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桑赤锈病菌干旱型生型小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采集的病原菌,经与南方普通型的病原菌进行致病性、侵染对湿度的适应性和菌丝侵入寄主组织的适存在等比较,发现该病夺菌属于桑锈孢锈力的干旱型生理小种,并提出用湖桑32号、湖桑7号和黄鲁头等桑品种作为对桑锈孢锈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寄主。  相似文献   

2.
桑赤锈病是由桑锈孢锈菌(Aecidium mori Barclay)引起的一种桑树真菌病害,广泛分布于中国及亚洲蚕区,是桑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可导致桑叶减产、叶质降低,严重影响蚕业健康发展。对桑赤锈病的分布与为害规律、病原菌、抗病桑品种及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桑赤锈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 为提高湖桑扦插育苗成活率,我们进行了湖桑倒竖催根扦插育苗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供试桑品种及试验区设置 供试插穗品种为湖桑35号,分设两个处理,即倒竖催根区(试验区)和普通扦插区(对照区),每区50根,重复3次。扦插土壤,为粘性土。  相似文献   

4.
本文地由绍兴农校选育,多个单位试验验证的中生早熟桑品种湖桑87号的特征,生长特点作了介绍。并对其桑叶产量,桑叶的化学成份,养蚕成绩及栽培技术等作了报道。  相似文献   

5.
通过改变湖桑品种的枝条剪伐与桑叶收获方式,设计了湖桑全年三次等量条桑收获的技术体系,桑树枝叶生长量满足条桑收获的要求,春,夏,秋桑叶收获量之比为1:0.91:1.33,全年产叶量比片叶收获增加21%。  相似文献   

6.
通过改变湖桑品种的枝条剪伐与桑叶收获方式.设计了湖桑全年三次等量条桑收获的技术体系。桑树枝叶生长量满足条桑收获的要求。春、夏、秋桑叶收获量之比为1:0.91:1.33,全年产叶量比什叶收获增加21%。  相似文献   

7.
陈树启  韩红发 《北方蚕业》1995,16(3):19-20,30
黑格鲁桑与湖桑32号性状比较试验表明:晋中南部,湖桑32号产叶量高于黑格鲁桑。晋北部,黑格鲁桑产叶量高于湖桑32号。从叶质分析看,春季黑格鲁桑和湖桑32号的叶质相仿,秋季黑格鲁桑叶质优于湖桑32号。从抗逆性情况看,抗萎缩病二者相仿,抗细菌病能力黑格鲁柔弱于湖桑32号,抗寒能力黑格鲁桑强于湖桑32号。  相似文献   

8.
湖桑当年养型技术刘林祥(江西省永新县蚕桑贸工农开发公司343400)湖桑按照常规栽培,当年栽桑,第二年养型,第三年投产。这种常规栽培方法时间长,见效慢,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笔者1994年冬在本县怀忠镇茶源村,示范栽培湖桑2.67公顷,每1/1...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3个山西优良桑品种二年四期叶质的养蚕鉴定和一年二期叶质的化学鉴定。结果表明,叶质显著优于湖桑32号的桑品种有晋选6号和鲁选1号;叶质优于湖桑32号的桑品种有鲁选3号,晋选3号,黑格鲁和晋选1号;叶质劣于湖桑32号的桑品种有鲁46,晋选4号和鲁34。  相似文献   

10.
湖桑32号无土栽培,用ABT1号生根粉以浓度50mg/kg处理桑根,栽培基质以刨花为好,营养液中的大量元素浓度以1-2‰为宜。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桑树细菌性疫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东省已调查的 16个市 (县 )均有桑树细菌性疫病发生 ,病害主要有黑枯、枝裂、缩叶和叶斑 4种症状。每年 5月底至 6月初开始表现症状 ,7~ 8月份为发病盛期 ,发病率一般为 5 %~ 10 % ,重者可达 4 0 %以上。对病害症状、培养性状、致病性测定、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结果表明 ,山东省的桑树细菌性疫病病原菌绝大多数属丁香假单胞杆菌桑树致病变种 (Pseudomonassyringaepv .mori)生物型Ⅴ。疫病病原菌可随病残体在自然表土、灭菌土壤、自然土层 10cm深处以及桑树上越冬 ,存活到翌年 5~ 6月份。室内药效测定表明 ,70 %百菌清、卡那霉素和农用链霉素对桑树细菌性疫病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田间防治试验以 30 %琥胶肥酸铜悬浮剂的效果最好 ,达85 0 % ,其次为农用链霉素 ,防治效果达 4 5 %以上。  相似文献   

12.
选择云南省蒙自、陆良、楚雄、祥云、鹤庆、保山6个县(市)坝区桑园为试验点,调查各试验点桑园主要害虫桑红蜘蛛、桑蓟马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因分布于不同海拔高度区域的各试验点微观气候环境不同,以及桑园栽植的桑树品种不同,2种害虫的发生危害和消长规律存在差异;春、夏、秋季干旱或短时期少雨、无雨,均会导致2种害虫的发生危害加剧。根据各试验点的调查结果建议:正常年份蒙自、陆良坝区桑园应同时防治桑红蜘蛛和桑蓟马,保山、祥云坝区桑园以防治桑红蜘蛛为主,鹤庆坝区桑园以防治桑蓟马为主;春夏之交、夏末初秋各试验点桑园害虫的发生进入高峰期,当田间调查虫情指数为15.00时,应及时进行化学防治,控制害虫的蔓延危害。  相似文献   

13.
桑卷叶枯病是桑树的主要真菌病害之一。采用常规的微生物学试验方法观察病原菌桑单胞枝霉菌(Hormodendrummori Yendo)的形态并研究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条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白色圆形凸状菌落,并能产生大量的暗蓝褐色分生孢子梗和淡灰色分生孢子;菌丝的生长温度为8~40℃,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为10~38℃,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55℃,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为25~30℃;适合菌丝生长的pH为4.5~11.0,最适pH为6~7;相对湿度大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的产生与萌发;连续光照可促进产孢。以上结果信息可供研究桑卷叶枯病病原菌的危害特点和建立病害的有效防治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家蚕与中国野桑蚕的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家蚕品种C10 8及江苏地区野桑蚕进行了RAPD分析 ,并利用已有的不同家蚕品种及其它地区野桑蚕的RAPD数据 ,比较了家蚕品种内和野桑蚕地理种群内个体间、家蚕品种间和野桑蚕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家蚕品种内的多态位点比率、Shannnon信息指数、Nei基因多样性指数等都远较野桑蚕地理种群内个体间的小 ,2 5个家蚕品种在分组和未分组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仅有一组例外 ,其余均较野桑蚕地理种群间的大。由此说明家蚕品种内的遗传多样性比野桑蚕地理种群内个体间的低 ;而家蚕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却比野桑蚕地理种群间的高。未分组家蚕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略大于分组后的 ,表明分析比较的样本数不同对结果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湖州市的生态条件,对桑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活习性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桑粉虱在湖州地区发生为害规律,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湖桑硬枝电热线温床扦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增学  王承欣 《蚕业科学》1992,18(4):220-226
试验表明,采用电热线温床扦插,在2月下旬剪取插穗,穗长18厘米,直径1.1厘米以上。插前穗基用150ppmNHM激素浸渍20—24小时。扦插密度每平方米2000株,插床温度27℃,气温12℃,每天喷水一次,(1.75公斤/米~2)。本地区扦插适期为3月上旬,插穗发根率达95%左右,插后1个月移栽,成活率60—70%。每扦插一株所花材料和电费为0.013元。  相似文献   

17.
桑疫病的病原是一种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其感染造成桑树幼枝断裂,但分解桑枝的机制尚未发现。以GenBank中同种的另一丁香假单胞菌的序列为参照,通过PCR法克隆了桑疫病病原细菌的糖基水解酶基因。该基因的读码框为1 173 bp,编码390个氨基酸,与已公布的丁香假单胞菌属细菌(pv.syringae B728 a)的纤维素酶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7%。对该肽段的序列进行分析,确定了保守位点和各个功能域的序列。将该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 a中,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的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酶活力为2.3×103U/L,说明该基因产物具有分解纤维素的酶活性。  相似文献   

18.
不同家蚕品种对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富集能力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体内的1-脱氧野尻霉素(DNJ)来源于桑叶,为筛选对食下桑叶中DNJ有较强富集能力的家蚕品种用于功能性食品及药物的开发,以18个家蚕品种和6个桑树品种为材料,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供试家蚕品种5龄第3天幼虫制备全蚕粉中的DNJ含量。不同地理系统家蚕品种对食下桑叶中DNJ的富集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日系品种与欧系品种对桑叶中DNJ的富集能力有显著差异(前者DNJ质量分数平均为0.3007%,后者为0.2469%),中系品种的DNJ质量分数平均为0.288 0%,与日系品种与欧系品种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眠性(三眠与四眠)家蚕品种间对桑叶中DNJ的富集能力差异不明显。18个供试家蚕品种中,中系品种797对桑叶中DNJ的富集作用最强,其全蚕粉中的DNJ质量分数达0.4345%。选择6个家蚕品种分别取食不同桑树品种的桑叶,分析全蚕粉中的DNJ含量和桑叶中DNJ含量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826 0,全蚕粉中DNJ含量最高的家蚕品种与桑品种组合为家蚕乌2与陕桑403,其次为家蚕武功土种与甜桑、家蚕798与陕桑403。  相似文献   

19.
桑树植物防卫素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用8个桑树品种为材料,接种桑芽枯病菌诱导桑树产生植物防卫素(phytoalexin),将抽提液进行抗菌活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桑品种植物防卫素的抗菌活性差异明显。薄板层析(TLC)分析表明其不同Rf值区带的抗菌活性差异明显。田间接种F.solani后,发现不同桑品种抗桑芽枯病菌的能力与不同桑品种枝木的桑植物防卫素的抗菌活性大小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20.
家蚕几种病原微孢子虫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郭锡杰  黄可威 《蚕业科学》1995,21(2):96-101
从不同地区养蚕生产及桑园害虫中分别收集到四种微孢子虫,MA—1、MD—1、Pha—M和Ha—M。从它们孢子的形态、对蚕的致病性、相互间的血清学关系、在蚕体内的寄生部位和引起的组织与细胞病变以及在蚕体内增殖的生活史等方面与典型的家蚕微粒子病病原Nosemabombycis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MA—1与N.bombycis相同;Ha—M可能亦来源于N.bombycis;MD—1为N.bombycis的形态变异株,定名为N.bombycismor.var.;而Pha—M为与N.bombycis不同的种,暂称为Nosema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