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水热生态特征是农林复合系统的重要研究内容,该主题研究对计量农林复合系统生态效益、优化复合系统结构配置、实施调控管理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本文基于CNKI、Science Direct、Springlinker、CABI Abstracts等数据库检索平台及中国林业科学院图书馆中文书籍数据库,检索分析了1980年以来有关研究农林复合系统对辐射、蒸散或蒸腾、土壤水分、根系、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特征的中英文文献,概述了近35a来农林复合系统水热生态特征研究进展,并从研究内容及方法等角度提出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农林复合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提供参考依据,进而促进复合农林业学科发展。分析表明:(1)农林复合系统具有调控太阳辐射分布及冠层热量平衡等作用,但对光质、光谱等的影响效应鲜有详尽文献报道;(2)水分效应及其影响机理研究缺少整体性和系统性,致使相关结论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3)种间水分关系研究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有待从种间土壤水分利用来源及运移过程、水分消耗过程及强度的差异特征等角度,综合研究种间竞争与互补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调控机制等方面;(4)已有研究数据主要来自试验观测,影响研究结果的代表性,亟待加强模拟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小流域生态农林复合系统的可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应用景观生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设计四都溪小流域农林复合生态利用模式,简要分析其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并从经济效益、生态效应和可操作性探讨模式的可持续性.研究表明,农林复合系统是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探索.  相似文献   

3.
用全息论的观点分析研究黄土区农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总体结构,提出本区系统总体结构的农,牧,林果三坏的原理及其合理配置比例,三 环结构中牧环居中,起主要联系作用,联系的主要形式是系统生态流中的肥料,系统合理结构的要素之一是系统基本达到肥料平衡,基于上述原理,对泥河流域农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建设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黄土区农林复合生态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闽北山区坡地农林复合经营生态模式,优化配置了杉木-胡枝子-食用菌和杉木-百喜草-黄花菜2种具有较好生态经济效益的模式,分析了其生态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闽北山区坡地农林复合竖营生态模式,优化配置了杉木-胡枝子-食用苗和杉木-百喜草-黄花菜2种具有较好生态经济效益的摸式,分析了其生态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坡地农林复合系统土壤养分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9,他引:32  
坡地农林复合系统的土壤养分过程包括养分坡面流失,地下损失,系统养分循环等空间过程及土壤养分的年、季度变化的时间过程,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多局限于控制坡面流失,系统养分循环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等方面,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和统计分析为主,在养分流失机理,地下损失,养分过程的区域对比等领域的研究还很缺乏,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均需拓展。  相似文献   

7.
研究分析了河北省饶阳试区实施5种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优化模式的可行性及其经济效益,配置技术和应用条件,各模式纯收入为果园早期间作〉果农间作〉林农间作〉林网农田〉林牧结合;为平原农区合理建立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渭北旱塬农林复合系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评价农林复合系统及其农业生产管理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指标体系的确定是前提和关键。该文以陕西渭北旱塬农林复合系统为例,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林复合系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环境污染状况指标、农副产品污染状况指标、社会经济效益指标、生态环境质量指标4部分构成,并运用该指标体系,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和改进的标准赋权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权重确定方法对当地农林复合系统的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9.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对植被恢复和持续发挥土地生产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经济价值。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功能的一系列问题:解析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归纳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的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功能,其中着重说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组分选择的原则、依据和结构优化的标志,在生态过渡区构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可发挥双向生态缓冲功能。认为:今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应以受干扰较轻的自然生态系统为参照模式,研究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组分间的生态关系,生物组分生态和谐机制,小尺度的空间异质性对局部生境植被恢复与构建的生态效应,并加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10.
坡地农林复合系统土壤养分时间过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库区25°紫色土坡地植物篱-农作系统的实验观测表明,通过植物篱裁剪枝叶返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由于侵蚀过程的影响,植物篱带之上、篱带中养分含量高于篱带下.SCUAF模型的5年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于土壤有效P的预测有较好的精度,对有机C和全N的预测结果也可接受.通过实测值输入SCUAF模型的10年预测结果则显示,农林复合经营将有利于坡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向有利方向转化,显著减少土壤侵蚀,其中新银合欢系统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1.
试论黄土高原农林复合经营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在阐述农林复合经营含义的基础上,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几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益,并对黄土高原实行农林复合经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针对目前的治理状况,认为农林复合经营是治理黄土高原,发展经济的主要途径和技术措施。因而开展农林复合经营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10年科技攻关,王东沟小流域产业结构发生了显变化,由历史以种植业为主的一元结构,发展到“七五”时以种植业,副业为主的二元结构,现已发展到种植业、果业、工副业三元结构。农业产业三元结构增加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抗逆性。在连续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成倍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以同步实现。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植被对位配置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 ,既要遵循自然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又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形部位的小气候分异规律 ,坚持地形小气候条件与植物种生态位条件的相互对位配置。宏观环境的降水总量不足、水土流失严重和微观环境的风速、相对湿度是影响植物水量平衡 ,进而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地类灵活采用隔坡软埂水平阶 ,漏斗式、燕尾式、竹节状聚流坑等径流聚集工程 ,均可使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 90 %以上 ,生长量提高 1倍以上。  相似文献   

14.
黄土区果农复合系统种间水分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黄土区7种典型果农复合类型,进行野外实验布设。利用土钻取样和烘干称重法进行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研究了不同果农复合类型土壤水分含量的水平方向变化与垂直剖面变化规律,分析了黄土区果农复合类型种间水分竞争关系。研究表明,在水平方向上,果农复合类型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与林带的方位、距离有关,果农复合对水分竞争并不显著,树木对光遮蔽作用的强弱,才是影响土壤水分水平变化的主要因素。在垂直方向上,根系对土壤水分的竞争区域主要在0-60cm土层范围内。同单作作物土壤水分的比较得出,苹果和其它农作物的复合有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核桃、桃与其它农作物的复合,则表现为不同的影响,即对玉米的协助大于竞争,对花生的竞争大于协助。  相似文献   

15.
长武塬区立地特征及其对刺槐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高原沟壑区气侯、土壤条件很适宜刺宜刺槐的生长。然而,沟壑内地形较为复杂,刺槐在不同地形部位栽植后,生长量差异极大。由长武王东沟小流域刺槐林的生态分析表明:1.导致不同生境之间立地条件差异的首要原因是水分因素;2.立地条件对刺槐生长过程影响最大的是坡位与坡向;3.根据沟壑内没形部位的水分生态条件,应对陡阳坡上部刺槐林进行更新改造,并加强培育沟谷和沟坡中下部土地上的速生林。  相似文献   

16.
利用137Cs示踪方法,对宁南黄土高原阳洼流域纵断面土壤137Cs分布及相关影响因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流域纵断面137Cs面积活度随坡面海拔和水平距离的变化,表现为一种不规则的波动振荡趋势。随海拔降低,纵断面上、中部137Cs面积活度逐步下降,有明显的土壤侵蚀发生;坡面下部137Cs面积活度最高,泥沙沉积的再分布现象明显。流域内林草地剖面土壤137Cs呈指数型分布,坡耕地、梯田137Cs在耕层内呈均一分布,其分布模式与各土地类型土壤有机质的分布状态完全一致。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在P<0.01水平达到极显著相关(r2=0.336,n=417)。土壤137Cs的损失和土壤有机质的移动具有相同的物理路径和运移机制;农耕坡地土壤137Cs面积活度随坡度增加有逐步降低的趋势;土地利用方式、坡度、耕作活动是影响纵断面土壤137Cs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137Cs示踪方法是研究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由技术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构成。长期以来 ,对社会保障体系缺乏深入分析 ,使两大体系之间出现了许多不协调问题 ,制约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所以 ,将社会保障体系纳入到治理方略的制定 ,加强和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出发 ,探讨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概念、合理的体系结构及其良性运作 ,指出宏观调控和政府政策、行为十分关键 ,并且初步探讨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途径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半干旱黄土地区幼龄侧柏叶蒸腾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人工控制水分,形成单株幼龄侧柏的不同土壤水分梯度环境。在自然环境下对侧柏叶片定时、定位进行蒸腾速率及林冠层的光照、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叶水势和土壤水分等因子的同步观测。蒸腾速率与各个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黄土半干旱地区侧柏蒸腾速率ηt/(μg·cm-2·s-1)与光照强度E/(μmol·m-2·s-1)、空气饱和差pv/kPa、叶水势Ψ/kPa、气温t/℃的关系可以分别表示为:ηt=>αEb,ηtpvb,ηt=αψb,ηt=αt2+bt+c;侧柏的蒸腾速率ηt与气孔阻力Rs/(s·cm-1)和土壤含水量W/%有密切关系,可以分别表示为:ηt=α+bW+cW2+dW3,Rs=α+bW+cW2+dW3。用气温、空气饱和差、叶水势3个因素建立了半干旱黄土地区幼龄单株侧柏蒸腾速率的非线性指数预测模型:ηt=0.6950exp(0.03158t-14.2492/pv+0.7606/Ψ),经检验获得了满意的数值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策略回顾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当前在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出现的植被自我修复的舆论倾向为切入点,论述纯自然观、“草、灌先行”、“适地适树”、“适地适林”等植被恢复策略,试图达到澄清问题的目的。认为“适地适树”并没有错,贯彻“适地适树”,将人工建造和自然修复二者结合起来,建设植被是适宜的,但期望通过“草、灌先行”,顺序恢复森林植被有其困难性。分析表明,“适地适树”的标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最后讨论植被地带性原则与“适地适树”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水环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水环境背景特征,主人为黄土高原雨水环境差;人工林草地土壤水分长期处在亏缺状态,高产农田、林草、坡地生产力受水分环境制约严重;径流水可利用程度低。生态环境的改善必须借助于水土保持的生物、工程等措施,首先改善水环境。水土保持措施对在水环境的影响表现为:在地块尺度上,可以汇集雨水、增加入渗、满足作物、植物生长的水分需求平衡。但高耗水的林草地、水分亏缺严重,在植被建造中还应因地制宜。水土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