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设计,研究了播期(X_1)、密度(X_2)和起身期施氮量(X_3)对小麦赤霉病穗腐的定量效应,建立了黄熟期病指(y)回归模型: y=17.68800-4.50047x_1-0.68735x_2+0.62739x_3-0.28125x_1x_2-1.75000x_1x_3+3.90625x_2x_3-0.34622x_1~2-0.92066x_2~2-1.67185x_3~2并对模型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各栽培因子对赤霉病穗腐病指的效应为播期>密度>氮肥;两因子交互效应为:密度与氮肥互作(x_2x_3)>播期与氮肥互作(x_1x_3)>播期与密度互作(x_1x_2)。其中,播期(x_1)密度与氮肥互作(x_2x_3)对病指的影响均达0.05显著水平。最后对回归模型进行仿真优化,提出控制赤霉病穗腐发生程度的优化栽培方案。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烟草立枯病的田间发生动态及其影响因素,2015年对该病病情及土壤带菌量进行系统调查,应用SAS软件分析了多种气象因素及土壤带菌量对该病发生的影响,并测定了14个烟草品种对立枯病的抗病性。结果显示,该病在烟草团棵期开始出现,打顶期为盛发期,在采收期达到最高峰;对病情指数(y)影响效果最显著的两个因素是周平均相对湿度(x_4)和周平均土壤菌源量(x_7),回归方程为y=0.02018x_4+0.03945x_7-1.0054(R~2=0.994)。供试的14个烟草品种中,云烟97、红花大金元、云烟87和云烟100属于抗病品种,云烟203和安烟2号分别属于中感和感病品种,其他8种表现为中抗。  相似文献   

3.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扩展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单花滴注法接种,以病小穗数为统计单位,对一个感病品种和6个抗病品种杂交取得的各F_1、F_2、B_1、B_2以及其P_1和P_2进行了抗性调查,研究了这6个小麦品种抗赤性的遗传,结果表明:6个抗性亲本抗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繁60096、苏麦3号、宁7840、翻山小麦、龙79B—1165和克80F_3—119,抗病性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不可忽视,互作效应不重要,抗病性呈部分显性,抗感亲本之间存在3~4对基因之差异。病小穗数与潜伏期有显著负相关,与日增率及小穗密度有显著的正相关与潜伏期、穗密度的直接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4.
选取26份小麦地方品种,75份黄淮麦区小麦改良品种,97份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改良品种,采用单花滴注法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并调查供试品种的穗长、株高、千粒质量和小穗密度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鉴定筛选到抗病品种2个,中抗品种(系)35个,中感品种(系)77个,高感赤霉病的品种(系)84个.利用FHB1分子标记对供试小麦进行检测.其中在Fhb1位点上表现为抗病性基因型(Fhb1+)的小麦品种(系)33个,在Fhb1位点上表现为感病性基因型(Fhb1-)小麦品种(系)165个,且呈抗病基因型品种与感病基因型品种的平均病小穗率差异显著(P<0.05).FHB1分子标记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显著高于检查结果为阴性的小麦品种.此外,筛选得到抗性达到中感及以上水平的小麦品种(系)114个,考察农艺性状发现扬麦18、宁麦19、宁麦8号、扬麦12、等18个品种(系)农艺性状优良,可作为小麦赤霉病育种的亲本选用.  相似文献   

5.
新疆小麦品种(系)对小麦白粉病抗性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通过苗期抗病性鉴定试验,筛选对小麦白粉病具有抗性的小麦品种(系).[方法]采用离体叶段法和苗期接菌法对小麦白粉病进行苗期抗病性鉴定.[结果]供试新疆小麦主栽品种新冬17号、新冬18号、新冬19号、新冬20号、新冬22号、新春6号等,以及其余参试品种对小麦白粉病均表现为高感.新紫1号品系对小麦白粉病表现为高抗;14/8329品系对小麦白粉病表现为中抗;其余小麦品种(系)均表现为感病.[结论]供试68个品种(系)中,仅有新紫1号和14/8329两个品种(系)对小麦白粉病具有抗病性,仅占供试品种(系)的2.94;.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小麦赤霉病的流行规律与予测方法尚未见报道。我们在1959—1982年通过系统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小麦赤霉病菌以子囊壳和菌丝体越冬,在小麦扬花期侵染率最高,侵染率与小麦扬花期相对湿度的相关值r=0.893。该省小麦赤霉病流行与越冬菌源间的相关性不大。在大面积栽种感病品种的条件下,当年赤霉病流行强度直接受小麦抽穗扬花期的相对湿度,雨量、雨日和日照时数的影响。对有关因子进行相关性测定,得出黑龙江省小麦赤霉病流行强度的中长期予测四元回归方程:早熟品种y=-26.61 0.28x_1 0.15x_2-0.2x_3 0.003x_4;中晚熟品种y=-27.27 0.12x_1 0.31x_2 1.122x_3 0.03x_4。并根据赤霉病流行与小麦抽穗期旬平均相对湿度、雨量和雨日的相关性,采用气象点聚图,提出小麦赤霉病点聚图短期予测法,制定出单因子短期予测方程y=1.1x-82.9。  相似文献   

7.
【目的】赤霉病严重危害中国乃至世界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赤霉病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方法。Fhb1是国内外公认的抗赤霉病主效基因,通过筛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抗赤霉病品种,探明Fhb1在不同遗传背景下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影响,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来源。【方法】选取历年来长江中下游广泛种植的75份小麦改良品种和18份地方品种,2016—2018年连续3年采用单花滴注结合弥雾保湿进行供试品种的赤霉病抗扩展鉴定,根据3年平均病小穗率和严重度分级,将供试品种分成抗病(R级)、中抗(MR级)、中感(MS级)和感病(S级),并利用Fhb1的KASP标记检测;2019年调查筛选出的平均赤霉病抗性水平达到中感及以上小麦品种的株高、穗粒数、小穗数、穗长和千粒重。【结果】3年赤霉病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中有2个品种平均赤霉病抗性达到R级,平均病小穗率范围为7.8%—9.7%,65个品种达到中抗至中感,平均病小穗率范围为13.2%—49.5%,26个品种达到S级,平均病小穗率范围为53.6%—78.5%。22个小麦品种在Fhb1位点呈抗病基因型(简称Fhb1+),71个品种在该...  相似文献   

8.
在本研究第Ⅰ报的基础上,本文对45个小麦品种的穗部持水量与抗病性进行了相关分析,对形态特征与穗部持水量进行了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小麦品种形态对抗赤霉病性的作用是通过影响穗部湿度实现的,品种间抗性差异可以从穗部湿度差异找到原因。因而,凡影响穗部湿度的形态特征,都影响品种的抗赤霉病性。  相似文献   

9.
抗坏血酸氧化酶与小麦抗赤霉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小麦抗赤霉病品种苏麦3号和感病品种凡6穗部受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arum)侵染后,病、健穗的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测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苏麦3号健穗中的酶活比感病品种凡6高;在受赤霉菌侵染后,感病品种凡6病穗的抗坏血酸氧化酶酶活性一直下降,并随侵染发展下降幅度增大,而抗病品种苏麦3号病穗的抗坏血酸氧化酶酶活性在接种后一天有较大升高,以后几天仍然升高,只是上升幅度较小,直至显症后(接种后第6天)酶活才逐渐下降,但是酶活均较感病凡6高;抗病品种的病害症状出现比感病品种稍迟。据此,初步认为抗坏血酸氧化酶对抗病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小麦抗赤霉病的一些生理生化特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研究了小麦品种苏麦3号(抗病)和凡_6(感病)穗部受赤霉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侵染后,病穗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木质素,和酚类物质含最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小麦抗、感赤霉病品种受侵染后,PAL酶活均升高,但在受侵染的前中期,抗病品种苏麦3号病穗中的PAL酶活增加速度高于感病品种凡_6。木质素在病穗和健德颖壳内的含量均表现为抗病的苏麦高于感病凡6,其含量随接种后日数增加而增加。酚类物质含量在抗、感品种的颖壳内,均表现为病穗高于健穗,但抗、感病品种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增长速度不同。因此,从侵染的前中期,抗病苏麦病穗中的PAL酶活和酚类含量增加速度稍快于感病的凡6这一特点,可以认为它们在侵染的早期对抗病起着一定作用。而木质素的含量则与小麦品种抗赤霉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年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小麦亩产超450公斤的地块不断涌现,而这些高产地块的产量结构则各不相同。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几年本所小麦产量比较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分析,探讨小麦亩产450公斤以上的高产途径,为指导大面积高产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材料和方法采用本所1985年以来小麦高肥产比试验数据。小区面积6.67平方米,2—3次重复。其中半冬性品种(系)29份,播期10月10日左右,每亩基本苗10—12万;春性品种(系)22份,播期10月15—18日,每亩基本苗13—15万。采用常规管理措施。分别以y、x_1、x_2、x_3代表亩产(公斤)、亩穗数(万)、穗  相似文献   

12.
苯丙氨酸解氨酶和绿原酸与小麦抗赤霉病性的关系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对小麦赤霉病不同抗性的苏麦三号(R)、扬麦四号(MR)和南农824(S)三个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比活力(u·hr~(-1)·mg~(-1)protein),在拔节期的顶叶中分别测得6.26,12.28和25.12;在孕穗期的麦穗中分别测得140.1,143.3和167.7。滴注接种后8天,苏麦三号、扬麦四号和南农824的病穗中 PAL 比活力与健康穗中的比值分别为0.53,0.67和1.34。用 HPLC 法测定麦穗中绿原酸含量(μg·g~(-1)dry WT),在接种4、8和12天后的苏麦三号穗中分别为32.4,52.4和27.7;扬麦四号穗中分别为60.0,68.0和94.4;南农824穗中分别为123.8,142.2和158.9。绿原酸含量在苏麦三号接种穗中均最低,在南农824接种穗中均最高。禾谷镰刀菌分生孢子在0.05%、0.1%和0.2%的绿原酸溶液中萌发数比对照分别增加214%,614%和970%。上述结果表明,小麦麦穗接种后的 PAL 比活力变化以及绿原酸含量与其抗赤霉病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中梁46号是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中心2012年以自育材料云麦56/02208的F1为母本,以07H505-7-8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抗锈病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平均株高94.09 cm,平均亩穗数32.1万穗,平均穗粒数40.75粒,千粒重47.61 g,容重748 g/L。2019-2021年连续2年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冬小麦川区组区域试验,平均折合产量7 641.3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9.79%; 2021-2022年在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7 329.00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4.09%。经接菌鉴定,该品种苗期对混合菌2020年表现中感,2021年表现免疫;成株期对供试小种及混合菌2020年表现免疫,2021年对当前主要流行小种条中32号及混合菌表现免疫,对其他供试小麦条锈菌当前流行小种及ZS混合菌表现抗病,总体抗病性表现优异。该品种适宜在甘肃省陇南、天水川地冬麦品种类型区种植。于2023年通过甘肃省审定。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研究了梅菲2号、74-105等籼稻品种对白叶枯病菌76-25菌株的抗性遗传。通过对抗病亲本与感病亲本之间杂交(包括正,反交)的F1、F2、F3和回交群体抗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1)梅菲2号的抗病性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控制;74-105、HA77331、IR22、IR50和740098的抗病性各由一个显性基因控制。(2)供试抗病亲本前后期一致抗病的模式,不因杂交世代的不同而改变。(3)梅菲2号、74-105等6个品种均可作为我省丰产抗白叶枯病育种的籼稻抗源。其中74-105可作为我国南方稻区兼抗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育种的抗源,740098、IR50可作为晚籼多抗性育种的抗源。(4)抗病品种梅菲2号、74-105分别与感病品种杂交,后代的抗病性质由细胞核决定;而抗病程度与细胞质有一定关系,表现为以抗源作母本的高于以抗源作父本的。  相似文献   

15.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根部病害 ,如何有效地防治全蚀病是小麦生产中尚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种植抗病品种是一种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为此 ,本研究对陕西及西北地区新近选育的 38个超高产小麦品种 (系 )进行了室内、田间抗病性研究 ,以筛选出高产优质的抗病品种。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品种共 38个供试品种 (系 ) ,包括西农 2 78,西农1 376,西农 2 2 0 8,西农 91 8,西农 383,西农 1 0 4 3,温麦 6号 ,温麦 8号 ,周麦 1 1 ,新麦 9号 ,陕农 65 ,陕35 4 ,冀 965 4 63,淮阴 962 8,92 2 - 3- 2 ,2 61 1 - 64- 6,1 99- 1 ,1 99- 3,( 94) 48,…  相似文献   

16.
小麦抗赤霉病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用2个抗赤霉病品种和2个感病品种的4×4双列杂交的F_1和F_2代,研究了小麦赤霉病病小穗率的遗传;用F_2的资料计算了病小穗率与开花期、株高、穗长、每穗小穗数和小穗密度的表现型、基因型和环境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抗病品种苏麦3号和温州红和尚具有较多显性抗赤霉病基因,对于减少它们杂交后代的病小穗率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抗赤霉病性的遗传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的控制,但非加性的基因效应也有显著的作用。抗病对感病是部分显性. 在本双列杂交F_2代中,抗赤霉病性与株高和穗长有表现型和基因型的高度正相关:与小穗密度有表现型和基因型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生选6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选6号(原名3E158)于2006-2008年参加国家区试长江中下游组区试,两年区试结果:33个试验点有23个试点增产,增产点次率达69.7%;33个试点平均产量435.6 kg/667m2,比对照扬麦158增产2.42%,增幅为1.2%~18.9%.抗病性鉴定结果是两年均达到高抗赤霉病(R级).2008-2009年度进入国家生产试验,7个点全部增产,平均产量400.4 kg/667m2,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9%,增幅为3.2%~19.3%.2009年10月由国家农作物审定委员会通过审定,定名生选6号.生选6号是一个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它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赤霉病抗性强而稳;二是矮秆抗倒性好),适应江苏、安徽两省的淮南冬麦区,河南南部的信阳、南阳地区和湖北长江两岸以及江西、浙江和上海市的赤霉病多发区、重发区.生选6号中感白粉病,拔节后要关注白粉病的发生发展,及时控制白粉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正> 豫麦18原名矮早781,系偃师县二里头村科研站用郑州761与偃师4号杂交选育而成,经1988—1990年河南省小麦区试和黄淮南片小麦春水组区试,1990年秋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据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对1989~1990年度黄淮南片水地小麦区试品种丰产性、稳产性综合评价:该品种主效应大、丰产性好,适宜高水肥地种植。现就该品种在黄淮南片和省区试亩产400公斤以上的产量结果,将亩穗数(x_1)、穗粒数(x_2)、干粒重(x_3)与产量(y)  相似文献   

19.
采用小区试验设计、以人工接菌和药剂保护方法造成有显著差异的多梯度病情。根据乳熟期病情指数x_1,腊熟期病情指数x_2和x_3(x_3=x_2-x_1)与产量关系组配成三个可预报不同发病程度下的产量回归模型,预产量■和病害产量损失率L的结果为:■=583.416-11.340x_1;■=593.341-7.126x_2;■=584.470-5.750x_1-8.269x_3;L=(1-■/a)×100%。  相似文献   

20.
1985年河南省小麦赤霉病大流行.人们根据当年各品种的发病轻重作出了印象性的抗病性结论,甚至提出了品种取舍的决定。作者通过田间试验,就抗赤霉性、扬花期与产量损失之间作了相关性分析后提出:抗病性强的郑引1号,由于产量水平过低,不能重新住河南省推广,而豫麦2号尽管属于感病类型,但产量仍很高,可以继续应用。由于1985年后朔多雨,因而凡是扬花晚的品种(如豫麦2号)损失就偏大。据此,在赤霉病偶发区,对现行的品种应该用系统论作分析,不能笼统地给某些栽培品种下抗感、取舍的结论。要逐个进行试验,经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