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马铃薯全粉生产过程中工艺复杂繁琐且物料损失率高的现状,分析了现有马铃薯全粉加工设备现状,对现有加工设备进行优化,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对马铃薯全粉制备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保持马铃薯细胞的完整性,提高马铃薯全粉加工的质量和自动化程度。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马铃薯全粉加工控制系统能够简化加工工艺,实现马铃薯全粉的精准加工与物料控制,为马铃薯全粉制备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奠定基础,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全粉的加工及综合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本技术规范是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黑龙江省可降解农膜及环保型生物降解膜增效剂的研究,GC01B706 01,2001~2003)部分研究内容,针对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区域特点,并在总结了玉米覆可降解膜栽培试验与示范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订的。覆可降解膜种植玉米可解决覆非降解膜种植玉米给土  相似文献   

4.
覆盖可降解地膜对玉米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采用3种不同性质的可降解地膜和一种普通地膜覆盖种植玉米,在玉米生长的不同时期测定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温度、地膜破损程度等,最后,收获玉米并计产。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在玉米生育中期保水效果明显,而在生育前期和后期保水效果不明显;在生育中期保温效果不明显,而在生育前期和后期保温效果明显。降解膜和普通膜的保水、保温和增产效果基本相同;各降解膜对玉米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无差异。3种降解膜的降解速率为:生物降解膜>生-光双降解膜>光降解膜。  相似文献   

5.
介绍当前保山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当地玉米的生产条件和水平,提出玉米地膜覆盖中选用生物可降解膜的优点。广泛推广使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新型的生物可降解膜,为实现玉米优质、高效、环保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6.
秋季覆膜玉米应用生物环境降解地膜试验示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秋季覆膜玉米开展生物环境降解地膜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生物降解地膜前期增温、保墒效果和普通地膜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均能够满足玉米前期生长发育对水、光、热的要求;后期随着玉米生育进程的加快和气温的提高,降解膜的降解速度也在加快,其增温、保墒效果已经不能充分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要求,从而影响到玉米产量,导致玉米产量降低或成熟延迟。降解膜1、降解膜2和降解膜3产量分别达到7266.0、7517.5、8596.5kg/hm^2,较普通地膜减产35.2%、30.7%和14.3%。  相似文献   

7.
为更好地对马铃薯生全粉颜色进行保护,以马铃薯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马铃薯生全粉加工过程中的护色时间和不同护色剂的添加量对马铃薯生全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护色时间为40 min,以0.6%柠檬酸+0.25%L-半胱氨酸+0.6%抗坏血酸作为复合护色剂,对马铃薯生全粉加工过程中的褐变情况可以进行有效抑制.  相似文献   

8.
我国甘薯(红薯、地瓜)和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也是甘薯和马铃薯及其制品的消费大国。这不仅给甘薯和马铃薯全粉的生产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全粉主要包括雪花全粉和颗粒全粉。颗粒全粉是以新鲜马铃薯为原料,经清洗、去皮、挑选、切片、漂洗、漂烫、蒸煮、捣泥、制粉、热风干燥等工序处理而得的粉末状产品。其成品主要以马铃薯细胞单体或几个细胞的聚合体的形态存在,因此称之为马铃薯"颗粒"全粉。  相似文献   

10.
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在鲜食玉米栽培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降解地膜在露地玉米种植使用中的具体降解情况,进行了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在鲜食玉米栽培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应用国产7.5全生物降解地膜处理在植株株高、茎粗、最大叶面积及叶绿素含量等性状上均高于裸地无膜、常规PE膜、进口8.5全生物降解地膜及华盛全生物降解地膜处理,叶片数上表现差异不大;7.5全生物降解地膜处理鲜食玉米产量上较裸地无膜、常规PE膜、进口8.5全生物降解地膜及华盛全生物降解地膜处理分别高83.47%、6.58%、26.04%、23.88%;在降解速度上华盛降解地膜表现降解最快,其次是进口8.5全生物降解地膜、国产7.5全生物降解地膜,常规PE膜未出现降解情况。  相似文献   

11.
玉米蛋白粉制备玉米肽脱脂及水解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碳酸钠对玉米蛋白粉进行预处理,以脱脂率为判断标准,确定玉米蛋白粉最佳预处理工艺参数为碳酸钠质量浓度为40 g/L,添加量为16 mL/g,40℃下浸泡10 min。以处理后的玉米蛋白粉为原料,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比较不同水解度玉米肽抗氧化性强弱,确定每克玉米蛋白粉最佳水解条件为50℃,pH 8.0条件下以0.06 mL碱性蛋白酶催化水解4 h,可获得30%水解度的玉米肽液体产品。  相似文献   

12.
玉米秸粉微生物固体发酵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玉米秸粉为原料生产微生物饲料。[方法]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利用多株微生物固态混合发酵,研究以玉米秸粉为原料生产微生物饲料的工艺。[结果]菌种配比、原料初始pH值、原料C/N和发酵时间都会影响发酵产物中真蛋白含量和粗纤维含量。试验所得的最优条件为:初始pH值6.0,硫酸铵添加量为3.0%,接种量为黑曲霉H64%,木霉M32%,酵母Y31%、Y21%、Y261%,发酵时间60h。在该最优条件下,发酵产物中真蛋白含量10.1%,增加了6.0%;粗纤维含量30.2%,减少了6.9%;蛋白酶含量131U/g,糖化酶含量280U/g。[结论]以玉米秸粉为原料生产微生物饲料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3.
用塑料袋法氨化玉米桔杆草粉,粗蛋白含量增加50%,而且适口性好,能提高采食量。在90d的试验期内,试验组每头牛日增重8319,比对照高363g。  相似文献   

14.
以玉米麸质粉为原料,经过α-淀粉酶液化、水解、脱色、脱臭及干燥制得玉米蛋白发泡粉。正交试验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滤饼与水的质量比1∶2.0,介质pH 11,水解温度115℃,水解时间7.5 h。所得产物的蛋白质含量为52.4%,收率达到45.1%,颜色得到了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密闭型圆筒准静态压缩试验,推导并建立了玉米秆粉粒体压制成型的本构方程,并用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模拟。对压制成形的网格变形图、应变分布以及载荷位移曲线的分析表明,理论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以碱木质素与咖啡壳粉共同作为原料,与桉木粉、高密度聚乙烯以及助剂等,采用熔融混炼、挤出造粒、热压成型的方法制备木塑复合材料。分析木质素、咖啡壳粉的加入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吸水性能、动态热机械性能等方面的影响;并且全组分测定了咖啡壳粉,分析其与木粉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咖啡壳粉主要化学成分与木粉接近,仅加入木质素制备的WPC,静曲强度与拉伸强度均随木质素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加入木质素与咖啡壳粉制备的WPC力学强度得到显著的改善,静曲强度可以提高49.31%,冲击强度提高16.62%。木质素与咖啡壳粉加入后,各组分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容性,能够形成均一的体系,表现出更高的热稳定性;同时断面更为密实均匀,体现出更为理想的界面结合性。添加木质素后,WPC耐腐朽性能得到改善,与仅添加木质素制备的WPC相比,加入木质素与咖啡壳粉制备的WPC具有更好的耐腐性。可见,碱木质素添加量为15%,咖啡壳粉为45%时,制备的木塑复合材料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7.
高麦芽糖浆(HMS)是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酶法生产淀粉糖的一种新型淀粉糖生产技术。淀粉经过α-淀粉酶作用,快速搅拌混合,迅速升温而液化。最佳液化条件是:α-淀粉酶用量4μ/g,温度85℃,pH值6.0,时间15分钟。液化液无色透明,含不溶物质少。糖化采用β-淀粉酶与异淀粉酶同时作用。最侄糖化条件为:β-淀粉酶用量120μ/g,异淀粉酶用量30μ/g,温度60℃,pH5.1,时间48小时。糖化液色泽浅黄,糊精含量较少,易于过滤。精制后的糖液近无色。糖液调整pH值后,可在真空下或常温常压下进行浓缩。分析薄板层析结果表明:DE值为81.6的糖液,含高麦芽糖69.7%(麦芽糖量10.9μg/ml糖浆,麦芽三糖量4.3μg/ml糖浆)。此糖浆即为高麦芽糖浆。  相似文献   

18.
从玉米蛋白粉中提取和水解蛋白质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纤维素酶水解和酸洗法相结合,从玉米蛋白粉中提取食用蛋白质的新工艺,以及碱性蛋白酶水解玉米蛋白粉时,pH、高温、玉米蛋白粉浓度及酶浓度对蛋白质转化率的影响,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玉米主推品种抗丝黑穗病及叶斑病性状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吉林省玉米主推品种进行了丝黑穗病及叶斑病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四单158、登海1、登海9、丹638、农大108、吉单209、吉单156、垦粘1、掖单19、吉单141、吉单306等较感染丝黑穗病。多数品种均不同程度感染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及褐斑病。对丝黑穗病及叶斑病抗性均较好的品种为“吉单180”。  相似文献   

20.
以乳熟期的甜玉米与糯玉米为原料,对两者鲜榨汁的理化及感官品质特征进行了测定与比较。结果显示:甜玉米汁的出汁率、可溶性蛋白、氨基态氮含量以及悬浊稳定性均显著高于糯玉米汁;糯玉米汁的粘度显著高于甜玉米汁;两种玉米汁在色泽、香气以及滋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