜂毒器官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周氏啮小蜂毒器官由一个毒囊和一条毒腺构成,证实周氏啮小蜂毒腺含有大量分泌细胞,其中细胞器有细胞核、分泌囊泡、线粒体、自噬小体、末端附器及末端微绒毛。同时还观察到,周氏啮小蜂毒囊由肌肉鞘层、上皮细胞层和内膜层组成,肌肉鞘层中肌纤维规则地排列且不交错,上皮细胞层细胞器稀少,内膜层呈波浪状加厚。因此,周氏啮小蜂毒腺中的细胞器决定其具有强大的分泌功能,但由于没有液泡等细胞器而不具备贮存毒液的功能。周氏啮小蜂毒囊中空且细胞器稀少,毒腺分泌的毒液贮存于毒囊中,且在周氏啮小蜂产卵时因肌肉鞘层中肌纤维的收缩注入寄主体内。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白蛾周氏啮小蜂对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的防治效果。在发生较为严重的杨树林内设立标准地,连续4代释放抓白蛾周氏啮小蜂,虫口密度和虫株率下降明显。虫株率由69.5~83.2%降到21.17~27.5%,虫口密度由174~240头/株下降到29~46头/株。舟蛾蛹总寄生率由11.32~13.81%上升到63.8%~71.22%,控制害虫危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白蛾周氏啮小蜂对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的防治效果。在发生较为严重的杨树林内设立标准地,连续4代释放抓白蛾周氏啮小蜂,虫口密度和虫株率下降明显。虫株率由69.5~83.2%降到21.17~27.5%,虫口密度由174~240头/株下降到29~46头/株。舟蛾蛹总寄生率由11.32~13.81%上升到63.8%~71.22%,控制害虫危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Yang)是防治美国白蛾的重要天敌,为研究其耐寒性,采用不同的降温速率和反复冻融的方法对其老熟幼虫的耐寒性生理指标过冷却点(SCP)和冰点(FP)进行了测定,并以其替代寄主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érin-Méneville)和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 Linnaeus)做为参照。结果表明:白蛾周氏啮小蜂及黄粉甲虫老熟幼虫在0.1~15.0℃·min-1降温范围内均可有效地测定出SCP与FP,其SCP分别为(-18.44±0.93)℃和(-8.16±3.15)℃,FP分别为(-14.27±1.25)℃和(-2.19±2.03)℃;试验还发现白蛾周氏啮小蜂老熟幼虫、黄粉甲老熟幼虫和柞蚕蛹的过冷却点与冰点均能进行反复冻融测定,且冻融的前3个循环的数值差异不显著(α=0.05),3种昆虫在反复冻融后仍能保持一定的抗寒生理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其耐寒机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白蛾周氏啮小蜂是寄生于美国白蛾的天敌昆虫,为探索该小蜂的人工繁殖技术,我们对其中间寄主进行了选择,并探索出该蜂的繁殖方法,并在林间释放该蜂,调查了该蜂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放蜂区防效明显高于非放蜂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