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的核心就是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阐释,本文尝试以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基本理论根基,以傅雷翻译的《高老头》为例,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随着英语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发展,人们逐渐看到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译者主体性的实质,即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和影响,并重点讲述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从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以及译者的创造性看译者主体性,其要求译者运用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将文学作品创造性地展现给读者,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因素制约译者的发挥,即译者主体性的限度。  相似文献   

3.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一直是翻译界所关注的课题。但因“翻译主体”、“译者主体性”的概念界定不清,再加上此方面研究理论的空泛,有些学者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依然存在较大偏差,导致“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的错位或不够深入,乃至于影响到文学翻译的整体研究。本文在回顾翻译史上译者地位的变化的同时,阐释了翻译主体和译者主体性的内涵;梳理了翻译批评界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现状,并结合问题所在分析和阐述于连江提出的“多维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理论”,旨在说明该理论对于“译者主体性”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依据,对译者的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能动主体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旨在丰富现代翻译理论,推进翻译理论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在翻译理论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中,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的地位日趋突显。西方现代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出的阐释学三个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无不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外宣作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其作用日益凸显,因此深化外宣翻译研究刻不容缓。外宣翻译是译者的理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如翻译的目的、目标受众的需要、语言文化的差异等等。为了实现外宣的目的,译者必须权衡各方因素以做出最佳选择。这好比一场博弈,当中的每一步都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本文以博弈论为理据,结合外宣翻译中的部分典型译例(增译、减译),旨在从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解蔽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从主客观两方面,阐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所受到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9.
迄今为止,译界对于傅雷的关注与研究多为评论傅译的特点,而缺乏探讨傅雷翻译思想之作。本文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傅雷在译者方面的思考作尽可能全面而深刻的挖掘与审视。本文从译者的地位、译者的个性和译者必须具备的素质等三方面,分析阐述了傅雷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翻译三原则,历来被中国翻译界视为圭臬。笔者试图通过浅析信、达、雅的含义及其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认为信、达、雅原则必须体现在译者主体性的运用策略上,而并非用信、达、雅来规定译者主体性,这样才能避免译者主体性的虚化(译者边缘化)或所谓盲目的译者中心论。  相似文献   

11.
"纯语言"是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的重要的翻译思想和哲学观点,本雅明独特的翻译理论对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和"原作至上"的翻译原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试从分析"纯语言"翻译观入手,对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及译者的任务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音、词汇和句法上,更表现在其文化特色上。翻译中,常常会出现两种语言文化的“杂合”现象。把握杂合度,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有助于改变文化“杂合”中的失衡现象。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阐释,始终是中国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近几年在很多领域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本文从现代解释学的视角,就理解之前的“前见”和“前结构”、过去与现在的“视域融合”、在“效果历史”中发现自身的情景、“意义”发现的“无限延伸”等4个方面,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初,读者反应论传人我国,在我国翻译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其影响颇深的结构主义翻译学研究范式把翻译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解构主义翻译学研究范式却认为翻译行为是开放型的,二者对读者形象的描绘也是截然不同的。要使翻译达到真正的文化交流之目的,在翻译中就要考虑译文读者因素,把读者作为一个文学作品意义的构建者。  相似文献   

15.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主要包括语篇功能类观点,语义和交际翻译,翻译关联法。异化、归化的思想始终贯穿于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其语篇功能型学说体现了其异化归化的思想,语义和交际翻译是异化归化在语篇内语言层次上的体现,翻译关联法则动态地描述了异化归化策略在翻译过程中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语境,作为语言交际发生的环境,对翻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义是翻译的核心,语境是翻译的基础。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以及语体形式均离不开语境。关联理论要求翻译过程中在动态语境中找出各种信息之间的最佳关联。本文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入手,分析在翻译实践中考虑语境因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原文的文化内涵,了解和掌握相关民族文化的差异。本文通过论述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提出实现中西文化传递的四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法理学仍然存在主体性缺失的问题,其主要变现为中国法理学缺乏对西方法 学的反思意识,对本国法制实践的研究关注还不足,使得中国法理学失去指导部门法学的能 力。本文通过对中国当代法理学主体性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探讨了实现当代中国法理学主 体性的建议,旨在实现中国法理学的转型升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共识性法理”。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的《围城》吸引了无数个中外读者的目光,其独具特色的"钱钟书式的比喻"既饱含了哲理又风趣幽默。隐喻是参照一个知识领域去理解另一个知识领域,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两轮交际活动,关联则是根据彼此相关的信息来认知事物。《围城》英译本对隐喻的翻译主要表现在写人、状物、喻世议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