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氮素营养对旱地小麦群体生长特性的调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氮肥为变量,在旱作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处理对小麦群体结构参数、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小麦群体结构、分蘖、水分利用率和产量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氮肥用量增加到一定量时,反而不利于群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善。因此,在旱作农业生产中,水肥之间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肥料的增产作用不仅在于肥料本身,更重要的还在于与土壤水分的互作。  相似文献   

2.
油菜浙油50密度和薹肥用量试验结果表明,在浙北海宁前作单季晚稻,土质黄斑田,肥力中等偏上的土壤种植,9月20日播种,11月20日移栽,最佳移栽密度为9.0万~12.0万株hm-2,其个体和群体较协调,达到增加单位面积总有效荚数而取得高产;在全生育期氮肥总用量折碳酸氢铵(含纯N 17%)1 950 kg hm-2,基肥、苗肥和腊肥氮肥用量占总用量72%条件下,薹肥施180 kg·hm-2尿素,后期单株生长清秀,群体生长整齐而高产.  相似文献   

3.
通过嘉优1号直播不同肥料用量试验结果表明:随施肥用量的增加,成穗率减少,株高增加,产量并不一定增加;用纯氮225kg/hm2的处理产量最高,群体适中,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杂交粳稻甬优9号密度、氮肥用量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杂交粳稻甬优9号的密度和氮肥用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密度为15万丛·hm-2,氮肥用量为187.5 kg·hm-2的处理组合产量最高。如密度偏小,则应增加氮肥用量以提高分蘖力,获得足够的有效穗;如果密度偏大,则应该减少氮肥用量以控制群体数量抑制无效分蘖,促进个体健壮,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强化栽培条件下氮肥施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林华  吴春赞  张剑  刘家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5):954-954,962
在强化栽培条件下,氮肥施用技术对产量影响较大。减少基肥和分蘖肥的氮肥用量,可有效减少无效分蘖,控制群体过大;增加穗肥的氮肥用量,能提高成穗率,攻取大穗,是实现高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3种不同用量的炭基复合肥水稻产量均超过600kg/667m2。其中用量为26.8kg、30kg炭基复合肥处理能使水稻分蘖发生早,增蘖快,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使水稻生长特性得到极佳的显现。因此生产中推荐40.2%炭基复合肥用量在25kg/667m2左右。  相似文献   

7.
氮肥用量对烟草群体发育和群体光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氮肥用量与烟草群体光合的关系,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设置3个氮肥用量处理:N1(75.0kg·hm~(-2))、N2(97.5kg·hm~(-2))、N3(120.5kg·hm~(-2)),研究了氮肥用量对烟草群体叶面积动态、冠层辐射和群体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群体发展动态表现为圆顶期叶面积指数(LAI)最大,行间叶尖距和冠层透光率最低,以后随着叶片的成熟采收,LAI逐渐减小,行间叶尖距和冠层透光率逐步增大。与此相应,群体光合速率(RCP)也以圆顶期最高。圆顶期,3个施氮量处理的LAI大小顺序为N3N2N1,但N2和N3之间差异不显著;下二棚收获后,以N2的LAI最大。2个生育阶段(圆顶期到下二棚叶采收、下二棚叶收获到中部叶采收)的叶面积持续期(LAD)均以N2处理较高。冠层透光率以N3处理最低,N2与N1差异不显著。群体光合速率(RCP)以N1最低,N2和N3差异不显著。不同发育阶段的群体叶源量(CLSC)以N1处理最低,圆顶期到下二棚采收阶段,N2略高于N3,后期N3略高于N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烟叶产量提高,上等烟比例和产值则以N2最高。从群体发展及生产成本等综合考虑,种植烤烟品种K326时,以采用18 182株·hm~(-2)左右的种植密度,97.5株·hm~(-2)左右的氮肥用量较为适宜,有利于群体协调发展,增强群体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8.
为给小麦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小麦磷肥不同用量试验,结果表明,“扬麦13号”在氮肥用量为14 kg/667 m2、氯化钾用量为15 kg/667 m2时,磷肥最佳施用量为P2O、7.5 kg/667 m2.此时,小麦群体与个体较协调,倒伏较轻,理论单产和实产较高.  相似文献   

9.
秸秆生物反应堆和植物疫苗技术可使现有的生姜产量成倍提高。此项新技术的应用,可减少化肥用量50%,减少农药用量80%,降低成本60%。平均20厘米地温增加3~5℃,二氧化碳浓度提高2~3倍,有效地解决了土壤板结、根系生长受阻、群体内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大田土培肥的时间和用量试验,明确最佳培肥时间和肥料用量,提高水稻机插秧秧苗素质和产量。结果表明,不同培肥的时间和比例对秧苗及农艺性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培肥35 d、磷二胺与土的质量比为0.5%时,较有利于秧苗期干物质的增加;培肥30 d、磷二胺与土的质量比为1.5%时,群体于抽穗期积累干物质较多,形成具有强抗倒力和巨量安全库容的高光效群体,较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