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为了筛选出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表现优良的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种质材料,测量和分析了国内外16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相关指标,并运用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无芒雀麦种质材料之间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差异显著(P < 0.05),其中Q6、Q8、Q2的鲜草产量与Q16、Q4的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种质材料(P < 0.05),可作为追求产草量的基础材料利用;Q16粗蛋白含量高,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低,牧草消化率高,营养品质好;Q2、Q4、Q10、Q14叶茎比显著高于其他种质材料(P < 0.05)。聚类分析将16份种质材料聚为4类,聚类结果与原产地关系较小。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叶茎比、干草产量、粗灰分、粗蛋白在无芒雀麦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综合评价系统中权重最大,可作为无芒雀麦品种评价和筛选时的关键性状;Q6、Q4、Q10、Q16、Q2、Q8与理想品系关联系数最大,综合表现最好,可为无芒雀麦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
为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筛选出适宜种植推广的无芒雀麦种用型资源,对已筛选出饲草产量高的14份无芒雀麦在青海省海北州西海镇分别从籽粒产量、营养成分和种子活力进行评价,为青藏高原饲草兼种用型无芒雀麦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除B10外,其余材料2年间的种子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B14的两年累计种子产量表现最高,为8314.99 kg/hm2。从无芒雀麦各材料产量与产量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单序籽粒数、有效分蘖、单序籽粒重和小穗宽与种子产量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有效分蘖与种子产量间的正相关性最大,且其对种子产量增产的直接效应最大,可作为种用型无芒雀麦种子产量评价的关键性状。综合以上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和种子活力,以B14、B13和B10,3份无芒雀麦资源总体表现较好,适合于青藏高原高寒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黄薇  常巍  余淑艳  李小云  高雪芹  伏兵哲 《草业科学》2021,38(11):2237-2246
为了筛选出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表现优良的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种质材料,测量和分析了国内外16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相关指标,并运用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无芒雀麦种质材料之间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差异显著(P?相似文献   

4.
以4份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为研究对象,在青藏高原的海北州西海镇旱作条件下从农艺性状、产量、营养成分含量等方面进行生产性能评价。结果表明,4份材料在该地区均能安全越冬,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抗旱能力;其中甘农大无芒雀麦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最高,分别达到30 136.11、14 833.61和2 116.20 kg·hm-2,显著高于其他3份材料(P<0.05),属高产优质牧草。  相似文献   

5.
为选育适应青藏高原高产优质的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品种,本试验以俄罗斯引进51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为对象,对供试材料的生产性能和农艺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稳定性评价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为进一步选育优质无芒雀麦材料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千粒重、叶占比的增加均显著提高种子产量;株高、茎粗、总分蘖数、穗占比、叶面积和根干重的增加均显著提高饲草产量;各材料在2018年和2019年种子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以B21和B49种子产量表现最优;B12的饲草产量表现最优,在2018—2020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种植年份的增加,无芒雀麦饲草产量、种子产量均呈下降变化;从稳产性来看,饲草和种子高产期均在第1年,最佳利用年限为2~3年;B21和B49种子产量和种子产量性状均表现最优,有极大潜力发展为长期产籽型品种;B30,B12和B49饲草产量和饲草产量性状表现最优,有极大潜力发展为长期产草型品种;B49的综合表现最优,可作为种用型和产草型育种目标亲本。  相似文献   

6.
为充分利用采煤塌陷区发展草牧业,在山西省孝义市煤矿沉陷区测定老芒麦、狼尾草、披碱草和无芒雀麦四种禾本科牧草的产量、鲜干比及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糖、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计算四种牧草的相对饲用价值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牧草的产量及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筛选适宜采煤塌陷区种植的禾本科牧草。结果表明:无芒雀麦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最高,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综合评价表明,灰色关联度无芒雀麦>披碱草>老芒麦>狼尾草,无芒雀麦适宜作为采煤沉陷区种植的禾本科牧草。  相似文献   

7.
79个奇台无芒雀麦无性系鉴定初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产量对比试验,对79个无芒雀麦无性系和奇台无芒雀麦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出的无性系与对照在生育期上无显著差异,在产量上14个无性系差异显著。优良无性系41号表现优良,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为无芒雀麦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优良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群体亲缘关系,同时挖掘控制产量相关性状的基因位点,本试验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loymorphism,SNP)标记对来自国内外93份无芒雀麦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对茎重、干草产量、节数、鲜草产量、叶重、株高、叶长、茎粗、叶宽、穗长10个重要产量性状进行全基组关联分析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93份无芒雀麦共鉴定到95 708个有效SNP标记;经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93份无芒雀麦种质材料被分成了3个类群,第I类群材料为祖先种群,第II类群材料和第III类群材料为进化分支群;通过对10个数量性状的全基因组进行关联分析,株高、穗长、茎粗、节数、叶长、叶宽、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重、叶重分别筛选到20,24,19,21,29,19,26,31,25,33个核心SNP标记(P<0.001)。这些SNP标记经进一步筛选鉴定,可有效提高无芒雀麦新种质的分子鉴定效率,对加快无芒雀麦育种进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在无芒雀麦与垂穗披碱草的基础上错期交叉播种紫花苜蓿,以豆禾交叉混播3年草地为研究对象,对第3年草地干草产量和牧草品质进行分析测定,探究不同播期下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交叉混播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交叉混播第3年,紫花苜蓿在无芒雀麦播后0 d,30 d,45 d与之交叉混播,年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垂穗披碱草播后15 d与之交叉混播,年干草产量最高。在无芒雀麦播后30 d内播种紫花苜蓿,与间隔75 d的处理相比,牧草品质得到显著改善。在垂穗披碱草播后0 d,30 d播紫花苜蓿,牧草C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其纤维含量较低、RFV与RFQ较高且与60~75 d处理间差异显著。综合产量与品质优势分析,冀西北地区在禾草播后30 d内播种紫花苜蓿进行交叉混播,可以获得较高的产草量及较好的牧草品质。  相似文献   

10.
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在中国分布广泛,作为优良的牧草,充分发掘优质的种质资源,不仅可以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还可以增加优质饲草产量,为培育优良无芒雀麦品种奠定基础,促进畜牧业发展。文章在对我国野生无芒雀麦优质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区、主要栽培区域进行调查归纳的基础上,总结了育种现状和主要品种,同时对其栽培技术的利用现状进行综述。我国对野生无芒雀麦种质资源利用区域多集中在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现已育成6个品种。在利用方式上,以混播栽培为主,且集中种植在西北、西南、东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量种植。国内对无芒雀麦混播栽培研究较多,但对野生无芒雀麦种质资源分布、特征缺乏系统研究,对混播品种的筛选以及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育种方面尚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对采自我国新疆、陕西的野生无芒雀麦和来自波兰的无芒雀麦,在本试验区旱作条件下进行引种试验,对其生物学特性和田间农艺性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上述材料在我国北方寒冷的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均表现出抗寒、抗旱、抗病虫害等优良特性,尤其是来自波兰的无芒雀麦农艺性状表现尤为突出,可以看出引种的3份材料在本地区是建立高产人工草地的理想牧草及优良的放牧型牧草。  相似文献   

12.
不同混播方式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红豆草、紫花苜蓿、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和猫尾草6种豆禾牧草在混播种类为混3-1(鸭茅、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混播)、混3-2(鸭茅、无芒雀麦和红豆草混播)、混4-1(鸭茅、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红三叶混播)、混4-2(鸭茅、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红豆草混播)、混5-1(鸭茅、无芒雀麦、猫尾草和紫花苜蓿、红三叶混播)、混5-2(鸭茅、无芒雀麦、猫尾草和紫花苜蓿、红豆草混播)和混6(6种豆禾牧草混播)与混播比例为豆禾比5∶5,4∶6和3∶7条件下建立的混播草地连续2年的生产性能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并建立了包含牧草产量、牧草营养品质、种间相容性和群落稳定性在内的生产性能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混6组合具有较高生产性能,且高于其他混播种类组合,而不同混播比例组合生产性能相差不大;根据各混播组合的生产性能,可将21个混播组合分为3类,生态稳定型(混6)种间相容性、群落稳定性及产量均较高,适宜长期持续利用;产量型(混5-2、混4-2和混3-2)产量较高,牧草品质较差,特别是叶茎比较低,适宜放养耐粗饲牲畜;营养品质型(混5-1、混4-1和混3-1)产量较低,牧草营养品质较高,特别是具较高叶茎比,适宜放养对牧草品质要求较高牲畜。  相似文献   

13.
对采自我国新疆、陕西的野生无芒雀麦和来自波兰的无芒雀麦,在本试验区旱作条件下进行引种试验,对其生物学特性和田间农艺性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上述材料在我国北方寒冷的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均表现出抗寒、抗旱、抗病虫害等优良特性,尤其是来自波兰的无芒雀麦农艺性状表现尤为突出,可以看出引种的3份材料在本地区是建立高产人工草地的理想牧草及优良的放牧型牧草。  相似文献   

14.
周涛  卢蕊  刘宁芳  徐倩  胡龙兴 《草地学报》2023,(8):2369-2376
种质资源的评价是牧草遗传改良和优异性状利用的基础。牧草产量和品质是决定老鸦谷(Amaranthus cruentus)种质利用价值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83份不同来源的老鸦谷种质为材料,对其牧草产量和品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83份老鸦谷种质的牧草产量及品质性状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单株鲜草产量在127.2~1 878.6 g之间,粗蛋白含量在9.09%~21.21%之间,粗脂肪含量在0.67%~3.72%之间,相对饲喂价值在96.58~224.40之间。聚类分析将83份种质聚为四类,分别为低产优质种质4份、中产高蛋白种质15份、高产品质较差种质15份、低产品质较差种质49份。主成分分析表明,牧草产量因子、品质因子和综合因子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9.22%。隶属函数分析筛选出3份优质种质和22份良种种质。供试老鸦谷牧草产量与品质性状遗传变异丰富,本研究可为饲用老鸦谷的开发利用和育种改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三种优良禾本科牧草与本地品种生长性状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三种引进优良禾本科牧草与一种当地禾本科牧草的生长性状,结果表明:三种引进禾本科牧草的鲜重均比当地禾本科优良牧草垂穗披碱草高,种植第三年引进牧草品种的鲜草产量为无芒雀麦19316kg/hm^2,达乌里披碱草16457kg/hm^2,猫尾草15754kg/hm^2。引进的三种牧草品种表现出较好的抗逆性,推广价值较高,适宜在高寒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高寒类牧草的物种资源库,许多野生牧草的抗寒、抗旱等抗逆基因和特殊种性是弥足珍贵的种质资源,而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在牧草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优势。青海省目前已收集整理入库的牧草种质资源有1548余份,其中禾本科1180份、豆科358份、其他科10余份。经选育出的8个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品种和8个一年生饲草品种已成为高寒牧区适宜种植的当家品种。本文深入分析了青海省在饲草种质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个重要的保护和利用措施。指出在保护和利用优良牧草种质资源的同时,深入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放牧和刈割是草地利用的有效方式,为探究施氮对黄土高原不同利用方式下无芒雀麦草地的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效应,本研究在甘肃庆阳以无芒雀麦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放牧(G)和刈割(M)两种利用方式,每种利用方式下设0(N1),80(N2)和160(N3)kg·hm-23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放牧较刈割显著提高了无芒雀麦的株高累积量、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干草产量以及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的含量,并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两种利用方式下,无芒雀麦的株高累积量和干草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高,相对饲用价值(RFV)显著提高。放牧条件下施氮160kg·hm-2(G-N3)处理获得最高的两年平均干草产量和RFV,分别为7.89kg·hm-2和133.72,是一种适宜黄土高原地区无芒雀麦草地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无芒雀麦属多年生牧草,是草食牲畜的一种优质饲草,其叶量大,适口性好,营养丰富,粗蛋白含量最高可达15%以上,是用做青饲、青贮、干草和水土保持的冷凉型牧草。本草耐寒、耐水、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产量较高,鲜草产量每亩(667平方米)可达2000 ̄3000千克。无芒雀麦可以单独种植,也可与其他类禾本科和豆科牧草混播。建植人工草场时无芒雀麦利用年限可达10 ̄15年;大田轮作做为临时草地,其利用年限一般不宜过长,以2 ̄3年为宜。因无芒雀麦地下根茎发达,容易盘结,耕翻后不易清除干净,往往成为后茬杂草。1种植技术无芒雀麦种植中,精细整地是保苗和…  相似文献   

19.
缘毛雀麦和无芒雀麦营养物质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对不同时期的缘毛雀麦和无芒雀麦(5个类型)的营养物质动态,干草产量动态的粗蛋白质产量动态的环境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日龄的增加,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和磷含量逐渐下降;无氮浸出物和粗纤维含量逐渐增加,并符合方程Y=A+BX。缘毛雀麦和不同来源的3个类型的无芒雀麦,其地上部生物量和粗蛋白产量符合Logistic方程。全部供试牧草最适利用时期是牧草开花期至种子乳熟明。  相似文献   

20.
采用红豆草与鸭茅、红豆草与无芒雀麦2个豆科牧草混播组合,每个组合设比例为5∶5,4∶6和6∶4的3种处理,分别设置1∶1行,2∶2行和3∶3行的异行建植方式,在豆科牧草初花期与禾本科牧草抽穗期及再生草停止生长前,通过刈割测定草地群落各种群组分的产草量及牧草营养成分的变化,研究采用间行混播的建植方式,对草地群落稳定性与主要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混播牧草组合中,红豆草与鸭茅的混播组合在产量与品质上均高于红豆草与无芒雀麦;在1∶1行的建植上,其各项经济性状指标均优于其他建植方式;在混播比例上,红豆草与鸭茅组合,以4∶6的草群产量最高,平均可产干草1060.24g/m2;红豆草与无芒雀麦组合,以6∶4与5∶5比例的草群产量最高,平均干草产量达到1 026.72g/m2与913.24g/m2。在草地牧草营养品质上,红豆草与鸭茅在混播比例4∶6、建植方式2∶2行及混播比例6∶4、建植方式3∶3行的组合,牧草品质优于其他组合;而在红豆草与无芒雀麦组合中,表现出以混播比例6∶4建植方式3∶3行的营养价值为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