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通过对粮食高产田中枣树生长情况的调查,发现在这类土地上搞枣粮间作林粮矛盾突出,妨碍枣树正常生长。因此,提出了枣粮间作的种植形式应退出粮食高产田,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可以发展密植枣园的主张。  相似文献   

2.
采用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对南宁市的人口与粮食关系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宁市各区发展模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也不同,粮食产区主要分布于武鸣区,隆安县等区域,城市区域以发展建设为主,粮食产量少,总体人口与粮食达到平衡。研究意义在于将目前南宁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可视化,为今后土地利用政策和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发展枣粮间作,是合理利用空间,提高土地、日光能、空气等自然资源利用率,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立体农业的有效途径。现就多年来,我们对枣粮间作的效益探索,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对福建省长汀县的粮食生产能力进行了调研,将其各年份主:要粮食种植面积,通过Excel录入数据,利用MATLAB软件选择有限序列的资料点(xi,yi),用多项式函数通过最小二乘法求得拟合函数,并选择适当的曲线类型来拟合观测数据,以此来分析两变量间的关系。在归纳长汀县现有土地资源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发展枣粮间作,是合理利用空间,提高土地、日光能、空气等自然资源利用率,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立体农业的有效途径。多年来,民勤县在如何提高枣粮间作效益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从发展林果业走出的小康路──寿阳县上湖乡常村的调查寿阳县委政研室王扣印,郝万泰寿阳县上湖乡常村共有80户,256口人,1550亩土地。多年来,粮食总产年均在80万斤以上,人均产粮均在1.5吨以上。然而,由于“工农业剪刀差”等因素,粮食增产不增收,严重...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林业》2012,(6):1-1
2012年6月17日是第十八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确定的主题是“土地滋养生命——携手遏制退化”,旨在唤起社会公众对土地与生命关系的科学认识,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和鼓励公众参与,推动防治荒漠化的自觉行动,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2010年,埃及由于沙漠化严重,耕地痛失,全境只有3%的土地适宜耕作;2011年,非洲东部发生干旱,造成饮水困难,粮食短缺,受灾人口达1240万人:2012年春天,我国甘肃、内蒙古、陕西等地发生沙尘暴。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把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寄托在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上 ,结果导致了大规模毁林毁草开垦种粮。这种大规模开荒虽然使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但扩种的土地绝大多数是坡地和沙质土地 ,土层薄、土质差、肥力低 ,再加上靠天吃饭 ,广种薄收 ,粗放经营 ,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生态环境恶化。脆弱的生态环境根本无法保证粮食的稳产高产 ,带来的只有土地瘠薄 ,粮食减产 ,群众生活贫困化。面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退耕还林 ,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目前 ,实施退耕还林的时机和…  相似文献   

9.
《技术与市场》2007,(10):9-10
农业 非洲有广袤肥沃的土地,但是粮食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大多数非洲国家粮食不能自给.中国的农业具有悠久的历史,现以其成熟的农业技术,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1%的人口,而且已解决温饱并步入小康.  相似文献   

10.
由于农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一些地区大面积毁林毁草开垦,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不营造农田防护林,因而导致区域环境恶化,自然灾害时有发生,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粮食连年减产、绝产。呼伦贝尔市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为此,实施国家退耕还林工程,是改善呼伦贝尔生态环境的根本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混农经济林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混农经济林模式黎先进,罗成荣(四川省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成都,610081)混农经济林模式是由以品种、无性系、家系等为单位的经济林木、果树、木本药材、用材林、粮食经济作物等在同一土地经营单位上,有机地组成一个特定空间结构的一种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2.
铜山县林农复合经营初探钱桂芝(铜山县林业局,221009)林农复合经营是一种新兴的土地和能量利用制度。它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土壤养分,使单位面积产值达到最高水平。这种复合经营既能获得粮食、木材和其它经济产品,又能促使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研究它对今后的农...  相似文献   

13.
地处非洲大陆腹地的尼日尔,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被沙漠覆盖的土地占全面土地面积的2/3。尼日尔政府和人民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治沙斗争中取得了一定成果。到目前为止,全国植树造林4万公顷,造防护林带1万公里。昔日已被沙化的土地,重新长出了绿树和庄稼,大片良田得以保护。尼粮食自给率也有所提高。 由于连年干旱,过度放牧和毁林造田,致使尼日尔沙漠区正以每年7公里的速度吞噬着大片良田、水源及居民点,严重地威胁着尼日尔人民的生存。 面对沙漠化日益严重的事实,尼日尔政府和人民与沙龙作了长期的顽强斗争,付出…  相似文献   

14.
藻粪:人类未来的食源──兼谈沙区藻类资源开发闫德仁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长,土地荒漠化加重,全球性粮食危机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为此,科学家们不断开发新食源,将菌类、藻类和昆虫列入未来的食谱。其中,藻类被公认为最有潜力的新食源。藻类是地球上最原始的自养...  相似文献   

15.
1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农业科技进步和党在农村的政策使粮食总量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区域性的供过于求。在大粮食观念、生态文明观念指导下,从“以粮为纲”转向“以粮食换林 (草 )”。用而不养,施肥不当,垃圾污染,坡耕地质量下降,耕地环境恶化相当严重。农业 (种植业 )成本大,比较效益低,税费重,近年来农民不愿种地,要求退地的现象在一些地区呈现出增多的势头。农民转向第一产业内部收益相对较高的畜牧、渔业、第二、三产业,进入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劳力进城,土地抛荒。中国加入 WTO,降低农产品进…  相似文献   

16.
印度北部丘陵地区水土保持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西北丘陵山区是人类和动物干扰非常敏感的地区。为了满足当地居民粮食、饲料、纤维和能源的需要.在脆弱的丘陵坡地进行农业生产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为了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过30多年在北部丘陵地区的实践证明,农林业技术措施不仅能实现农业高产而且能够促进水土保持。介绍了印度北部丘陵山区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抓住生态建设机遇不放,咬定退耕还林大上,合理规划提高科技含量,依法管护还要紧跟上。”这是自去年4月我区退耕还林试点工作启动以来,东兰、乐业两个试点县广大干部群众形成的共识。多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们把缓解粮食供求矛盾寄托在不断扩大土地耕种面积上,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大面积毁林开荒种粮种蔗。这种掠夺性的生产,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逐年加大,无雨是旱灾,有雨则山洪泛滥,给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带来严重困难,陷入了“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的…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林业》2000,(10):10-12
四子王旗地处乌兰察布盟西北部,是乌盟最大的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旗县。全旗总面积占乌盟总面积的近一半,年均降水量仅为 250~ 300毫米,无霜期不足 110天,属于典型的旱作农业区。 四子王历史上水草丰美,曾是良好的天然草牧场。 7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以粮为纲,“牧民不吃亏心粮”政策的误导,开始大面积开荒种粮。尽管耕地大幅度增加,但粮食单产却逐年下降。到了 80年代,大片土地沙化、碱化、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粮食单产低而不稳,最终陷入了粮化——沙化——贫困化的恶性循环。到 1994年,全旗沙化面积达到 25…  相似文献   

19.
1 复合微肥的成因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地力是农作物丰产的重要指标,土壤地力则决定于丰富土壤有机质、足够的有效养分、良好的土壤结构透性和优良的生物活性。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土壤→植物→动物→人类食物→土壤”的可永续利用的生物圈。而我们的现实则是:人口的膨涨给有限的土地造成巨大的压力,生态破坏加剧了有限土地的沙漠化;化学肥料有农药的长期使用给有限的土地造成污染,有益微生物的大量死亡,地力衰退发展下去,我们的下一代将面临新的粮食危机,这一新的粮食危机将是致命的,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人类在对自然界…  相似文献   

20.
退耕还林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林业、财政、粮食、土地多方面的政策法规,关系千家万户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生计。近年来,为了推进退耕还林工作,国家和自治区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些政策集中体现在国发〔2000〕24号、国发〔2002〕10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我区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意见》(桂政发〔2001〕59号)及即将下发的贯彻国发〔2002〕10号文件的意见之中。这些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三补两免两落实”,即国家对退耕地在5~8年内每年每亩补助300斤粮食和20元现金和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