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刺玫蔷薇种子的发芽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刺玫蔷薇种子休眠程序不一,发芽极不整齐,会出现几次发芽高峰;种子干藏时间不同,发芽高峰出现的时间也不同,干藏时间越长,发芽高峰出现的时间越迟;用生长处理种子对解除种子休眠有影响,提出了刺玫蔷薇的催芽方法。  相似文献   

2.
蒙古韭种子发芽特性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研究了温度,发芽床对野生蒙古韭种子萌发的影响,蒙古韭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是20 ̄25℃,蒙古韭种子适宜恒温发芽;在纸床上的发芽速度大于砂床。  相似文献   

3.
通过采用6种不同的基质,对辣木种子进行容器育苗试验,观测不同基质的种子发芽率、苗木生长、成苗保存率、苗木根径、苗木根系及苗木干鲜重量。结果表明:20%有机肥+80%红土最适宜辣木苗生长。  相似文献   

4.
改进辣椒种子催芽方法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辣椒种子催芽时,一般将经过温汤浸种处理的种子放入温度为25-30℃环境中,每天淘洗种子一次,待4~5d时间,大部分种子胚根露出(即“露白”)即可播种。但在蔬菜生产中,许多人依此方法催芽,效果不很理想,表现为种子发芽率偏低,或者发芽时间偏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生产实践,就催芽期间的淘洗次数搞了试验,对辣椒种子的催芽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蒙古韭种子发芽特性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温度、发芽床对野生蒙古韭种子萌发的影响,蒙古韭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是20~25°C;蒙古韭种子适宜恒温发芽;在纸床上的发芽速度大于砂床。  相似文献   

6.
梭梭种子发芽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梭梭种子千粒重约3.25克,含水率约86%,粒径>2mm的种子饱满度91%,<2mm的种子饱满度86%,保存6个月以内发芽率90%以上,6个月后明显下降,10个月时发芽率仅为30%,粒径大小对发芽率影响不大,但水选中上浮种子发芽率极低。2℃时开始发芽,发芽的适宜温度范因为15℃~30℃,变温对种子发芽有促进作用,用25℃温水浸泡4小时后半小时开始发芽,8小时发芽结束,种子发芽时平均吸水量14.9%,最大吸水量20%,最小吸水量5%。  相似文献   

7.
青岩油杉是贵州省濒危珍稀植物,为抢救保护这一珍稀树种,对青岩油杉种子进行了育苗试验。结果表明:青岩油杉通过催芽、条播和适当遮荫后,对提高青岩油杉的发芽率、成苗率和苗木质量具有明显的效果,发芽率达48.2%,一年生苗平均高为10.1 cm,平均地径为0.35 cm。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除虫菊种子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芽试验得出 ,除虫菊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是18~23℃ ,以20℃为最佳 ;达到或超过25℃后除虫菊种子发芽受到抑制 ,达到30℃时除虫菊种子已不会发芽。所以 ,夏秋季育苗时一定不能覆盖塑料薄膜。  相似文献   

9.
辣木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容器育苗,种子需经特殊催芽处理后播种,幼苗期严防苗木猝倒病。辣木属难生根树种,扦插繁殖生根率低,使用低浓度(100和200mg.L-1)萘乙酸或吲哚丁酸处理,可提高插穗生根率。  相似文献   

10.
夏枯草种子发芽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不同处理方法对夏枯草种子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夏枯草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15℃;适宜砂床的湿度为饱和含水量的90%;果穗不同部位种子的发芽率有明显差异,且以中、下部种子的发芽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辣木种子发芽试验及容器苗苗木分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气候箱20、25、30和35℃四种温度条件下进行辣木种子发芽试验,研究温度对辣木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25℃时辣木种子发芽势最高,发芽率随温度的升高明显降低,种子的萌发最适宜温度为20~25℃,在这个温度条件下,出苗集中,苗健壮,持续时间短.采用正态性检验的方法对辣木容器苗的分级标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苗高作为该树种的苗木分级质量指标,并得出了辣木容器苗的分级标准,即:超级苗:苗高≥39 cm,Ⅰ级苗:39 cm>苗高≥33 cm,Ⅱ级苗:33cm>苗高≥27 cm,Ⅲ级苗:27 cm>苗高≥21 cm,等外级苗:苗高≤21 cm.  相似文献   

12.
两种源多油辣木苗期生长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省元江县红河流域干热河谷地区相同立地条件下的印度和缅甸两种源多油辣木苗期生长量的连续观测,比较实生苗株高、地径、枝下高、冠幅、开花数和结实量等指标,研究多油辣木苗期生长规律的变化。结果表明,从播种到1年生期间两种源多油辣木的株高、地径、枝下高和开花数在种源间无显著差异,各个时期的生长速率略微不同。两种源多油辣木的冠幅和结实量有较大的差别,印度种源1年生实生苗的冠幅东西向、南北向分别比缅甸种源高12.5%、16.9%,结实量是缅甸种源的5倍,t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源多油辣木的冠幅和结实量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不同育苗方式及种植密度对辣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辣木(PKM1,印度传统种,非洲种)进行了育苗试验和不同密度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育苗试验中,1%促根壮苗剂浸种4h出苗率最高为86%,比对照高20%;其次是1%的多菌灵,浸种4h出苗率为80%,比对照高14%。辣木作蔬菜栽培以株行距为1.5m×1.5m种植密度为宜,过稀过密都会影响辣木的产量和产值及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4.
采用MISA对15 824条长度大于1kb的辣木Unigene进行SSR位点分布频率和基本特征的分析,共检测到8 272个SSR位点,分布于6 003条Unigene,SSR位点出现频率为52.28%,共包含114种重复单元。辣木转录组的SSR以单核苷酸重复为主,占总SSR的55.69%。其次是二、三核苷酸重复,分别占总SSR的32.34%和11.24%。A/T、AG/CT和AAG/CTT是单核苷酸、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中的优势重复基元。辣木转录组SSR以10~20次重复为主,基序长度主要集中于12~19bp。结果表明辣木转录组中含有大量SSR,且类型丰富,可为辣木SSR引物开发提供候选序列。  相似文献   

15.
辣木的药用价值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辣木快速繁殖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通过对辣木种子消毒方法、增殖阶段6-苄氨基腺嘌呤(6-BA)浓度、生根阶段吲哚丁酸(IBA)浓度、移栽炼苗时间进行筛选,确定辣木种子适宜的消毒方法为75%的酒精浸泡30s后用1%NaClO消毒15 min;增殖培养基为MS+1.0 mg/L 6-BA+30g/L蔗糖+7.0g/L琼脂(pH5.8);生根培养基为1/2 MS+0.4mg/L IBA+30g/L蔗糖+7.0g/L琼脂(pH5.8);移栽时炼苗6d较适宜。由此建立了辣木快速繁殖体系,为规模化生产辣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硅胶色谱等柱层析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辣木茎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多萜醇(1)、植醇(2)、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庚基)酯(3)、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辛基)酯(4)、杜叶醇(5)、N-苯乙基乙酰酸(6)、顺-3,4-二羟基-β-紫罗兰酮(7)、4-[(4'-O-acetyl-α-L-rhamnosyloxy)benzyl]isothiocyanate(8)、甘油亚麻酸酯(9)、β-谷甾醇(10)、胡萝卜苷(11)。[结论]化合物2、5、7为首次从辣木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辣木茎段的最佳消毒方法。[方法]以辣木茎段为外植体,用不同消毒剂(升汞、次氯酸钠),选用不同浓度,在不同消毒时间下对辣木茎段进行消毒处理。[结果]次氯酸钠最佳消毒组合为浓度15 g/L消毒20 min,污染率为26%,成活率为34%。升汞最佳消毒组合为0.20 g/L消毒液消毒5 min,污染率为2%,成活率达84%。[结论]辣木茎段最佳消毒方法为:在75%酒精中浸泡30s后,用0.20 g/L升汞处理5 min,污染率为2%,成活率达84%。  相似文献   

19.
以辣木种子为外植体,诱导获得无菌苗,然后通过用无菌苗的嫩茎诱导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再将不定芽诱导生根,获得完整植株,建立辣木的离体再生体系。结果表明,适合辣木种子诱导无菌苗的培养基为MS_0,诱导率达95%;适合无菌苗茎段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为MS+2,4-D 0.8 mg/L+KT 0.2 mg/L,诱导率达87.03%;适合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及不定芽增殖的培养基为改良MS+6-BA0.6 mg/L+IAA 0.2 mg/L,芽分化率达83.33%,芽增殖系数达4.2;适合不定芽生根的培养基为1/3MS+IBA0.5 mg/L+NAA0.2 mg/L,生根率达92.7%,平均根数达5.78。  相似文献   

20.
辣木作为一种新兴的多功能经济树种。近年来,因市场需求旺盛,资源短缺,促使辣木组织培养技术发展迅速。本文综述了辣木组培外植体的选择、增殖培养、瓶内生根以及炼苗移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辣木的组培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