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种赤眼蜂产卵管大小及产卵行为与体外培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1985年,在赤眼蜂体外培育过程中,用同一培养基培养了10种赤眼蜂。试验表明:培养基的选择与蜂种的差异无关。体外培育的成功率取决于赤眼蜂雌蜂能否在人造寄主卵上产卵,以及产卵量的多少,这就决定于各种赤眼蜂产卵管的大小及产卵行为。我们清楚地观察到,赤眼蜂雌蜂每穿刺一次人造塑料卵所产下卵的多少是不同的,每完成一次穿刺和产卵所花时间也是不同的。在人造寄主卵中产的卵越多,培养基可被蜂幼吃的越多,营养充  相似文献   

2.
3种赤眼蜂在多种寄主卵单独或共存条件下,趋向产卵的行为反应趋势相似。各“蜂—卵”组合之间,在上卵蜂率,偏嗜指数等行为反应指标上均有明显差异。该趋势与寄生特性不尽吻合,不同蜂种对不同寄主卵有各自的偏嗜性选择。繁蜂所用中间寄主卵,对蜂种原有的寄主选择嗜好性具有驯化改造作用,赤眼蜂对寄主卵的有机溶剂抽提物有敏感的趋向行为发生,赤眼蜂对寄主的选择性行为可能与寄主卵的化学信息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3.
3种赤眼蜂在多种寄主卵单独或共存条件下,趋向产卵的行为反应趋势相似。各“蜂一卵”组合之间,在上卵蜂率,偏嗜指数等行为反应指标上均有明显差异。该趋势与寄生特性不尽吻合,不同蜂种对不同寄主卵有各自的偏嗜性选择。繁蜂所用中间寄主卵,对蜂种原有的寄主选择嗜好性具有驯化改造作用。赤眼峰对寄主卵的有机溶剂抽提物有敏感的趋向行为发生。赤眼蜂对寄主的选择性行为可能与寄主卵的化学信息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4.
玉米暝赤眼蜂的产卵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玉米暝赤眼蜂在玫蛾卵及欧洲玉米暝卵上的产卵及辨别寄主行为,表明玉米暝赤蜂在不唾卵上产卵耗时不同,能根据寄主卵大小调节产卵数量;产卵时具有性别控制行为;该蜂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辨别主卵已被寄一与否的能力,并对自身和同种个体间已寄生卵有很强的辨别力;玉米暝为赤眼蜂与广赤眼蜂能辨别相互间寄生的寄主卵。  相似文献   

5.
玉米螟赤眼蜂的产卵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玉米螟赤眼蜂在麦蛾卵及欧洲玉米螟卵上的产卵及辨别寄主行为,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在不同寄主卵上产卵耗时不同,能根据寄主卵大小调节产卵数量;产卵时具有性别控制行为;该蜂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辨别寄主卵已被寄生与否的能力,并对自身和同种个体间已寄生卵有很强的辨别力;玉米螟赤眼蜂与广赤眼蜂能辨别相互间已寄生的寄主卵  相似文献   

6.
中间寄主对甘蓝夜蛾赤眼蜂寄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麦蛾卵和米蛾卵作繁蜂寄主对甘蓝夜蛾赤眼蜂G和F两个品系的寄生行为是有影响的。尽管两种卵均可作为甘蓝夜蛾赤眼蜂繁蜂寄主 ,但用米蛾卵繁殖甘蓝夜蛾赤眼蜂比用麦蛾卵繁蜂更好。甘蓝夜蛾赤眼蜂G和F品系在米蛾卵上的总寄生卵量分别为 75.90粒和 67.00粒 ,明显高于在麦蛾卵上的总寄生卵量。用麦蛾卵和米蛾卵作繁蜂寄主 ,将甘蓝夜蛾赤眼蜂G和F品系各 20头进行5d的逐日寄生试验 ,结果表明 :每日平均的寄生卵量、子代羽化率、子代发育历期以及子代性比均随寄生日期的推延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在赤眼蜂体外培育中,由于人工蜡卵不具备自然卵壳保湿和透气的特性,在悬滴制片中发育的赤眼蜂多因氧气不足、水份调节差、营养过剩,多数幼虫不能化蛹,长期“泡”在培养液中,不再发育,且易于长霉;能发育成蜂的,也因蜂体沾满粘稠的培养液,影响展翅与活动。反之,若培养液过少,则不能满足其需要而干瘪死亡。其次,接蜂时蜂数多,每腊卵中的产卵数亦多,蜂卵过多,则不利于子蜂的发育,也极易长霉。因此有必要摸清蜂幼虫数与培养液量的最适比例以及通气需求。  相似文献   

8.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系稻田赤眼蜂优势种,对稻纵卷叶螟卵有时田间自然寄生率可达50%以上,并能寄生于三化螟卵,寄生率可达30%~40%。因此,在稻田散放稻螟赤眼蜂,是防治稻田害虫的优良天敌之一。稻螟赤眼蜂中间寄主范围较窄,在人工繁殖中仅能寄生于纵卷叶螟卵、三化螟卵、米蛾卵,粉斑螟卵等小卵。而蓖麻蚕卵、柞蚕卵和松毛虫卵等大卵均不被寄生。因此,人工培育时多以米蛾卵进行繁殖。人工体外培育稻螟赤眼蜂国内外尚未见有成功的报导。为了大量繁殖稻螟赤眼蜂并为机械化繁蜂开辟新路子,我们自去年开始进行了用人工饲料体外培育该蜂的研究。采用腊卵涂上引诱物质,营养液添加无机盐及用薄膜制人  相似文献   

9.
大规模生产赤眼蜂中的蜂体质量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赤眼蜂繁蜂质量是影响田间治虫的关键因子之一。作者研究了种蜂的管理、蜂卵比例、接蜂时间、扩繁代数、繁蜂方法及治虫蜂的贮藏等直接影响赤眼蜂质量的诸因素。根据研究结果认为,采自田间的种蜂以散粒方式(非蜂卡、卵卡)用蓖麻蚕卵繁殖到3代后转到柞蚕卵上繁殖,从种蜂到治虫蜂的扩繁代数要控制在6—7代。最佳蜂卵比为1:20—25(25℃,相对湿度以下简称RH75%),接蜂时间为24-36小时。在此条件下繁出的蜂,寄生率可达76%,羽化率75.3%,雌雄比为  相似文献   

10.
十二种赤眼蜂的产卵行为及其与体外培育成功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85~1987年我们相继用人造寄主卵(简称人造卵、即体外培育法)育出国内外十二种赤眼蜂。我们发现,只要雌蜂在人造卵中产下充裕的卵,不被霉菌污染,这十二种赤眼蜂都可在同一种培养液内产卵、发育,但事实上体外培育各种赤眼蜂的成功率是不同的,我们曾载文(1987)论述了不同种赤眼蜂的产卵管大小影响到它们对不同质地厚薄的人造卵壳膜的选择。本文讨论了12种赤眼蜂产卵管的长、宽、每次的产卵数、产卵速率与体外培育成功率的关系并将12种赤眼蜂分成了三类。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不同pH值饲料制成人工卵,对拟澳洲赤眼蜂寄生、发育和羽化的影响。用柞蚕蛹血淋巴作卵浆制成人工卵试验的结果:以pH6.7的卵中赤眼蜂产卵最多,每一人工卵中可产蜂卵167.4粒,pH6.45的为139.5粒,pH7.1的为127.5粒。用鸡蛋黄、奶粉、柞蚕蛹匀浆作饲料,制成人工卵繁殖拟澳洲赤眼蜂的结果表明:最适宜的饲料pH值为6.7~6.95,其寄生卵率为89~92%,成蛹率79~80%,每卵出蜂数为26~28头,比用没有调节pH的饲料(pH6.4)繁蜂,分别高10%、25%和30%。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5种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T.,japonicum,T.confusum,T.chilonis,和 T.ostriniae)在米蛾 Corcyracephalonica 卵以及 T.dendrolimi 在不同体积的寄主上产卵时的性控行为。观察结果表明,赤眼蜂雌蜂在产卵时,以不同的腹部运动分别产下雌性卵(受精卵)和雄性卵(未受精卵),具有对其子代的性别进行控制的能力。将观察估断的子代性别与实际羽化的仔蜂性别进行比较,估断正确率为94.20%,其中对雌性卵的估断正确率为95.48%;对雄性卵的为89.29%。赤眼蜂蜂种不同,雌蜂在产卵过程中各个行为阶段所持续的时间也不同,但在寄主相同时(如同为米蛾卵),这种差异并不明显。有些蜂种产雄性卵所花费的时间要比产雌性卵长(如 T.japonicum,T.confusum 和 T.chilonis);有些蜂种则相反(如 T.dendro-limi)。在对赤眼蜂雌蜂性控行为的观察中,我们还发现,未经交配过的赤眼蜂雌蜂(如 T.dendrolimi,T.confusum)在产卵时具有产雌性卵的腹部动作;而孤雌产雌的种类,如T.embryophayun,在产卵时的腹部动作中,不但具有产雌性卵的信号,而且尚有产雄性卵的信号。对此,本文进行了初步讨论,这些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效果,我们对林间收集的蜂种,进行了单个母蜂的选育。结果表明,这可明显提高赤眼蜂的寄生能力,并且可以减少目前赤眼蜂生产中普遍存在的过寄生现象。一、选育方法在松毛虫产卵后期,从林间采集已被赤眼蜂寄生的松毛虫卵块,在繁蜂室待蜂羽化后,从窗口尼龙纱上挑选健壮活泼的个体引入指形管内,每管一头,然后放入新鲜的柞蚕剖腹卵10粒。接蜂后第三天起,进行变温锻炼。待子蜂发育到蛹后期,已寄生的柞蚕卵壳变为灰白色时,除去未寄生的蚕卵。在大多数指形管内开始出蜂后,选出子蜂数  相似文献   

14.
赤眼蜂寄生行为研究(Ⅳ)—子代数量分配和子代性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赤眼蜂性控行为研究的基础上〔3〕,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种赤眼蜂在同一种寄主不同分布以及同一蜂种(松毛虫赤眼蜂 Trichogramma dendrolimi)在不同种寄主上的子代数量分配和子代性分配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赤眼蜂具有根据寄主卵体积大小分配及调整其子代数量和子代性别的能力,在不同体积的寄主上具有明显不同的子代数量安排策略和子代性安排策略。在同一种寄主卵上,不同种的赤眼蜂对子代性分配的安排存在着较明显的种间差异.在米蛾卵上,松毛虫赤眼蜂的第一雄卵主要在其第一产卵序产出,稻螟赤眼蜂的第一雄卵主要在其第二产卵序产出,拟澳洲赤眼蜂产第一雄卵的位置比较分散,主要分布在前三卵序。松毛虫赤眼蜂大约每产6粒雌卵而产1粒雄卵;稻螟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大约每产5.33和3.37粒雌卵而产1粒雄卵(见表2).寄主卵的体积不同,雌蜂在不同寄主上所分配的子代数量也明显不同。松毛虫赤眼蜂在每粒米蛾卵上只安排1粒蜂卵;在每粒马尾松毛虫卵上平均安排18.64粒蜂卵;在每粒“人造卵”上平均安排33.15粒,在柞蚕卵上平均安排77.43粒蜂卵(见表3)。随着寄主卵体积的增大,雌蜂产第一雄卵的时间后移,在松毛虫卵上,松毛虫赤眼蜂雌蜂在产下第一粒雄卵后,大约以每产16粒雌卵而产1粒雄卵;在柞蚕卵上,大约每隔15粒雌卵产1粒雄卵;在“人造卵”上,产雄卵的间隔大约为9粒雌卵。  相似文献   

15.
三年来的(1975—1978)试验证明,赤眼蜂能在多种培养液制成的人工腊卵上产卵并发育,同时还筛选出十余种体外培育赤眼蜂的培养液配方,可使赤眼蜂完成全世代发育,羽化出蜂,子蜂具生活力。并用优选法选出最优配比(柞蚕蛹血淋巴43.1%,鸡蛋黄34.48%,无机混合盐13.79%,猪血清8.62%及蓖麻蚕蛹血淋巴31.75%,牛奶31.75%,鸡蛋黄23.81%,无机混合盐12.70%)。试验证明用悬滴法培育出赤眼蜂的历期与在自然寄主卵中发育所需的历期相仿,而人造腊卵必须在自裂或被挑破以改善通气条件后始可培育出蜂,但发育历期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16.
辐射米蛾卵繁殖赤眼蜂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来蛾Corcyra cephalonica(Staint)易在控制条件下饲养,人工饲养米蛾获得大量卵,用于繁殖多种赤眼蜂,在国内已受到重视。用新鲜米蛾卵繁殖赤眼蜂,寄生率高,但由于米蛾幼虫有食卵习性,繁蜂中未被寄生的卵粒有一部分能孵化出幼虫,其爬行和食卵将会造成寄生卵的损失。而米蛾卵经冷藏处理,因胚胎被冻死用以繁蜂,寄生率显著降低。经研究用紫外灯照射米蛾卵,杀卵及繁蜂效果良好(史光中等,1982)。为了寻求既能快速杀卵,又不影响繁蜂效果的方法。1984年4月,以紫外灯照射米蛾卵为对照,应用不同剂量的γ射线辐射米蛾卵,以  相似文献   

17.
1988~1989年在浙江省11个县(市)作马尾松毛虫卵期赤眼蜂抽样调查,经雄蜂外生殖器鉴别,明确有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2种,1988年全年林间调查,二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86.85%和13.15%,松毛虫赤眼蜂处于优势,拟澳洲赤眼蜂只在一定时期和局部地区占优势。同年对繁蜂站所用的种蜂作考查,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分别占样本数的85.71%和14.29%,即拟澳洲赤眼蜂占优势,但经在柞蚕卵上转主接蜂传代后,松毛虫赤眼蜂的优势得以提高和稳定,在子蜂中占96.15%。在放蜂区林间复查,松毛虫赤眼蜂仍保持优势,占样本数的99.42%。  相似文献   

18.
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卵低温保存技术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验表明:冷藏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卵,赤眼蜂的发育阶段、发育温度和冷藏时间,均能影响蜂的羽化率和产卵量。以在8℃、25℃变温中发育到卵后期冷藏的寄生卵,羽化率和雌蜂产卵量最高。冷藏90天,羽化率为87.5%,单雌产卵55.8粒。  相似文献   

19.
用人工寄主卵繁殖卵寄生蜂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用微电脑控制的卵寄生蜂人工寄主卵卡机样机研制成功。该机能将上膜、卵窝成形、注液、焊合、切断等5道工序在同一条自动线上连续操作,每小时能制1200张卵卡,可供生产600~700万头赤眼蜂之用。研究出2种新的防污剂(羊2号和羊3号)和减少细菌污染的综合措施,从而解决了在人工寄主卵上连代繁殖卵蜂的困难问题。通过连续40代的繁蜂试验,证明效果良好。1985~1987年在广东省番禺和顺德2县6100亩次蔗田上,用人工卵繁殖螟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寄生率达75~86%,与用柞蚕卵繁蜂释放的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20.
在人工寄主卵上引诱赤眼蜂产卵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良武 《昆虫天敌》1993,15(3):101-105
本文报导一种引诱赤眼蜂在《鄂协Ⅱ号》人工寄主卵上产卵的引诱剂。这种引诱剂的主要成份是廿三碳烷和聚乙烯醇水溶胶.仅用7%的聚乙烯醇水溶胶涂于人工寄主卵表,在蜂卵比为3的情况下其寄生率、化蛹卵率和羽化卵率比对照分别高56.25%、37.87%和16.67%.在上述聚乙烯醇水溶胶中添加廿三碳烷(1—5 ppm)涂于人工寄主卵表,其引诱赤眼蜂产卵的效果更好,在蜂卵比为3.5的情况下,寄生率和化蛹卵率分别可达100%和81.25%.这种引诱剂的研制成功为用《鄂协Ⅱ号》人工寄主号》人工寄主卵工厂化繁殖赤眼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