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自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4,(18):5855-5856
澳洲坚果营养丰富,口感极佳,是当今世界上最名贵的食用坚果之一,具有极高经济价值。云南省澜沧县具有栽培澳洲坚果的自然条件优势,文章就澳洲坚果在澜沧县的引种栽培进行阐述,并分析了栽培澳洲坚果的经济效益与发展前景,为进一步推广种植澳洲坚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澳洲坚果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高,加上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种植面积逐年上升。但在种植生产过程中,栽培管理技术跟不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澳洲坚果的产量和质量。为此,作者探讨出了澳洲坚果结果树栽培管理技术,旨在为澳洲坚果持续丰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拉萨设施栽培条件下的5个澳洲坚果品种树高、地径、新生枝数和枝长4个指标5个月的生长数据比较分析,得出澳洲坚果种苗高度越高长势越旺,地径大小与长势无关,澳洲坚果生长具有周期性等结论,这为澳洲坚果种苗引进与栽培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陆超忠研究员与贵州省研究团队,通过对贵州省32个热区县的实地考察,编写并提交了"贵州省澳洲坚果产业调研报告"和《贵州省澳洲坚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给贵州热区澳洲坚果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同时对贵州省澳洲坚果产业调研及种植区域规划,进而确定澳洲坚果适宜栽培的区域与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澳洲坚果产业调研及种植区域规划,充分考虑各地对澳洲坚果栽种历史、现状及澳洲坚果的适宜程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澳洲坚果在贵州南亚热区的栽培现状,分析了其大面积栽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澳洲坚果在该地区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澳洲坚果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澳洲坚果的引种、品种选育、繁殖技术、栽培生理、栽培技术、加工工艺等方面,综述中国澳洲坚果的研究现状,指出我国与国外澳洲坚果科研发展水平上存在的差距,并对澳洲坚果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澳洲坚果在贵州亚热带地区的适应性及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澳洲坚果的生物学特性,结合贵州亚热带地区气候条件及自然资源概况,分析澳洲坚果在贵州亚热带地区的适应区域及发展前景,并简要介绍了苗木培育、栽培管理技术及采收,以为贵州发展澳洲坚果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澳洲坚果香脆可口、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备受消费者青睐。澳洲坚果果仁中含油率较高、大于 78%,油脂中富含油酸、棕榈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不仅能有效调节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还可以作为高级食用油和护肤品基础用油。澳洲坚果果油、青皮、果壳中还含有植物甾醇、角鲨烯、黄酮、酚类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目前关于澳洲坚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加工利用等方面,虽然在品种选育、栽培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加工利用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对澳洲坚果不同部位(叶、花、青皮、果壳、果仁)的化学成分及综合利用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探讨制约澳洲坚果精深加工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澳洲坚果产业的加工体系构建与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一、澳洲坚果简介(一)澳洲坚果的用途和营养价值澳洲坚果又称夏威夷果、澳洲核桃、昆士兰坚果。属山龙眼科、澳洲坚果属常绿乔木果树。食用部分为果仁,可生吃,烤制后酥脆,口感细腻,带奶油清香,风味极佳,是目前世界上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一种名贵食用干果。澳洲坚果营养丰富,脂肪含量高  相似文献   

10.
澳洲坚果属山龙眼科澳洲坚果属果树,原产澳大利亚南纬20°30’~32°亚热带雨林。果实中种仁脂肪含量75~79%,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为6.2,油质清香,溶点低,是上等的天然色拉油。种仁还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以及钙、磷、铁和硫胺素、核黄素、烟酸。是目前世界上营养丰富,价格昂贵,商品价值很高的新兴果品。本文介绍了澳洲坚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物学特性及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品种资源:国外生产概况及市场发展趋势。并根据广西引种试种澳洲坚果成功,论述在广西发展澳洲坚果生产,可充分发挥亚热带自然资源和开发我区占土地面积80%的丘陵山地资源优势。粮林结合,发展木本粮油生产,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好办法。建议有计划地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扩大种质资源,加强科研工作,尽快选育出适生的早产、高产、优质和早、中、晚熟品种,探索丰产栽培措施,加速澳洲坚果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口粮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水稻生产正面临由传统小规模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现代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在此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总结70年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历程与科技成就,对探索未来水稻栽培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70年来,我国水稻栽培科技界抓住水稻不同主产区大面积生产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深入开展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等方面关系的研究,探索水稻生育调控、栽培优化决策和栽培管理等新途径与新方法,取得了一大批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重要栽培技术和理论,形成了一批重大栽培科技成果。笔者着重从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群体质量及其调控、精确定量栽培、轻简化栽培、机械化栽培、超高产栽培、优质栽培、绿色栽培、逆境栽培和区域化栽培等十个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栽培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并指出了未来中国水稻栽培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是加强水稻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技术研究;二是加强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研究;三是加强水稻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研究;四是加强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研究;五是加强水稻智能化、无人化栽培研究。  相似文献   

12.
早春鲜食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及经济效益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探索马铃薯栽培新途径,提高马铃薯单产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选用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早熟品种进行稻田免耕、稻草覆盖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栽培比传统起垄栽培增产224.9 kg/667m2,增产幅度为16.2%;对免耕种植进行分次收获,选择较大薯块提早上市,可使实际纯收入大幅增加,达2 681.5元/667m2,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双低杂交油菜油研10号高产栽培和常规栽培对比试验,对产量、产油量、品质性状、经济效益和植株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产栽培平均产量3 177.25 kg/hm2,平均产油量1 408.57 kg/hm2,比常规栽培平均增产37.96%和32.26%,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高产栽培平均产值7 625.4元/hm2,比常规栽培平均增加2 098.2元/hm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高产栽培平均纯收益与常规栽培差异不显著;高产栽培平均含油量及平均油酸含量均降低,与常规栽培差异达显著水平;平均饼粕蛋白质含量增加,与常规栽培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余的7个品质性状与常规栽培差异不显著。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双低杂交油菜油研10号获得高产的同时,品质和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4.
烤烟覆盖栽培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总结了单元覆盖栽培和二元覆盖栽培2种覆盖栽培模式及其各自特点,对覆盖栽培效应进行分析,指出覆盖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进行展望,以为烤烟覆盖栽培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拟南芥是广泛用于遗传学和生物学研究的模式植物,但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比较高,致使在简陋条件下难以培养成功。本试验报道了在简陋条件下在室内人工光照和大棚内培育拟南芥的方法,对培养基质、育苗方法、培养条件?移栽管理等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两优6326杂交稻强化栽培技术。[方法]试验采用大区设计,强化栽培采用大孔软盘旱育秧,四周起垄栽培,每次沟中灌满水可保持7 d左右;水稻栽插密度设3个处理:强化栽培(6.7+16.6)cm×26.7 cm(S1)、强化栽培23.3 cm×26.7 cm(S2)、常规栽培16.6 cm×20.0 cm(CK);通过强化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分析两优6326农艺、经济性状变化趋势,探讨不同栽培措施的作用效果。[结果]强化栽培S1处理获得实产9 940.5 kg/hm2,比对照增产5.0%,其有效穗比对照多15.0万/hm2,每穗实粒数多12.2粒,千粒重高0.7 g;S 2处理的有效穗比对照少16.5万/hm2,每穗实粒数多12.1粒,千粒重高1.2 g,产量与对照相当。[结论]强化栽培下两优6326表现穗大、结实率和千粒重高的特点,栽插密度以(6.7+16.6)cm×26.7 cm为宜。  相似文献   

17.
大豆新品种铁豆54号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大豆新品种铁豆54号的选育经过,概述了其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总结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匙羹藤的栽培观察研究,发现了危害匙羹藤的常见病害和虫害,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法,以期为匙羹藤规范化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结合北京地区萱草的常规栽培与管理现状,通过对其繁殖技术、栽培管理、出圃注意事项、病虫害防治以及园林应用方面的论述,旨在探讨适宜萱草栽培的有效技术措施、管理模式及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20.
猪苓栽培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猪苓资源濒临枯竭,发展人工栽培前景广阔。简要阐述了猪苓的栽培研究概况,并对我国人工栽培猪苓的几种模式进行了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