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六号李和绥稜红李的大量自然杂交实生树某些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抗红点病、果实颜色等是质量性状并呈明显的显性遗传;而抗寒力、果实大小、成熟期、品质等是数量性状,具有连续性变异特点,关于果实粘离核性状,研究结果与苏联的 H·K·yenikeyev 的试验结论相反,粘核性状为显性,离核性状为隐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李果实成熟期性状遗传倾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7个杂交组合后代277个株系的遗传变异分析表明:中国李果实成熟期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晚熟×中熟组合后代的平均成熟期比亲中值延后1~7d。母本对后代成熟期的影响比父本大。当双亲的成熟期相近时,组合的传递力最强。  相似文献   

3.
以‘金太阳’与‘串枝红’及其正反交后代为材料,研究了杏果实性状的遗传倾向。结果表明:杂交后代果实发育期呈趋中变异,平均遗传传递力为94.88%,当以短果实发育期的亲本做母本时更易将短果实发育期的性状遗传给后代;果实单果质量呈普遍变小的趋势,平均遗传传递力为84.13%;正反交后代果实的可食率也呈现趋小的遗传倾向;正、反交后代果实的果形指数变大的遗传趋势明显,超高亲率分别为49.12%和48.15%;果实硬度呈趋中变异,平均遗传传递力为106.82%;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明显的趋中变异,平均遗传传递力为104.67%;果实核形指数呈趋中的遗传倾向;果核厚度呈趋小的遗传倾向,平均遗传传递力为95.67%。  相似文献   

4.
以‘金太阳’与‘串枝红’及其正反交后代为材料,研究了杏果实性状的遗传倾向。结果表明:杂交后代果实发育期呈趋中变异,平均遗传传递力为94.88%,当以短果实发育期的亲本做母本时更易将短果实发育期的性状遗传给后代;果实单果质量呈普遍变小的趋势,平均遗传传递力为84.13%;正反交后代果实的可食率也呈现趋小的遗传倾向;正、反交后代果实的果形指数变大的遗传趋势明显,超高亲率分别为49.12%和48.15%;果实硬度呈趋中变异,平均遗传传递力为106.82%;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明显的趋中变异,平均遗传传递力为104.67%;果实核形指数呈趋中的遗传倾向;果核厚度呈趋小的遗传倾向,平均遗传传递力为95.67%。  相似文献   

5.
柑桔果实主要性状的遗传倾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柑桔杂交组合F1代768个株系的果实主要性状进行了3~5年的测定和统计分析,研究和探讨了柑桔果实性状的遗传倾向。结果表明,果实大小、果形、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糖、酸和Vc含量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呈连续性变异。F1代果实大小主要为趋小变异,果形主要呈趋中变异,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具有很强的超高亲优势,糖含量主要为超高亲或趋中变异,酸含量主要为趋酸变异。Vc含量遗传分布则较为分散,但其超高亲和超低亲后代频率均较高。由于酸含量的增高,F1代果实固/酸比值呈趋低变异。  相似文献   

6.
越橘正反交后代部分性状的遗传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越橘品种"蓝丰""都克"及其正反交后代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叶片和果实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越橘的遗传倾向。结果表明:杂交后代叶形指数和叶面积呈变小的趋势,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7.92%和13.86%,平均遗传传递力分别为92.57%和61.15%;叶面积正交偏大遗传,遗传传递力为103.41%,超高亲率为30.77%;反交未出现超高亲植株。杂交后代果形指数有变大趋势,平均遗传传递力为103.68%,平均超高亲率为27.65%;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正反交遗传倾向不同,正交偏大遗传,反交偏小遗传。杂交后代叶片和果实性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  相似文献   

7.
以‘苹果梨’与‘八月红’及其210株F1杂交后代为材料,对其果实大小、果形指数、果心大小、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和可滴定酸质量分数等6个性状的遗传倾向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果实大小、果形指数、果心大小和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4个性状在后代中的遗传符合正态或偏正态分布,另2个性状呈主基因+多基因模型的多峰分布。各性状在后代中的变异系数分布在9.13%~58.41%之间,其中最小和最大的分别为果形指数和可滴定酸质量分数;遗传传递力分布在54.91%~126.81%之间,其中最弱和最强的分别为果实大小和果肉硬度。果实大小、果形指数和果心大小呈趋中变异趋势;可滴定酸质量分数呈高亲遗传趋势;果肉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呈超高亲遗传趋势。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果实大小与果心大小及果肉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且果肉硬度对果实大小直接作用最大;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与果形指数和可滴定酸质量分数间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果形指数直接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8.
齐虹凌  元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3902-3903,3908
以楚伊、HS-21和蒙优4等大果沙棘品种为亲本组配的7个杂交组合后代210个株系为试材,对种子油、果实中VC含量和花性3个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VC含量的遗传大体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高亲变异倾向,种子油含量的遗传大体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低亲变异倾向,这2个性状的遗传受环境影响较小,性状遗传稳定性较小。7个杂交组合花性遗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即符合11∶的比例。  相似文献   

9.
以‘大红袍’和‘金华大白桃’、‘杭蜜2号’杂交组合为试材,分析了F1代主要性状遗传倾向。结果证实果实成熟期属于数量性状的遗传,后代出现较广泛的分离,50%的杂交后代果实成熟期在亲本之间或接近亲本。受非加性基因的影响,果实大小低于双亲,仅有3.8%的后代呈超双亲现象;后代中约有1/3果肉颜色为红色;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呈现变低的倾向,后代中约25.1%远低于亲本;果实大小、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与果实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秦冠、富士苹果杂交后代果实性状遗传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了解秦冠、富士苹果杂交后代果实性状遗传趋势及探讨性状遗传相关关系,以500余株正反交F1代株系为试材,调查果实的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可滴定酸质量分数和硬度5个主要性状,并对各性状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变异分析及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秦冠、富士杂交后代果实有变小的趋势,平均遗传传递力为77.76%,平均变异系数为22.74%。果形指数呈趋中变异,变异系数较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呈升高的趋势,后代平均超高亲率为34.6%。正反交后代可滴定酸质量分数有升高的趋势,平均变异系数为37.64%。果实硬度均呈增大的趋势,平均遗传传递力为103.98%。说明秦冠、富士杂种后代果实性状大多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各性状存在较大变异,具有一定的选择潜力。  相似文献   

11.
李是全球分布和栽培最广泛的果树之一,主要分为欧洲李(P. domestica)和中国李(P. salicina)两种。中国李起源于中国,具有较高的遗传异质性和果实性状遗传变异的丰富性。据推测,中国的长江流域地区仍有野生中国李的分布。在我国古代,许多书籍中都有李的栽培和品种记载,如秦汉、晋代、北宋和明代。国外也有许多书面记载李的起源和品种,如希腊、法国、芬兰、捷克和俄罗斯。自罗马时代以来,李已逐步传播到欧洲大陆。为了改善李果实品质、提高商品性以满足市场需求,一直在不断地培育新的李品种。世界上最早关于欧洲李品种的记载中选育出成熟期最早的品种,如‘Reine Claude’‘Early Rivers’‘Early Transparent Gage’‘Czar’‘Monarch’和‘Tresident’,目前仍广泛栽培。在中国,已经自主育成并经过品种审定且正式发表的李品种有88个。尽管世界各地的种植者、水果市场和消费者对李品种的改良需求各不相同,但育种性状包括果实大小、果皮颜色、多酚类物质、可溶性固形物、果实成熟期、抗寒性和抗病性能力等,受到共同关注。李育种方式从传统的育种手段,到分子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2.
采用25个果实性状指标和19对SSR引物对四川栽培的19份李种质资源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并以欧式距离、前3个主成分和遗传相似性为基础,分别作系统聚类、三维排序图和UPGMA聚类。结果表明:19份李种质25个果实性状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为54.71%,其中果皮红绿色差值a*值的变异系数最大,为436.14%,果核侧径的变异系数最小,为9.99%;系统聚类可将李果实分为深色系大果型和浅色系小果型;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3.27%,第1主成分(果重因子)的贡献率为49.45%,第2主成分(果形与色泽因子)的贡献率为14.21%,第3主成分(营养因子)的贡献率为9.62%;以主成分PC1、PC2和PC3向量为轴的三维排序图清晰地展示出各种质在果实性状上的相对差异;SSR标记显示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丰富,UPGMA聚类与系统聚类和主成分三维排序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为了稳定和提高李子生产的效益,选用富硒有机肥进行富硒李子的生产技术研究。试验选用长沙隆兴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富硒液体肥,在李子生长的不同时期,施用不同用量的富硒有机肥,测定成熟期李子中的富硒效果,结果表明:在膨果期(果子5 mm)时,用富硒有机肥3000 mL/hm2兑水450 kg均匀喷施李子树的全株叶片。成熟李子果肉中的硒含量可以富集到0.0255~0.0296 mg/kg,达到国家富硒水果的标准。同时,还可以提高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可溶性糖,改善果型,提高商品性。具体的施用方法为:在膨果期(果子5 mm)时,用富硒有机肥1500 mL/hm2兑水450 kg均匀喷施李子树的全株叶片。间隔15日后再喷施1次。通过应用该方法生产富硒李子,可以稳定和提高李子生产效益的提高,促进丘陵区、山区等李子产区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开发利用荔波野生梅提供依据。[方法]于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洞塘乡随机采取荔波野生梅果实,观察其基本物理性状,测定其主要营养成分。[结果]荔波野生梅果实的果形指数平均值为1.16,单果重低于国内主栽品种,含水量80.00%左右,可滴定酸含量为5.3%~6.8%,可溶性糖含量为1.1%~1.5%,糖酸比为0.19~0.24,蛋白质含量为0.53%~0.66%,Vc含量为3.29~4.51 mg/100 g,K含量是国内主栽品种的10倍以上,Ca含量为国内主栽品种的4~6倍,Na含量则远低于国内主栽品种。荔波野生梅果实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与国内主栽品种相当。[结论]荔波野生梅是一种很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食品资源,且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新疆的野生果树种类丰富而独特,起源古老,为中国果树栽培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和物质基础.因此,建立新疆野生果树资源数据库对于新疆野生果树资源的保护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介绍了以Visual Basic 6.0为主导设计语言,结合后台关系数据库Access2003.建立新疆野生果树资源数据库信息系统的原理和方法,运用计算机的数据库技术开发出一套完整的可广泛应用于果树生产、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的野生果树种质资源数据库程序.本系统包括新疆的野苹果、野杏、野生樱桃李、野生欧洲李、野核桃等野生果树资源分布、植物学特征和农业生物学特征等数据内容.  相似文献   

16.
冬枣×临猗梨枣杂交后代的抗寒性和抗寒单株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枣树抗寒性的遗传变异规律,寻找优良的抗寒资源,为枣树生产服务,采用电导法,在不同时期对冬枣×临猗梨枣杂交后代及其父母本枝条进行抗寒性研究,结果显示:深冬(12月底)枣树枝条的抗寒性强于萌芽前期(3月中旬),同一时期杂交后代枝条的抗寒性强于母本冬枣、父本临猗梨枣。抗寒性在杂交群体中存在很大变异,在不同时期、不同处理温度下各级次的个体数均呈正态分布,表明杂交后代的抗寒性为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初步筛选出10株抗寒有益单株,以供进一步选育。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李7个品种花粉生活力的测定,初步得出:不同品种的花粉生活力存在差异,其中以芙蓉李的花粉生活力最强,其它依次为桐子李、春华李、美人李、李、朱砂李、太平果李;不同蔗糖浓度对花粉发芽力有影响,以15%的发芽力为最强.鉴于李花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败育,自花结实率较低的现象,还做了不同品种间的授粉试验,结果表明:李多数品种宜配植授粉品种,李的授粉树用芙蓉李、桐子李、美人李均可,其中以芙蓉李为最佳.  相似文献   

18.
用RAPD再探核果类果树间亲缘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技术,对核果类果树(桃、杏、李、樱桃等)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杏与李间有着较大的遗传差异,具有不同的发育过程,中国樱桃和桃是由李分化形成的,杏与甜樱桃间有一定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套袋对葡萄品质及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京优葡萄品种为试材,在塑料棚内探讨了葡萄套袋时期、摘袋时期和纸袋类型对果实品质及性状的影响。结果发现,套袋可明显改善果实的外观品质,增加硬度,降低病果率,增加粒重和穗重,但降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色泽浅,套袋时期以花后2周、摘袋时期以成熟前1周为好,纸袋类型以黑色亮光纸为好,但用旧报纸来源容易成本低。  相似文献   

20.
应用电导率法测定34个李品种枝条在不同低温处理下相对电导率,拟合Logistic方程,计算各品种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降低,枝条组织相对电导率呈"S"型曲线变化,供试李品种半致死温度范围为-26.19~-36.54℃,俄罗斯引进品种总体抗寒性较好,其次为地方资源品种,人工培育个别品种抗寒力相对较弱。抗寒力较强品种:龙园蜜李、俄2、俄13、秋甜李、巴彦大红袍、绥李3号;抗寒力较弱品种:矮甜李、吉林6号、大淡果、长李15、牡红甜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