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从贵州花江和贞丰顶坛种植的砂仁上采集砂仁叶斑病菌株,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测定将其鉴定为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glycines Thum.)真菌.对病原菌室内杀菌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70%甲基托布津、18%使菌克对砂仁叶斑病菌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其抑菌率均达100.0%.  相似文献   

2.
云南西双版纳州是中国阳春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的主要产地,对当地阳春砂仁上一种新的病害——叶枯病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有效控制该病提供依据。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全州砂仁叶枯病的发生面积及严重程度进行调查,并对土壤营养元素、田间管理水平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测定分析。全州砂仁产区叶枯病发生面积在89%以上,约82%的面积发病率大于20%,平均产量降低30% ̄40%;重病土壤中主要营养元素氮和钾降低,导致植株中氮和钾元素含量降低,推测是植株抗病性下降和低产的原因之一,粗放的田间管理和多年持续种植对病害发生也有明显影响,多菌灵和代森锰锌试验室抑菌率分别达到89.2%和100%,但田间的防治效果较差。加强田间管理,减少侵染源,提高土壤肥力,培育抗病品种,增强砂仁抗病能力是防治叶枯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采自西双版纳景洪的砂仁叶斑病标样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引起砂仁叶斑病病原节梨孢菌(Gonmatopyricularia amomi)菌株,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抑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不同培养基进行培养节梨孢菌长势有一定差异,病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速率高低顺序为黑麦A>米糠>燕麦>PDA>玉米>V8>番茄汁.通过温度对节梨孢菌生长影响测定,该菌在4~35℃的温度下均可生长,较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 ~30℃;在10 ~ 35℃的温度下均可产孢,以25 ~30℃温度下产孢量较大,在4℃温度下不产孢.选用14种杀菌剂进行节梨孢菌室内抑菌测定,效果较好的药剂有40%百菌清、72%杜邦克露、80%代森锰锌、70%甲基托布津、80%多菌灵、72%甲霜·锰锌、64%杀毒矾和5%烯唑醇,抑菌效果均达100%;其次是75%达科宁和50%唏酰吗啉,抑菌效果为64.81%和62.96%;而霜霉威、春雷霉素、50%安克和15%三唑酮的抑菌效果不明显,在16.67%~22.22%.  相似文献   

4.
1999-2000年对万寿菊细菌性叶斑病发病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万寿菊细菌性叶斑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为土壤中病残体,种子表面、种皮内部及胚乳均可带菌;病原菌的侵入途径为伤口或自然孔口,且伤口对病菌侵染更有利;病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施肥水平和种类关系密切,高湿低温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氮肥对病害发生有促进作用,施用钾肥可降低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5.
细菌性叶斑病是甜瓜主要病害之一,分布较广,各地都有发生,一般在生长后期发病较重。发病率10%~60%,严重达100%,可减产10%~30%,特别严重时可造成绝收。2014年4~5月在陕西蒲城、大荔、临渭等甜瓜产区对叶斑病做了调查和防治试验,以期为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病因素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是近几年东昌府区玉米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该病发展速度快,危害重.据1998、1999年9月上旬调查,全区2.7×104hm2玉米均不同程度受到侵染危害,一般减产15%~30%,重病田减产50%以上.弯孢菌叶斑病已成为玉米生产的又一重大障碍.  相似文献   

7.
根据玉米发病症状与发病规律,实施以农业防治为主,配合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8.
2000~2003年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田间发生消长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明确了田间病残体是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初侵染来源;播种期、施氮肥量、前茬作物和气象因子都会对该病害的发生程度产生影响;提出了以清除病残体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观察及调查,明确了云南干热区4个木薯品种叶斑病在4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发生及危害情况,得出叶斑病的发病率和危害指数。对木薯品种和栽培模式等主要影响因子的单因子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SC5和新选048采用直插并施肥的方式发病率最低,新选048采用直插的方式发病程度最轻。  相似文献   

10.
林丽 《农技服务》2008,25(10):79-79
介绍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原因、发病规律、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制定阳春砂种子质量的分级标准.[方法]以《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国家标准为依据,参照优选出的阳春砂种子品质检验方法,分别测定了31批阳春砂种子的千粒重、含水量、生活力和发芽率等4项指标,并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31批种子的质量参次不齐,其中发芽率、千粒重及生活力的差异最为明显;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阳春砂种子质量分为3类.[结论]结合阳春砂种子生产实际及聚类分析结果,以发芽率及千粒重作为主要参考指标,可将阳春砂种子质量初步分为3个等级.  相似文献   

12.
几种阴生药用植物产销情况调查报告(Ⅱ.砂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地考察访问,调研了砂仁的产销情况。结果表明:阳春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现以云南省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海南种植的主要是海南砂仁(A.longligulare T.L.Wu)。目前,全国对砂仁的年社会需求量估计为1900t,而全国产量约1280t,不足部分尚需从国外进口。预计这种情况尚需维持一段时间。经分析,今后2~3a内,海南砂仁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80~120hm^2种植面积,增加100~150t产量是不会没有销路的。  相似文献   

13.
就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对阳春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进行了探讨.采用混合溶剂浸渍法分别提取鲜毛竹叶、腐解9个月后的毛竹枯枝落叶和腐解土中的化感物质,用丙酮两相溶剂萃取法萃取分离,得弱极性化感物质和极性化感物质.分别设50、100和200 mg/L 3个化感物质处理组,分别测定其对阳春砂仁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盛期和发芽结束时间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鲜毛竹叶化感物质对阳春砂仁种子的萌发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质量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显著,而腐解9个月后的毛竹枯枝落叶和腐解土中的化感物质则对阳春砂仁种子的萌发无明显抑制作用,而且部分还呈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阳春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健康植株内生真菌的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从其444块根、茎和叶组织中共分离到273株内生真菌,根据其形态学特征鉴定了其中的269株分属于13个分类单元;多样性分析表明,阳春砂仁内生真菌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砂仁茎枯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对该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通过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及 rDNA-ITS 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砂仁茎枯病主要危害茎秆,初染病时病斑呈水渍状,逐渐扩大为纺锤形至不规则形,病斑边缘黄褐色,病健部分界明显,病斑上着生小黑点,后期病斑部质脆,呈灰褐色至灰白色干枯,导致茎部易折断,地上部分枯萎;分生孢子团奶油状,培养6~7 d 后产生菌核;分生孢子盘圆形,直径60~150μm,分生孢子梗栅栏状排列,基部褐色,向顶渐淡,具隔膜,分生孢子单个顶生,单胞,纺缍形,两端顶部钝圆,(10~18)μm×(4.5~5)μm,附着孢大量,具钝齿状裂片;分子生物学鉴定所得 rDNA 的 ITS 序列与 GenBank 中多个 Colletotrichum crassipes 菌株 ITS 序列的同源性最高,相似度为99%。引起砂仁茎枯病的病原鉴定为壳皮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rassipes )。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黔东南州太子参斑点病的调查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辉  张西平  贺定翔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3993-3994,3999
[目的]分离获得太子参斑点病的致病菌,并筛选出对太子参斑点病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方法]从病叶中分离得到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多菌灵、百菌清、代森锰锌及甲基托布津对该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镜检结果表明,太子参斑点病的主要致病菌为斑点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commonsii)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抑菌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太子参斑点病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多菌灵效果最好,抑菌率达到76.6%;甲基托布津次之,抑菌率为72.3%;代森锰锌为68.7%;百菌清为44.7%。[结论]50%多菌灵WP对太子参斑点病的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草果叶斑病和枫香干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姜叶点霉(Phyllostictazingiberi)引起的草果叶斑病和由茶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ribis)引起的枫香树干腐病。姜叶点霉寄生在草果上和茶子葡萄座腔菌寄生在枫香树上都为国内外首次报道。两种病害均有症状和病原物的描述和形态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