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第四纪红土的磁性与氧化铁矿物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卢升高 《土壤学报》2000,37(2):182-191
应用矿物磁测,X-衍射和电镜技术对浙江省第四纪红土的磁性与氧化铁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均质层和网纹层的磁化率(χ)、频率磁化率(χfd)、软剩磁(SoftIRM)、非滞后剩磁(ARM)、饱和等温剩磁(SIRM)和剩磁矫顽力((Bo)ck)等磁性参数存在明显差异,均质层的磁化率和饱和等温剩磁分别是网纹层的6倍和4倍;第四纪红土的磁化率主要由风化成土作用产生的超顺磁性颗粒(SP)和稳定单畴颗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分析了苏州市农田环境问题及其造成的原因,提出了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广东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土壤问题;其主要问题可概括为:耕地面积锐减,后备耕地资源缺乏,人,地,粮矛盾日前加剧,忽视耕地养护,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严重,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5.
元谋盆地古红土的土壤发生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元谋盆地不同发育年代形成的古红土,探讨了古红土的发生学特性。研究表明,在气候上更有利于早期形成的古红土发生强烈的风化淋溶作用,同时,晚期形成古红土气候湿热程度下降,成土时间也短,故土壤中硅淋溶较弱,铁铝富集程度不强。利用古红土发生学特性,可以推断出元谋盆地从晚新生代的湿热气候经暖干气候演化至现代的干热气候。  相似文献   

6.
南方红土元素迁移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变化下土壤物质过程的响应特征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主题。本文选取江西九江剖面,通过协变分析,对其元素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剖面上部(褐黄色土层)和剖面下部(网纹红土层)的协变状态和元素迁移强度有明显的差别,从盐基赋存状态看,剖面下部元素迁移强度大大高于剖面上部,同时,不同元素的迁移模式的表现明显不同。研究表明,剖面元素组成主要受古气候变化引起的风化强度差异的控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母质物源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对辽宁地区发育于不同母质上的古红土的粘土矿物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辽宁各种母质发育的古红土的粘土矿物中都含有伊利石、1.4nm过渡矿物和高岭石,片麻岩和千枚岩发育古红土中还含有较多量的蛭石,第四纪水成沉积物发育的古红土中含有少量的蒙脱石。辽宁古红土粘土矿物的组成反映了不同于现代成土环境的古环境特征,现代的环境条件对古红土的某些性质已经产生了影响。在辽宁各种母质发育的古红土的粘土矿物组成中,1.4nm过渡矿物的地位比较突出,片麻岩发育的古红土的蛭石含量也很突出,有着不同于南方和黄土高原的特点。从土壤发育程度上讲,相似母质发育的辽宁古红土低于南方红壤,同黄土高原古土壤的发育程度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8.
第四纪红土的土壤发生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对第四纪红土发育的土壤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亚热带范围内,地带性因素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观存在,但有局限性;母质等地域性因素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常常会超过地带性因素的影响;第四纪红土的物质来源受周围岩性和黄土的影响,与下伏砂岩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风化程度在剖面中的变化是气候变迁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9.
沙棘对泻溜红土的改良及其生长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0.
苏北农村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环保是我国环境保护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就不可能生产出营养丰富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食品;没有良好的农村生活环境,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本文具体分析了苏北农村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现状,在了解当前农村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农村环保的措施,采取多种手段防治环境污染,保护农村环境。  相似文献   

11.
以云浮硫铁矿开采场和尾渣堆放区为研究对象,采用HNO3-H2O2-HClO4-HF混酸-微波消解处理土壤样品,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土壤样品中重金属的含量,研究了开采场附近土壤表层、尾渣堆放区土壤剖面的铊、铅、镍、铜、锌、镉等毒害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云浮硫铁矿开采活动给矿区土壤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与中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相比,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最高可为背景值的35倍。运用Muller地积指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了系统的环境风险评估,证实目前云浮矿区土壤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铊、铅、铜、锌、镉等毒害重金属污染,其中,铊、铅的污染最为严重,镉、锌等达到中度污染至强污染,且污染已经渗透至土壤深层,特别是毒害性极强的重金属铊,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土壤磷素流失和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磷素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导致水体污染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通过分析广东省的土壤磷素状况,发现由于近20a来的高强度施肥造成了磷在土壤中大量积累,使土壤磷素的流失风险和数量都大大增加,给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应对土壤磷素流失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根据广东省自身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和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董攀月  陈禹竹  曾军  林先贵  骆永明  吴宇澄 《土壤》2022,54(6):1201-1209
本研究采集长期施用化肥或有机肥(猪粪)的旱地红壤,设置单一或复合添加木质素和牡蛎壳粉的不同组合处理,进行微宇宙试验。采用同位素示踪、定量PCR、高通量测序等方法,研究施肥及土壤改良措施对红壤中阿特拉津矿化特征及降解微生物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在14周培养期间,旱地红壤对阿特拉津的矿化率低于0.33%。牡蛎壳粉有效提高红壤p H、改变土壤细菌群落,将施化肥、有机肥土壤中矿化率大幅提高至43.3%和9.51%,同时导致atz C和trz N等阿特拉津降解功能基因的富集。木质素则显著促进阿特拉津残留态形成,使阿特拉津与土壤有机质的结合达对照组的6.1倍,但对污染物的矿化没有明显作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旱地红壤中阿特拉津的环境归趋,并为发展适用于红壤的污染物控制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红壤的水分状况及其与物理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发育于第四纪红色粘土上不同利用方式的红壤水分状况与物理性质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自然土壤还是开垦之后的旱地、林地,都存在一个阻碍水分下渗的障碍土层,使土壤在雨季的蓄水能力明显减弱,而且每种利用方式的土壤中毛管孔隙的量都很少,毛管孔隙与无效孔隙的比例不到1:1,又致使红壤在旱季供水能力极差。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抗旱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浙江金衢盆地未开垦的荒地红壤为例,研究了红壤心土层在逐步风干脱水条件下的结构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荒地红壤心土层土体在脱水条件下,结构性有所增强,生成了许多"假砂"结构体,使得土壤物理性质有所改善。此外,进一步研究了该变化过程中土壤持水能力的变化以及土体内胶结物质所起的作用。同时指出在荒地红壤改良中,进行开荒培肥、提高有机质含量对于该地区水土保持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环境同位素的红壤坡地水分运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土壤学、水文学研究手段,结合环境同位素示踪技术,从形态学、能量学两个角度,分析了红壤坡地油茶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的运移规律以及壤中流的发生机制。结果表明,降雨入渗过程初期0—40cm土层土壤水分受降雨入渗及蒸散发影响最大;40—90cm为过渡层次,水分呈上下交替运移。与浅根系荒草地相比,深根系的油茶林更利于壤中流的发生,同一土壤层次油茶林壤中流产流量较大,但峰值流量较低,产流过程开始早,结束晚;浅根系植被的荒草地降雨多以地表径流形式流失,难以入渗蓄水;同一植被状况,产流量、峰值流量、滞后和拖尾均为上层(0—40cm)小于下层(40—110cm)。稳定性氢氧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壤中流的发生条件之一是存在相对的饱和层,且产流主要来自驱替而出的原有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土壤侵蚀及其环境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侵蚀是引起土地退化和河流泥沙淤积的根源,其产生与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存在一定关系。利用ArcView3.2和ARC/INFO8.1软件,通过图层叠加,统计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对云南澜沧江流域的土壤侵蚀与地形坡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现状、土壤类型和分布以及河流、道路两侧的缓冲区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植被、不同利用方式下广东丘陵红壤水分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自然地带性植被下的赤红壤比较,次生植被、人工植被下红壤类土壤导水性、持水能力和供水能力一般均较低.在同样的吸力下,次生植被、人工植被下红壤类土壤持水量较少,在同样吸力段.土壤释放的水量较少.玄武岩砖红壤持水量较大,但土壤水分有效性低.研究表明.广东丘陵旱地土壤局部干旱的发生,与其本身的土壤水分性能有密切关系,改良土壤水分性状,是调控广东丘陵旱地土壤水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Red Soil along the coast of South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This study employed both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d Soil Zone along the coast of South China. 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 by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as well as from literature sources, the authors discuss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m by using the case of Guangdong provin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three important problems of Red Soil utilization: soil degradation and pollution, soil erosion and geological hazards.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involve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ineral composition of the soil, climate and meteorological changes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 latter is currently the domin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change and deterioration of the Red Soils.  相似文献   

20.
采用干、湿筛法研究了种植苎麻和花生对红壤旱地土壤团聚体及其特性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土壤团聚体及土壤理化性质与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花生地相比,苎麻地有机质、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沙粒分别升高了28.44%,10.06%,5.65%和53.13%,土壤容重、粉粒和黏粒则分别降低了7.20%,14.85%和34.95%,均达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2)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稳定性指数(ASI)显著升高(p0.01),苎麻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优于花生地;(3)两处理均以0.25~1mm粒径团聚体保存几率最大,抗水蚀能力最强。(4)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与土壤有机质、沙粒含量、1mm的干团聚体、0.5mm的水稳性团聚体、MWD以及ASI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而与粉粒、黏粒、0.25mm干团聚体、0.053mm的水稳性团聚体、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