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农业特色经济的概念 农业特色经济是在特色农业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概念.目前对农业特色经济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甚至将农业特色经济和特色农业两者等同起来.实际上两者有不同的内涵. 首先特色农业是以生产特色农产品为目的的一种农业生产活动,而农业特色经济是将特色资源商品化,并通过对特色商品生产、营销、精深加工.品牌树立及维护等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一种经济综合体;其次特色农业的"特色"一般仅局限于地域的物质资源禀赋,而农业特色经济的"特色"包括地域物资资源禀赋、技术和人力资源因素、文化因素、品牌因素、市场因素、企业、企业集群和企业家因素.第三特色农业的核心目标是生产特色农产晶,而农业特色经济的核心目标是形成聚集特色产业集群的农业特色经济区.第四特色农业的发展依赖于比较优势,农业特色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一、农业特色经济的概念 农业特色经济是在特色农业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概念.目前对农业特色经济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甚至将农业特色经济和特色农业两者等同起来.实际上两者有不同的内涵. 首先特色农业是以生产特色农产品为目的的一种农业生产活动,而农业特色经济是将特色资源商品化,并通过对特色商品生产、营销、精深加工.品牌树立及维护等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一种经济综合体:其次特色农业的“特色”一般仅局限于地域的物质资源禀赋,而农业特色经济的“特色”包括地域物资资源禀赋、技术和人力资源因素、文化因素、品牌因素、市场因素、企业、企业集群和企业家因素.第三特色农业的核心目标是生产特色农产品,而农业特色经济的核心目标是形成聚集特色产业集群的农业特色经济区.第四特色农业的发展依赖于比较优势,农业特色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我国大力倡导发展特色农业,而农业之"特"须切实结合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及农业资源实况,从而行之有效地将该区域内特有的优质产品转化为特色产品,实现农业收益的最大化。基于此,本文以"特色农业"为研究对象,着重从几个不同层面分析特色农业对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旨在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进程。  相似文献   

4.
特色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常规农业而言.发展特色农业不仅能促进农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还能挖掘当地资源潜力,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近年来,我市各地坚持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依靠科技为载体,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采取"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形成特色"的思路,在"特"字上下功夫、求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现就如何发展特色农业,谈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站在农业资源禀赋的视角,对国外发达国家三种典型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分析和比较我国农业资源禀赋条件现状与国外几种农业现代化模式异同之处后得出: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走符合国情、符合地域优势的、有中国区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对于国外模式只能借鉴而不可照搬.同时,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模式选择归结为中国地域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模式选择,即东部"外向主导型"农业现代化模式、中部"两化结合推动型"农业现代化模式和西部"特色农业带动型"农业现代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农业特色经济带动农村就业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也更加注重了对农村的建设,把"三农"问题看作是中国发展的基本问题.以农村就业为基本出发点,围绕中国农村特色经济,发展农业特色经济促进农村就业,提出农业特色经济的农村就业战略3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发展农业特色经济可以在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更多就业途径和岗位2个方面促进农村的就业.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有着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的良好条件,对这些条件加以利用再配合相关的政策的支持能使农业经济得到很好地发展、农村就业将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贵州发展休闲农业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523-10524
受环境因素制约,贵州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跳出"数量农业"、"大农业"的圈子,依托特色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为休闲者提供实体形态或服务形态的精神产品。分析了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打高原牌、走特色路,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经过几年的努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4月,韩长赋部长在云南调研时,明确指出高原特色农业已与东北大农业、江浙集约农业和京津沪都市农业一起,成为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四种发展模式之一。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时要求我省"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  相似文献   

9.
罗雁  杨妍  陈蕊  武卫  钱敏  陈良正  李学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971-6975,6978
介绍了低纬高原地区气候特点,分析了国外低纬高原地区主要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和教训,如印度农业的"三大革命"和农业信息化发展;巴西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墨西哥"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去农业化"使其农业丧失比较优势;阿根廷、沙特阿拉伯、南非等国家十分重视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结合云南高原农业自然和社会资源条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建议:应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努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发展山区有机生态农业和秋季农业;强化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相似文献   

10.
<正>安化县按照"特色农业强县"总体定位和"建基地、扩规模、抓管理、增效益、强龙头、树品牌、重扶贫、惠民生"的要求,全力推进农业经济转型,努力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特色新型农业正在加快实现"畅通、宜游、秀美、富裕"新安化目标任务,释放县域经济新的潜力。立足资源调结构安化县依托资源优势,在科学确立"特色农业强县"发展定位的基础上,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以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1.
基于湖北省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县域经济呈现"双核结构""、金字塔结构""、圈层结构"和"点-轴结构"空间特征,省内发达县域(第一、二圈层)位于"宜昌市和武汉市"两个内核周边,沿长江、沪蓉高速、京广、京九、焦枝铁路等轴线集中;第三圈层位于江汉平原核心和东部,第四圈层位于省际边缘区;从空间上看,湖北省县域经济形成小范围的"高-高"集聚,但不存在明显的"低-低"聚集,出现聚积发展型、极核发展、均衡发展、边缘发展四种类型。根据分析,本文提出建设武汉-荆州都市连绵区、打造宜昌市和襄樊市城市增长极点、强化"两轴四线"、加快鄂西县域综合开发等县域经济空间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不同地区森林生态资源经济价值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比较分析湖北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对其森林生态资源经济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森林生态资源价值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地区经济越发达,其资源价值越高;湖北不同地区森林生态资源价值相差较大,每公顷资源经济价值量从1000元到18000元不等,资源价值年增长量最大相差10倍以上;湖北森林生态资源分为3种价值类型:Ⅰ类为高价值区,每公顷资源价值量达8000元以上,Ⅱ类为一般价值区,为2 500~8 000元,Ⅲ类为低价值区,每公顷资源价值量在2 500元以下,不同经济价值类型区应采取不同的资源保护和发展对策;森林生态资源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增加投入使资源再生产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一致有重要意义;森林生态资源年增长量是其价值补偿的重要依据,Ⅰ类经济价值区每公顷不能低于375元,最高可达900元以上,Ⅱ类地区在150~375元之间,Ⅲ类地区可按150元以下标准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科学地进行湖北省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的监测,合理地评价和经营森林资源,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提供的中国自然资源数据,以及湖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多次对湖北省森林资源清查的数据,从森林资源面积、蓄积量、组成结构等方面总结分析了34年来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原因。研究表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林业用地面积和蓄积均呈下降趋势,其后,由于湖北省政府及林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实施一系列林业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工程,如"十年绿化湖北"、国家"长防林工程"、"平原绿化工程"等,湖北省森林资源自1985年以来持续稳定增长,为湖北省生态安全的构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取Delphi法构建了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分析法对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2002-2011年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2011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值是2002年的1.87倍,年均提升速率为6.45%。其中,资源循环利用因素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最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的推动作用也较为明显,而资源减量投入因素和资源环境安全因素的推动作用比较有限,成为制约湖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制约因素诊断结果表明:2011年影响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集中在资源减量投入因素,其障碍度为24.06%,其次为资源环境安全因素,障碍度为19.12%,接着为资源循环再利用因素(9.73%),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障碍度最小(5.79%)。依据分析结论,提出促进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指标法,考虑研究区域与土地资源密切相关的因素,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构建研究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GIS技术获得研究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运用统计分析法计算研究范围市域尺度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平均值,据此将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划分为3种类型区——低承载力区、一般承载力区、高承载力区;最后,分析了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结果表明: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呈现中西部低、东部高的特点,高承载力区位于山区;一般承载力区位于西北、西南、东北部;低承载力区位于中部平原区。  相似文献   

16.
黔西北位处长江、珠江的中上游,就自然背景而言,其主体为典型的疏林草坡生态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开发不当,就会出现土地石漠化、沙化等生态灾变。历史上,生息在这一地区的氐羌系统各民族一直实施农牧混合生计模式,这样的生计模式不仅繁荣了当地的经济,维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而且还为长江、珠江中下游水资源的稳定做出过重要贡献。康熙"改土归流"后的300余年间,随着垦殖面积的扩大,无序的矿业开发,不但没有出现经济的大繁荣,反而诱发了诸种生态灾变,成了当前贵州省结构性贫困和经济性贫穷的重灾区。因此认真总结历史时期黔西北畜牧业衰落的经验教训,对于当前贵州省的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介绍了"猪、厕—沼—菜"生态校园模式,以陕西杨凌西大寨中学为例进行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分析。分析表明,"猪、厕—沼—菜"生态校园模式可以改善农村学校厕所及学校的环境卫生状况,还能生产可再生能源,同时沼渣和沼液可以作为优质有机肥循环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南水北调与湖北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中旺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08-809,815
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湖北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的系统分析,提出湖北省应抓住机遇,兴利除弊,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使湖北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促进湖北"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玉树州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发展特色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笔者从对州情的分析,找准相对优势和绝对优势,以及根据玉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提出玉树特色产业的发展对策,着力实现资源的转换战略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玉树优势,打造玉树的特色,建立经济发展的"新坐标",开辟适合玉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旅游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之一,旅游扶贫效率是衡量旅游扶贫工作的核心指标,旅游经济强度是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二者彼此关联性对于开展旅游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湖北大别山区16个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2011至2017年各县(区)旅游扶贫效率,并通过修正传统引力模型,构建各县(区)旅游强度关系矩阵,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16个县(区)2017年旅游经济强度空间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湖北大别山区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均值0.776),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县(区)之间旅游联系强度较弱,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网络密度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格局,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连接密度较低,联系不够紧密,旅游经济联系地域空间格局分为东南,西北和中部三个主要派系。旅游扶贫效率与旅游经济强度呈现负相关性,边缘区旅游扶贫效率远比核心区旅游扶贫效率高,具体呈现高效率高强度、高效率低强度、低效率低强度、低效率高强度四种模式。提高旅游扶贫效率,优化旅游扶贫和旅游发展之间内生关系是当务之急,从改进旅游扶贫手段,优化扶贫管理模式;科学把握旅游规模,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加强旅游经济联系,提升旅游扶贫效率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