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蔗糖业经过"北退南归、相对集中"的战略调整,形成两江一河蔗区以制糖为主、果蔗鲜销为辅,其余蔗区主要以生产果蔗鲜销为特色的分布格局.通过国家实施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蔗糖业由东部沿海、平原向山区转移的战略取向,给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贫困落后地区带来了发展良机,使蔗糖业成为蔗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稳步增长的优势产业,生产果蔗鲜销成为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加入WTO后,贵州蔗糖业与国内糖业大省相比虽然规模小、总量少、区域窄,但仍和全国蔗糖业一样面临严竣的挑战.贵州蔗糖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扶贫开发,济困扶危,现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不可能走从全国蔗糖业中整体退出的路子,只能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通过加强产业化经营途径,依靠科技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拓展生存空间,发展壮大已有的优势,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2.
贵州蔗糖业受贵州蔗区的客观因素及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发展起伏不定,对农户的种蔗积极性打击很大.要发展贵州蔗糖业,必须加强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良耕作制度,改善甘蔗生长条件,加大对农户的扶持力度,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提高对农户的服务质量,合理收购甘蔗.  相似文献   

3.
<正>"云蔗08—1609"最高蔗糖分达19.2%,目前已在全国蔗区推广。在省科技重大专项"蔗糖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支持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经过刻苦攻关,育出最高蔗糖分达19.2%的全国最"甜"甘蔗新品种——"云蔗08—1609"。这一重大育种突破,为云南乃至全国蔗糖产业发展和蔗农增收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已开始在全国蔗区推广。省农科院甘蔗所甘蔗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及甘蔗育种一直领先全国。依托该所建设的国家甘蔗种质  相似文献   

4.
贵州蔗糖业受贵州蔗区的客观因素及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发展起伏不定,对农户的种蔗积极性打击很大。要发展贵州蔗糖业,必须加强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良耕作制度,改善甘蔗生长条件,加大对农户的扶持力度,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提高对农户的服务质量,合理收购甘蔗。  相似文献   

5.
广西作为全国重要的糖料蔗生产种植基地之一,其中桂中地区的气候与生态环境最适宜甘蔗的生产。从当前市场上可以看出,广西目前的蔗糖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市场前景较为广阔,面对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情况,广西甘蔗种植与蔗糖产业都将迎来新的挑战。为确保广西甘蔗产业能够得到稳定的生产与发展,本文将根据当前双高甘蔗基地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进行分析,以探讨广西蔗糖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正在省科技重大专项"蔗糖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支持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经过刻苦攻关,育出最高蔗糖分达19.2%的全国最"甜"甘蔗新品种——"云蔗08—1609"。这一重大育种突破,为云南乃至全国蔗糖产业发展和蔗农增收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已开始在全国蔗区推广。省农科院甘蔗所甘蔗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及甘蔗育种一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地区不同产业都对经济起着促进性的作用。蔗糖业是云南省德宏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现阶段,随着蔗区的多样性和连作,以及在甘蔗种植上频繁外蔗区引种,使得甘蔗在种植过程中常常会被一些病虫害侵害,对其防治不合理不科学,造成甘蔗产量低、品质下降,种植过程中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蔗糖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造成影响。本文就从甘蔗蓟马的发生以及综合防治做简要的分析概述。  相似文献   

8.
甘蔗糖业是贵州省的一项特色区域产业,分析了制约贵州省蔗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加快甘蔗良种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根据蔗区生产布局规划、加快良种基地建设的对策,以促进蔗糖业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在云南省科技重大专项"蔗糖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支持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经过刻苦攻关,培育出糖分达19.2%的全国最"甜"甘蔗新品种——"云蔗08-1609"。这一重大育种突破,为云南乃至全国蔗糖产业发展和蔗农增收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已开始在全国蔗区  相似文献   

10.
一个对甘蔗糖业新改革、新发展的建议王鉴明(轻工部甘蔗糖业科研所,广州510316)1蔗糖业深化改革的必然新产物──蔗糖业股份制经济作者早在1990年的"甘蔗区划的重大补充"一文中就提出,绝对不能只根据甘蔗生产的自然条件来区划成华南蔗区、华中蔗区及西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