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对国家果树种质福州枇杷圃内251份枇杷种质资源的果实抗逆性(抗锈斑病、裂果病、日灼病和皱果病)进行了调查评价。结果表明:22份种质对这4种生理病害均表现强抗性;41份种质表现较强抗性(对其中3种病害抗性强、1种病害抗性中);9份种质的抗逆性较差,特别是坑本、纳溪早红和杨柳白肉等3份种质仅对日灼病抗性表现中等,对其他3种病害抗性弱;野生种质抗逆性优于栽培种质;红肉类型种质抗逆性优于白肉类型;不同来源地种质资源的果实抗逆性也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枇杷种质资源果实单果重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家果树种质福州枇杷圃内222份枇杷种质资源的果实单果重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显示:枇杷种质资源平均果实单果重为32.78g,变异系数48.44%,果实单果重大于60.00g的种质有10份;不同来源地的枇杷种质资源果实单果重存在较大差异,野生种质果实单果重低于栽培种质,差异极显著;红肉种质与白肉种质果实单果重差异不显著;枇杷种质资源果实单果重与种子数、种子重、可食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枇杷种质资源果实可食率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家果树种质福州枇杷圃内168份枇杷种质的果实可食率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显示,枇杷种质资源果实可食率变异系数为11.38%,呈偏态分布,可食率大于75.0%的种质有16份。不同来源地之间的枇杷种质资源果实可食率存在较大的差异,野生枇杷种质的果实可食率较栽培种质低,呈极显著差异,红肉与白肉枇杷种质之间果实可食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秦蕾  梁燕  默宁  张洋  赵贵叶 《中国蔬菜》2017,1(10):44-50
对来源于国家蔬菜种质资源中期库的51份辣椒种质资源进行烟草花叶病毒(TMV)的田间抗性调查。结果显示,各种质病情指数在17.04~75.56之间,有14份种质田间表现出了TMV抗性。各种质抗性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略向感病区域偏离。将筛选出的14份抗病材料和7份感病材料进行TMV苗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21份种质的病情指数在6.28~65.48之间,获得抗病材料15份。相关分析结果表明,TMV田间成株自然发病病情指数与苗期人工接种鉴定病情指数的相关系数r=0.789,呈极显著相关。结合田间抗性调查和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利用12对与L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对13份TMV抗病种质进行分子鉴定,6份材料中共检测到6个抗性分子标记。抗TMV辣椒种质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枇杷种质资源果实描述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家果树种质福州枇杷圃内不同来源地的172份枇杷种质资源进行了果实的风味、剥皮难易、果肉颜色、心皮质地、种子形状、种皮颜色、种皮开裂、种子斑点、种子基套大小、果肉化渣程度、果肉质地和汁液等12个描述性状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枇杷种质的12个果实描述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28.34%-78.75%,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349-0.834,果实风味、果肉质地和果肉颜色的多样性指数较高,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种皮开裂和种子形状的多样性指数较低,多样性较差。在不同果肉类型当中,红肉类型枇杷种质的果肉化渣程度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比白肉类型高3.2倍,而种皮开裂的Simpson指数比白肉类型低0.196,其余描述性状的Simpson指数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6.
对213份枇杷种质果实的纵径、横径、侧径、纵径/横径、纵径/侧径及横径/侧径等6个果径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枇杷果实的纵径、横径和侧径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横径和侧径的频数分布相似,在4.00cm以上的频数分布均显著低于果实纵径;来源于云南和贵州的枇杷种质果实纵径、横径和侧径与其他地区差异极显著,不同来源地种质的横径/侧径差异不显著;果实纵径/侧径、横径/侧径不能完全反映果实形状。  相似文献   

7.
枇杷种质资源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保存在国家果树种质资源福州枇杷圃内不同来源地的243份枇杷种质资源的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枇杷种质的TSS含量的差别较大,变异系数为18.01%,存在较丰富的多样性。经K-S检验,TSS含量Sig.值为0.526,符合正态分布。不同风味和果肉颜色的枇杷种质间TSS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不同来源地的枇杷种质TSS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枇杷叶斑病是枇杷生产上最为严重的叶部病害之一,探索叶片结构与枇杷叶斑病抗性的关系,明确抗叶斑病枇杷种质的抗病机制。【方法】以香花枇杷、齿叶枇杷、大花枇杷等11份不同抗性枇杷种质的成熟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指甲油印迹法及常规石蜡切片法对叶片气孔和显微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和测定,并就叶片结构与枇杷种质的叶斑病抗性进行了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枇杷种质间叶片的气孔密度差异显著,并且与种质的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70;不同枇杷种质间叶片的显微结构特征差异显著,叶片厚度和海绵组织厚度与病情指数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和0.683。【结论】叶片气孔的密度、叶片厚度和海绵组织厚度可作为枇杷抗叶斑病鉴定的形态结构指标。  相似文献   

9.
枇杷种质资源叶斑病抗性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然发病情况下,调查了168份枇杷种质资源对叶斑病的抗病情况。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种质资源表现为中抗或感病,表现高抗的有4份,分别为卓南1号、塘头3号、木罗枇杷和栎叶枇杷;枇杷近缘种与普通枇杷之间、野生种与栽培种之间的抗性也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枇杷种质资源坐果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国家果树种质福州枇杷资源圃内239份枇杷种质的坐果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显示,枇杷种质资源坐果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种质类型的枇杷坐果遗传多样性较大,野生枇杷种质坐果达29.5个,大于其他枇杷种质类型,不同国家间枇杷种质坐果遗传多样性不大,但中国13个省(区)间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源自云南的种质坐果46.1个,源自台湾的种质坐果仅为9.2个。枇杷种质坐果分布广,种质问差异大,坐果最高的为63.8个,最低的仅为3.8个,平均15.1个,以坐果在6~15个的枇杷种质最多,达150份,占62.8%:高于33个的枇杷种质11份;低于6个的有5份。根据综合分析结果,初步提出了枇杷种质坐果的分级标准。为了解枇杷种质坐果的影响因素,对6个质量性状因子各自不同水平下坐果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野生枇杷与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和野生近缘种的坐果有极显著差异;枇杷种质不同果实排列紧密度间的坐果以及源自云南的枇杷种质与其他省(区)枇杷的坐果均有极显著差异;6个国家(中国、日本、西班牙、新西兰、美国和南非)间、不同果实着生姿态间和果肉颜色间的枇杷种质坐果的差异均不显著。对9个数量性状因子与坐果的相关分析表明,果穗长度和花序支轴数对枇杷种质坐果有极显著影响;花冠直径和侧枝数对坐果有显著影响;其他性状(叶片宽度、总叶片数、叶片长度、中心枝长度和中心枝粗度)对坐果没有影响。本文为枇杷种质资源的坐果生物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出适宜石家庄地区早春塑料大棚栽培的辣椒品种,对来自不同地区的14个辣椒品种的11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单果质量与果形、商品果纵径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商品果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单产与熟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商品果纵径与商品果横径、商品果肉厚、辣味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果形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早钟6号、长红3号和解放钟3个枇杷品种为试材,观察果实锈斑发生规律,探讨发病原因,并提出其防治的措施。3个枇杷品种锈斑病的易感性有很大的差异,早钟6号最感病,解放钟次之,长红3号锈斑果发病率最低;果皮蜡质层和细胞壁自发荧光强弱与锈斑病的感病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发病率高的早钟6号果皮蜡质层薄,果皮细胞壁自发荧光最弱,而发病率低的长红3号果皮蜡质层最厚,细胞壁自发荧光强且均匀。枇杷果实锈斑的发生主要原因是在不良外界条件下形成微创口,随着果实膨大生长,伤口撕裂,表皮下的局部细胞恢复分生能力,形成木栓形成层,木栓细胞团突破表皮而形成肉眼可见的锈斑;人工抹去表皮毛,可形成微创口,显著加剧锈斑果的发生,而套袋处理可大大降低锈斑发生率,并且越早套袋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3.
5个枇杷晚熟品种果实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白肉枇杷和红肉枇杷果实的风味和营养品质的差异,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了5个晚熟枇杷品种果实的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新白1号枇杷果实中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等鲜味类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的53.9%,明显高于红肉枇杷中的含量;而红肉枇杷的甜味类氨基酸和芳香类氨基酸含量略高于白肉枇杷。白肉枇杷中药用氨基酸含量高于红肉枇杷,而红肉枇杷符合氨基酸模式谱的指标多于白肉枇杷。  相似文献   

14.
以白沙枇杷品种‘宁海白’和红沙枇杷品种‘大红袍’为试材,分析了果实发育进程中果实糖含量、蔗糖与山梨醇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果实发育与糖积累进程基本相似,蔗糖含量在整个果实发育过程中变化不大,山梨醇含量随果实发育呈下降趋势,果糖与葡萄糖是这两个品种积累的主要糖,90%左右的果糖与葡萄糖是在成熟前3周内积累的;两个品种间果糖含量差异较大,‘宁海白’的果糖含量比‘大红袍’高约 1/3,而葡萄糖含量仅高8%。转化酶、SS分解活性和SDH的变化趋势基本类似,都是幼果期较高,此后随果实的发育呈下降趋势,到果实发育后期又转为上升直至成熟;SS合成活性和SPS活性变化与前面几个酶的变化趋势不同之处是成熟时的活性又有所下降。‘宁海白’的转化酶、SS分解活性均高于‘大红袍’,特别是果实发育后期的酸性转化酶活性远高于‘大红袍’,而SDH活性是‘大红袍’略高于‘宁海白’。以上结果表明,枇杷品种间糖含量的差异与其代谢酶的活性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during 2005 and 2006 growing seasons at Ras Munif (32°22′N, 35°45′E), Ajloun, Jordan, to evaluate different pollination treatments and their effects on fruit set and quality of loquat fruit grown under Mediterranean conditions. Open, supplemental, rain, and covered pollination treatments were imposed on the selected trees.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supplemental and open-pollination, extremely higher fruit set was obtained compared with rain and covered treatments. In spite of a heavy crop load, fruits obtained under open and supplemental pollination were also heavier and larger, this could be partly due to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eeds and flesh weight. Sugar content was good for both open and supplemental pollination. Wind plays little or no role in loquat pollination process. Loquat flowers attracted very limited number of bee visitors, A. mellifera, Anthophora albigena and Xylocopa violocea of family Apidae and Halictus quadricinctus of family Halictidae were recorded the only loquat flower visitors. They showed a variation in their visiting time but loquat flowers attracted the highest rate and number during the mid of the day.  相似文献   

16.
以4年生贵妃枇杷高接换种树为材料,研究不同负载量和不同套袋材料对果实形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负载量可以提高果实的果形指数、肉厚、单果重和可食率,每穗负载量为2个果时,果实形质最好;单层报纸和杧果双层袋套袋的果实形质较优,牛皮纸次之,双层报纸套袋的果实形质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