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明长期烟-稻复种连作对烟田土壤理化性状及烟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在衡阳烟区烟-稻复种连作区采取了不同复种年限的土样和当季烟叶样品,检测了土壤p H值、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中微量元素含量以及烟叶产量和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适度的烟-稻复种连作(≤7年)可较好的协调土壤p H值,不仅对烟叶产量和产值无显著影响,而且使烟叶中糖碱比和钾氯比协调合理,品质趋好。而当连作超过10年后,土壤明显酸化,烟叶产量、产值也显著下降,可考虑通过绿肥轮作、休耕等措施提升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2.
稻鱼鸭种养共生模式效益的研究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3年稻鱼鸭各养共生模式效益的研究表明,稻鱼鸭种养共生模式水稻增产10%以上,增收鲜鱼1036.5kg/hm^2成鸭238.9-489.3kg/hm^2;水稻土壤全N、P、K和有要质含量分别增加27.9%、44.3%、6.5%和28.2%,提高土壤肥力;水稻植株虫口量最少。稻鱼鸭种养共生模式邮稻田较量和效益,其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0.8155,属良性循环的高效复合生态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稻虾种养新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基于稻田土壤理化指标测定和16S rD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稻虾种养新模式(NRS)、稻虾种养传统模式(TRS)和水稻单作模式(CK)对稻田土壤理化指标和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与CK和TRS相比,稻虾种养新模式能显著提高土壤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与CK相比,NRS稻田土壤细菌优势菌门中的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疣微菌门相对丰度分别增加30.89%、36.38%和2.16%,变形菌门和脱硫菌门相对丰度分别降低17.96%和58.59%。与TRS相比,NRS稻田土壤细菌优势菌门中的脱硫菌门相对丰度增加14.93%,绿弯菌门、疣微菌门、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分别降低39.29%、37.42%、16.27%和6.81%。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和pH是影响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理化因子。以上研究表明,稻虾种养新模式有利于提升稻田土壤肥力,显著提高了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对稻虾种养新模式的示范推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  相似文献   

4.
稻田轮作系统的生态学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目前稻田单一化的连作耕作制度对农田环境造成的不利因素,根据5a田间定位试验,从土壤理化性状、作物产量变化、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能流及养分平衡状况等角度对稻田连作耕作制度和轮作系统进行生态学分析。结果表明,与连作耕作制度相比较,在试验设计范围内,稻田轮作系统明显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得土壤随着耕种年限增加,容重下降,而孔隙度增加,固相比率下降,气相比率上升,气液比值增大,土壤通透性大大增强,有效阻止土壤次生潜育化和土壤酸化,提高土壤pH值;改变了植株病原菌寄生,增强了植株的抵抗能力,对作物病、虫、草害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稻田轮作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光能利用率、辅助能利用率分别比连作系统高17.47%、9.87%和5.0%。N、P、K的养分利用率也同样明显高于连作系统。提出了合理轮作的优化模式和复种模式。  相似文献   

5.
吴政 《土壤肥料》1994,(3):10-11
连续五年试验证明,一年三季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22%-0.25%,土壤速效钾提高15.5-22.0mg/kg,每年亩增产稻从56.6-103.4kg,是培肥改土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冬季复种绿肥是我国南方稻区传统的培肥增产模式,探究长期冬种绿肥下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规律,对深入解析稻田土壤碳循环、充分发挥绿肥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稻-稻-绿肥复种长期定位试验(38年),针对稻-稻-紫云英、稻-稻-油菜和稻-稻-休闲三种处理,采用13C-CO2脉冲标记技术,研究长期冬季复种绿肥下光合碳在早稻季分蘖期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与冬季休闲处理相比,复种紫云英和油菜处理使早稻地上部13C-光合碳积累量每穴分别增加19.9 mg和80.6 mg;复种紫云英处理使早稻地下部13C-光合碳积累量每穴降低2.7 mg,而复种油菜处理对早稻地下部13C-光合碳积累量无显著影响。同时,冬季复种紫云英和油菜减少了早稻13C-光合碳向土壤的分配,积累量每穴分别降低7.6 mg和7.8 mg;复种紫云英处理对水稻13C-光合碳在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无显著影响,复种油菜处理促进了水稻13C-光合碳向土壤POC中的分配,使13C-POC的占比增加35.3%。综上,长期复种绿肥促进了水稻分蘖期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积累,与冬季休闲处理相比,冬季复种绿肥使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积累量增加3.7%~28.0%;增加了光合碳向水稻地上部的分配,减少了其向水稻地下部及土壤中的分配比例;且复种油菜处理减弱了土壤中水稻光合碳的稳定性;从增加有机碳总量和光合碳稳定性的角度可知,复种紫云英是相对较好的一种冬季复种绿肥模式。  相似文献   

7.
稻鳖共作是一种绿色、高效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然而有关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影响及其驱动因子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此,该研究以水稻单作(RM)和稻鳖共作(RT)处理的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并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稻鳖共作模式使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总钾(Total potassium,TK)、碱解氮(Alkali-hydrolyzale Nitrogen,AN)、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和速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AK)含量显著提高了37.72%、15.15%、13.80%、37.37%和21.57%(P<0.05)。2)稻鳖共作模式提高了土壤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共作使土壤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相对丰度分别增加了6.42%、1.16%、0.44%和2.96%,真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降低了0.22%。3)共线网络分析表明,稻鳖共作增加了细菌微生物网络总节点数、边数、平均聚类数和模块化,增强了微生物网络复杂度,加强了群落间的联系;共作降低了真菌微生物网络节点数,但增加了正相互作用的微生物,增强了微生物间的协同合作。4)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土壤有机质、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全钾、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是影响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综上,稻鳖共作有利于提高稻田土壤肥力,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并提高了微生物多样性,使微生物群落间的联系更紧密。该研究为探究科学合理的稻田栽培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稻虾共作模式下0 ~ 60 cm土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明确该模式下稻田土壤细菌的群落特征,旨在为研究稻虾共作模式下稻田土壤养分循环提供理论依据。依托湖北省潜江市白鹭湖农场15年定位试验,采集0 ~ 10 cm、10 ~ 20 cm、20 ~ 30 cm、30 ~ 40 cm、40 ~ 50 cm和50 ~ 60 cm土层土样,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并研究土壤细菌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与中稻单作模式相比,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显著提高了0 ~ 10 cm和20 ~ 40 cm土层有机碳(TOC)含量、0 ~ 30 cm土层全氮(TN)含量、0 ~ 20 cm和30 ~ 40 cm土层全磷(TP)含量以及10 ~ 40 cm土层有效钾(AK)含量。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后土壤细菌的群落组成发生了改变,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绿弯菌门、拟杆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蓝细菌门、放线菌门和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同时,稻虾共作模式显著提高了10 ~ 20 cm和30 ~ 50 cm土层细菌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但降低了0 ~ 10 cm土层细菌的丰富度。相关性分析表明,TOC、TN、AP和AK是影响稻虾共作模式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主要因素。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改变了稻田土壤理化性状,改变了土壤细菌的群落组成,提高了深层土壤的细菌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闽北山垄田稻萍鱼共生体系与萍体氮素循环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稻-萍-鱼共生体系的综合耕作技术引入山垄稻田。试验结果表明:山垄稻田中草鱼、尼罗罗非鱼以红萍为饵食,其鲜鱼产量分别达3568kg/hm2和3702kg/hm2;中稻和再生稻产量分别达5710~6006kg/hm2和3478~3772kg/hm2,比施化学氮肥处理区分别提高689.0~1132.5kg/hm2和458.4~658.9kg/hm2。15N试验结果显示:在稻萍鱼体系中鱼体和水稻对红萍氮总利用率达52.8%~57.9%.而施用化学氮肥处理区的水稻对氮素利用率仅为33.5%。连续两年实施稻萍鱼共生体系耕作技术.山垄田土壤有机质平均提高0.15%,且整个耕作体系病情指数下降42.1%~50.7%.减少农药施用量,有助于生态环境改善,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农田生态系统杂草的养分和水分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冬小麦田杂草的土壤养分和水分效应.发现田间保留一定量的杂草能够提高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尤以0~20cm层次表现明显,显示出很好的土壤水分保持效应。同时在保留杂草的处理中,0~60cm土壤碱解氮储量消耗最少.速效P储量在增加.而速效K储量增加得最多。并且在冬小麦返青期不论土壤养分情况怎么样.在收获后都以保留杂草的处理土壤速效养分(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储量最高.表现出较高的土壤养分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1.
当今有一部分政府官员患有生态冷漠症,其表现有3种,即面对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麻木不仁,生态建设取得一点成绩便盲目乐观,发生了生态安全问题就怨天尤人。医治生态冷漠症应重点抓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切实加强对广大干部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完善和推行绿色GDP核算标准,加强对各级政府及其官员的考核;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政府行为的约束力度。  相似文献   

12.
试论将“水土保持”改称“水土生态保持”的科学性   总被引:3,自引:9,他引:3  
我国“水土保持”一词的提出已有60多年的历史,而治理水土流失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公元前16~11世纪)。水和土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因子,而以水和土为首要立地条件的生态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也是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直接承担者,所以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是水土保持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生态保护和生态与环境的改善愈来愈成为水土保持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从水土保持的历史和当今不断丰富的水土保持实践来看,应将传统的“水土保持”称谓改称“水土生态保持”,这样更符合水土保持学科发展的需要,能够反映当前水土保持实践,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认知度,有利于水土保持的行业管理。  相似文献   

13.
Aroma compounds in Chinese "Wuliangye" liquor were identified by 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 (GC-O) after fractionation. A total of 132 odorants were detected by GC-O in Wuliangye liquor on DB-wax and DB-5 columns. Of these, 126 aromas were identified by GC-mass spectrometry (MS). Aroma extract dilution analysis (AEDA) was further employed to identify the most important aroma compounds in "Wuliangye" and "Jiannanchun" liqu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sters could be the most important class, especially ethyl esters. Various alcohols, aldehydes, acetals, alkylpyrazines, furan derivatives, lactones, and sulfur-containing and phenolic compounds were also found to be important. On the basis of flavor dilution (FD) values, the most important aroma compounds in Wuliangye and Jiannanchun liquors could be ethyl butanoate, ethyl pentanoate, ethyl hexanoate, ethyl octanoate, butyl hexanoate, ethyl 3-methylbutanoate, hexanoic acid, and 1,1-diethoxy-3-methylbutane (FD > or = 1024). These compounds contributed to fruity, floral, and apple- and pineapple-like aromas with the exception of hexanoic acid, which imparts a sweaty note. Several pyrazines, including 2,5-dimethyl-3-ethylpyrazine, 2-ethyl-6-methylpyrazine, 2,6-dimethylpyrazine, 2,3,5-trimethylpyrazine, and 3,5-dimethyl-2-pentylpyrazine, were identified in these two liquors. Although further quantitative analysis is required, it seems that most of these pyrazine compounds had higher FD values in Wuliangye than in Jiannanchun liquor, thus imparting stronger nutty, baked, and roasted notes in Wuliangye liquor.  相似文献   

14.
“模型黄土高原”的组成及建设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型黄土高原”由原型观测系统、实体模型和比尺模型 3部分组成。通过原型观测系统、实体模型和比尺模型的建设与研究 ,可尽快摸清黄土高原各个不同类型区的水土流失规律 ,探求快速、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和综合治理模式 ,实现对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科学、定量的分析和评价 ,从而为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及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理论依据。介绍了近期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5.
"水土保持"一词对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个深入人心的名词在实践中却屡屡被人误解,造成了术语混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艰难徘徊、建设项目中滥用硬覆盖、盲目引进外来先锋植物等不良局面。从水土保持发展的实际出发,论证了"水土生态保持"提出的必要性,并对其基本内涵和重要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数字黄土高原"到"数字水土保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立足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及其科学研究的要求和空间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通过:数字黄土高原”建立的时代背景及其技术背景,讨论了“数字黄土高原”研究与建设的目标,基本内容,关键技术环节(包括数据库结构,数据集成方法,数据更新,元数据体系建设和数字共享机制)和推广应用等,初步讨论了“数字水土保持”及其与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受现代科学发展的推动,迫使以防治自然灾害为核心的防护林(保安林),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要更上一层楼,纳入动态、系统科学的新阶段。从理论上试图提出与空间和时间对等层次的“绿间(greenspace)”,即“森林空间(forestspace)”,它会促使森林和人类发挥生物世代更替的共同特点,同生共死,共存共荣,包括各种防护林在内的环境保育林的营造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事业。为此,日本于1989年建立了森林空间研究所。经过10多年的实践,初步认为“生物组块(bioblock)”模式系统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数字流域"是指对以流域为对象的全流域信息、信息操纵主体及其行为的数字表述,它是对流域过去的再现,对流域现在的数字再现和优化,以及对流域未来的预测。"数字流域"总体框架包含信息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层、应用系统层和保障体系等内容。此外,还重点探讨了"数字流域"建设的部分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土壤侵蚀图通过专家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宏观决策出发,提出发展“两环”、整治“两区”,作为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建设与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构思。“两环”分布在本地区四周平原、盆地及其毗邻的山体,内环为以商品粮生产为主的金色环带,外环为以防护林建设为主的绿色环带;“两区”在本地区中心的丘陵、沙区,东南是以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的农牧区,西北是以治理风沙危害为重点的牧业区。“两环”和“两区”的构思,将有助于国家治理开发黄土高原地区制订方针政策,进行建设投资。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三河两滩”植被恢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在“三河两滩”生态综合治理中,根据工程区立地条件,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植被恢复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荒滩治理区植被成活率达到95%,古河道废弃砂石场治理区植被成活率大于92%,沙地桑成活率大于98%,收到了春花、夏荫、秋色、冬绿的生态景观效果,形成了永定河流域集多功能防护林体系建设、沙地综合治理与开发、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生态经济园林景观型防沙治沙模式,康庄地区以风沙治理、富民工程与环境美化相结合为特色的园林景观型防沙治沙模式和南口地区近自然景观生态型防沙治沙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